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太梅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外语系,安徽 芜湖 241002)
徽州指的是今天安徽省黄山市下辖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宣城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这六个县。在这片被称为“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区域里,群山环绕、缺田少地,但却产生了纵横明清两朝商界的著名商帮——徽商。
徽商就是指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新安江流经古徽州,古徽州亦称“新安”,故徽商又被称作“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时期,在唐宋时期逐渐成长起来,兴盛于明朝成化、弘治年间,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达到顶点,后衰落于清朝末年,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一支商帮,徽商经营范围之广、经营行业之众、经营人数之多、经营资本之厚、经营方式之活和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所以,他们能在明清时期问鼎商界数百年。
这数百年间,徽商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徽商文化是在中华民族优秀的儒家文化基础上确立起来的。他们以义为利,诚实守信,吃苦耐劳,虽富尤俭,贾而好儒,重教兴学,推动了中国商业的繁荣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徽商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徽商留给后世的种种精神。后人称徽商为“徽骆驼”、“绩溪牛”。这是对徽商精神最为形象的比喻和概括。现如今,商业环境和明清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优越性彰显无疑。然而,徽商的种种精神仍需要我们去挖掘发现、学习发扬。徽商研究专家曹国庆曾经感叹道:“徽商精神历经数百年的演化与洗练,是徽商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丰厚历史文化遗产。深入开发和利用徽商资源,传承徽商文化,弘扬徽商精神,对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
徽商精神、徽商文化乃至徽文化,从宏观层面来说,对于服务安徽地方经济建设、开创新徽商远大事业都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为此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2]徽商精神对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它所弘扬的精神理念、价值观念如以义为利、诚实守信等和当前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正因如此,著名徽商研究专家王世华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可以从徽商精神中吸取宝贵的资源。从微观层面来看,徽商文化的核心部分即徽商精神在培育和提高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提出“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期望中国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此后,我们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支持和清障搭台。可以说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在这难得的历史机遇面前,大有可为的新时代中,青年大学生们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3]当代青年学生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这既是重大的责任,但同时也是一项无比光荣的历史使命,因为这项使命和我们中华民族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实现,若合符契。当前高等教育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理性追求,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将其完全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大业中去,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勇于创业、开拓创新。
青年大学生要实现上述理想和目标,不但要勤奋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更要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然而,当前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存在着职业素养不高甚至缺失的情形。
国内外有关职业素养的文献较多,但是对职业素养所包含的内容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这些是职业素养中最根本的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也被称为隐性的职业素养或内化的非专业素养。职业技能是支撑起从业人员整个职业历程的表象内容,也被称为显性的职业素养或外化的专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从业人员在学习经历中和工作过程中所养成的一种综合品质。这种品质会在从业人员今后的工作中固化为个人的工作作风和行为习惯。这种品质和职业要求密切相关,关系到从业人员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前景。职业素养作为从业人员一种至关重要的综合品质,“能很好地衡量从业者能否适应、胜任所从事的职业和岗位要求,是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事实证明,谁在职业素养上历练更充分,谁就在职业实践中有更大的主动权,谁就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4]
一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着忽视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象。本科院校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科研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过分重视大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无暇顾及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职业素养教育在高职高专院校明显不足。这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所脱节。
当前,高校疏忽了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养教育被严重忽视,甚至沦为教育教学的“边缘”位置。[5]大学生职业素养缺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的培养。这一点在高职学校表现尤为明显。高职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基本上只有两年左右,剩下的一年时间都要到企业进行实习。在校期间,学校要开设众多的专业课,无暇给他们开设一些培养职业道德、提升敬业精神的公共课。加之受传统的“先就业、后择业”观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经常随意变动就业岗位,往往因为一点挫折就离职、辞职,没有“干一行、爱一行”的热情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麦可思研究院所编制的《2018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有“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一项,充分说明了这一情况。“201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33%)与2016届(34%)基本持平。其中,本科院校2017届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23%,与2016届(24%)基本持平,高职高专院校2017届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 42%,与 2016届(43%)基本持平。”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离职率竟然高达三分之一,高职高专学生更是高达42%。可见,大学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的缺失的确到了应引起相关的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的程度了。换言之,对即将迈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培养和提升职业素养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2. 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锻炼,缺乏职业意识的养成。职业意识是我们在任职实践中所形成的、与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的各种思想、观念。当代大学生职业意识缺乏表现在多方面。例如,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温室中长大,被过分溺爱,形成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加之大学期间,适逢青春期,都喜欢张扬个性,不愿与同学、队友合作,明显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这一点在高职学校表现尤为明显。而这对大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极为不利。
大学生职业意识的缺乏还体现在对工作缺乏奉献精神,自认为干多少活就得拿多少报酬,有酬劳才去做事。大学生还缺乏服务意识。他们自幼被父辈、祖辈宠溺,现在让他们去服务别人,很多同学心理上过不了这道坎,等等。
3. 缺乏优良的职业行为习惯。职业行为习惯是指在职业实践中养成的、对员工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各种行为和习惯的总称。行为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的外在活动,而习惯则是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所形成的某种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优良的职业行为习惯,有工作中能细心、耐心、守时,服从领导安排、勇于承担责任,做事井井有条、工作忙而不乱,事先能向领导咨询请示、事后会及时汇报总结,等等。
这些优良的职业行为习惯在当代大学生中尤其是高职学生中,还是存在明显的欠缺。其原因还是因为大学期间,专业课程繁多,实习实训任务艰巨,学校没有针对这方面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
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已然关乎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前途。徽商文化之核心徽商精神在这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徽商精神所包含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文化素养、合作意识等在今天恰恰能够弥补大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缺失。
徽商讲究职业道德,注重以义为利、义利兼顾,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这样的事例在徽商人物中比比皆是,层出不穷。例如,“初,曾祖国时公货殖多才,贩木饶河,不幸遭家不造,沉沦于古县渡以陨其躯。时曾祖母年三十有五,生我祖起蛰公,甫六月耳……及长,习懋迁,以义为利,家产自此丰。”(《祁门倪氏族谱》卷下)又如,“(章通)一名廷泰,字汝侯,登仕郎。赋性质直,随父服贾,以义获利,为乡里所重。尝创建支祠、兴造文昌阁,廉而且勤,凡修桥路及赈贫恤寡,倾囊无难色,有借难偿者焚其券。”(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卷24)
深受徽商精神熏陶的朱熹早就提醒人们“不以其道得之,谓不当得而得之”。这和朱子家乡的徽商们以义为利、义利兼顾的职业道德可谓一脉相承。
关于徽商诚实守信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试看一例。
“‘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子而饰价为欺。’久之,四方争趣坡公。每入市,视封识为坡公氏字,辄持去,不视精恶长短。”(《古歙岩镇东堪头吴氏族谱•吴南坡公行状》)歙县的吴南坡做生意连五尺小儿都不欺负,终于创下金字招牌。顾客只要看到他家的货,直接买下,根本不用担心质量优劣。其留下的“人宁贸诈,吾宁贸信”成为众多徽商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的最好写照。
著名的徽商研究专家唐力行教授有言:“今天,时代虽然变了,但徽商文化仍有重大价值……贾而好儒的徽商‘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的商业道德,值得发扬光大。”[6]徽商的这种职业道德不仅值得发扬光大,更是急需在高校发扬光大,让大学生真切感受到职业道德的可贵,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践行,切切实实地提高自我的职业道德。
徽商一直以勤奋努力和吃苦耐劳而著称。这是徽商为现实生存环境所迫而形成的一种优秀的职业素养。徽州是一个山区,群山叠嶂、溪谷环绕。山多溪广的地理环境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众多不便。由于人口的不断繁衍,日益增长,老百姓的生存与生活环境之间矛盾益发凸显出来。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出路就是走出大山、走出徽州。只有经商才能生存下去或更好地活着。“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首徽州绩溪的民谣正折射出了徽商们的艰辛背景和经商缘由。“脚是亲,手是亲,捏起拳头靠自身”是徽商经常挂在嘴边的谚语,也是徽商吃苦耐劳精神最真实的写照。
例如,“(汪)材,字世用,号东源……早岁丧父,与兄标营商于亮,历任艰苦,创业于家。不惮勤,观其自律之善,则居安佚而志在辛勤,处盈余而身甘淡泊……”(《汪氏统宗谱》卷 31)又如,“程鸣岐,字得邦(婺源)石枧人。登士佐郎。幼极贫。嗣佣趁木杞,勤慎愿悫,客倚重之。货赀贩木,乃渐饶裕。”(光绪《婺源县志》卷35《人物·义行》)
徽商勤劳致富之后,绝少有人挥金如土、大肆浪费。相反,大多徽商在拥有巨额财富之后,仍然能秉持一贯俭朴的生活习性。例如,“天都程君,讳善敏,字公叔……弃儒就贾,承祖父之遗业,客廛于春谷之清江,行白圭治生之术。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同甘苦,克俭克勤,弃取异尚,未几而家温食厚,享有素封之乐。”(歙县《褒嘉里程氏世谱·歙西功叔程君传》)“(章必芳)字实甫,太学生。幼颖敏,负奇志矫矫不群,比长读书即以古人自期,不屑为记诵剽窃之学……旋因析箸,隐为浙商,经营筹划,亿则屡中。不数年,增资累万,勤俭不改其初。”(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卷24《家传》)
徽商致富之后不忘初心、依然俭朴、虽富尤俭的精神与徽商较高的文化素养是分不开的。徽商贾而好儒,大多饱读诗书。历史上众多“成由勤俭败由奢”的例子,不能不给他们以深刻的启示。然而,当代大学生在吃苦耐劳、虽富尤俭的敬业精神方面是明显缺失的。早有报道大学新生不会自己洗衣服,将整包整包的衣服快递回家让妈妈帮忙清洗的事例。
当今的大学生在校园里面高消费的事例屡见报端。有的甚至入学之前就要求父母购置“苹果三件套”,还认为父母不给其购买,就是让其在大学丢脸。这种情形在大学愈演愈烈,以致当今大学出现了众多 “校园贷”。可见,大学生节俭品德需要培养。而在高校弘扬徽商的虽富尤俭的精神,可谓对症下药。
徽商整体文化素质较高,在中国众多商帮中可谓独占鳌头。徽州素有“东南邹鲁”之称。在理学宗师朱熹的影响下,形成了重教兴学的文化传统。“十家村落,不废诵读。”徽商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濡染,因而文化素质较高,使他们成为有文化的商人。他们或者白天经商,晚上读书,或者在旅途中仍不忘读书,从而形成了一种风气,并使他们成为“儒商”。例如,休宁徽商江遂志无论去何处经商,“虽舟车道路,恒一卷自随,以周览古今贤不肖治理乱兴亡之迹。” (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明光禄丞乡饮大宾应全公原传》)
徽商“贾而好儒”的儒商气质令他们更容易为政府官员所接受,也让他们在经商时更容易获得成功。难能可贵的是,徽商在取得巨额财富后,更加注重读书兴学、崇文重教。歙县盐商鲍柏庭在购置书籍、招揽名师教育子弟时曾说道:“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资财何益乎!”(《歙县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卷2《柏庭鲍公传》)徽商对文化教育事业有如此高的认识的确难能可贵。
徽商大都具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其文化素养在各地商帮中堪称最高,在儒雅而有书卷气息方面,徽商无疑居首。”[7]贾而好儒、崇文重教的文化素质在当代大学校园里值得宣扬,且对于文化素质有所欠缺的大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当今大学校园里面,除阅读专业知识书籍以外再阅读其他各类提升自身文化素质书籍的学生,可谓少之又少。之前的网络游戏令不少大学生不能自拔,现如今又兴起了各种操作方便、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手机游戏,一批批大学生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更是无暇去读书提升文化素质。文化素质对于大学生今后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无须赘言。在大学校园弘扬徽商贾而好儒、崇文重教的文化素质,具有无比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为此,大学校园要极力营造崇文重教的文化氛围。图书馆可以开展有关“贾而好儒”的徽商名人讲座、茶话会。开设专门的展室,陈列徽商中的儒商著作、字画等作品供大学生阅读、赏析。学生管理部门可以举办以徽商贾而好儒、崇文重教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书画比赛等。团委可以利用暑期“三下乡”等实践机会组织在校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向祖国下一代弘扬徽商优秀的贾而好儒、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等等。
当然,徽商精神还表现在其他众多方面,如以众帮众、互助互利的意识,通权达变、开拓创新的思想,热心公益、甘于奉献的情怀等,这些方面对于培养和提升当代大学生职业素养,都具有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