熊小伟
(安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732)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内涵新要求。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他们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不仅事关青年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与薪火相传。
当今时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移动通讯和手持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以超时空性、即时便捷、去中心化、平等交互性等特质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新媒体既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解构”的冲击,也提供了“建构”的机遇。高校如何在社会大变革、文化大交融、观念大碰撞的新媒体时代,创新性地培育和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也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立德”就是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新媒体时代,高校日益成为各类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全新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与人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中,人是主体性的存在,人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和富有创造性的,这既表现在人对环境的主动性适应上,更表现在人对新媒体环境适应的创造性上,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新媒体下创新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旨在聚焦立德树人中心环节,着力发挥新媒体育人功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命运中,努力成为信念坚定、勇于担当、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高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另一方面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随着新媒体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出现了社会化、本真化、深邃化、立体化的发展趋势。新媒体通过专题网站、微博、微信、QQ群等多样化形式,搭建了高校、家庭、社会即时参与的教育平台,突破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时空障碍,拓展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参与面。同时由于新媒体参与者的匿名性与平等性,大学生可以更加率真地表达所思所想所感,充分调动了大学生自主参与网络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打着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幌子,以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前沿阵地,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加紧同我们争夺年轻一代。他们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渗透,极力攻击马克思主义、诋毁中国共产党、丑化社会主义制度、美化资本主义制度,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方式更趋隐秘巧妙,通过各种名目的基金会、社会组织,以考察访问和人员培训为旗号,培植代理人,进行文化渗透;通过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面具掩饰其政治图谋,各种“噪音”“杂音”沉渣泛起,“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种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相互交织。这些思潮极具诱惑性欺骗性,容易使人思想上出现混乱与迷茫,理想信念出现动摇,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新媒体时代创新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就必须利用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说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具体形态、当代形态和中国形态。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决定了高校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意识呈现更加多元多样多变态势,鱼龙混杂的不良信息和各种社会思潮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造成严重冲击。要在尊重事实、包容多样的基础上,毫不动摇地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发展,善于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和网络舆论制高点,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舆情,把网络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弘扬清风正气、创造先进文化的坚强阵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其纳入学校办学思想和总体发展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要明确职责,理顺关系,逐步形成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逐步形成有资源投入、有制度保障、有督导检查、有成效评价的长效机制。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性。要尊重师生主体作用,解决师生关切的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要因材施教,改进工作方法方式,找到师生易于接受、新颖活泼的形式;要注重实绩考核,分类指导,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既要紧紧围绕师生、贴近师生、服务师生,在贯穿融入上下工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求实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文化育人各方面。又要直面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坚持创新性原则,做到因事而化,创新理念、机制、平台、路径,努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梦教育,聚焦学懂做实,用好用活“学习强国”网络学习平台,着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处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组织“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与信仰对话”精品报告会、“奋斗的青春最美丽”青春励志报告会、主题党团日、“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深化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线上培养工程”,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设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专项课题,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
着力增强师生对网络媒介的认知能力、对网络信息的解读和甄别能力、利用网络媒介信息发展和完善自我的能力,确保高校主流文化得到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弘扬,西方腐朽思想得到防范;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通过“引进来”定期邀请一些新媒体教育的专家学者来校举办学术论坛、主题报告、专题培训,讲授新媒体发展前沿知识、如何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如何抵制不良思潮侵蚀,增强高校师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通过“走出去”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调研,全面了解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利弊,深刻感悟网络负能量的危害性,不断增强对西方国家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的警惕意识,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实施课堂革命,深入挖掘、积极运用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打造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程、网络教学等构成的教育教学体系。整体推进教材、教师、教学、评价、学科、保障等方面综合改革创新,构建立德树人务实科学的专业课程激励评价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心内容,适应新媒体新时代教学需要和师生实际需求,深入探索教学内容专题化、教学手段网络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实践课题化等立体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着力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获得感和辐射力。
强化榜样引领。充分利用网络丰富资源和无限时空的有利条件,开辟“身边榜样事迹展播”“全国道德模范事迹展播”等特色栏目。开展“感动校园年度人物”“我最喜爱的老师”“十佳辅导员”“校园之星”等网络评选活动,组织优秀教师、优秀学子宣讲报告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团开展线上线下专题宣讲,讲述朋辈故事,传播时代好声音。坚持分层分类、梯次发展、持续提升战略,引入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着力打造“一院一品”优秀网络文化育人品牌。制定网上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规程,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制度、网络信息员制度和网络评论员制度,重视培养网络意见领袖,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有效放大主流声音,引导中间声音,抑制负面声音。
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高校要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积极组织师生开展学习考察、调查研究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大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项目的对接力度,鼓励他们参与产学研结合项目,深入基层参加生产劳动,加深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进一步把个人理想同社会发展、人民需求、民族梦想结合起来,增强服务国家需求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把智慧和力量汇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