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神对大学生精神塑造的影响及传承途径
——以福建三明学院为例

2019-03-15 12:38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三明苏区红军

陈 凡

(三明学院学工部,福建三明365004)

福建三明是共和国的“红色摇篮”,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其所辖的12个县(市、区)都属于“原中央苏区范围”,有“苏区中的苏区”之美誉。毛泽东曾在这里创作了光辉诗篇《如梦令·元旦》和《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红军第一个无线电台和最早的山炮连在此诞生,这片土地留下了许多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其蕴藏的巨大精神财富不会因为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褪色,相反,这股强大的精神能量始终为塑造民族精神提供动力支持,因此,三明苏区红色精神的传承问题值得思考与关注。

一、三明苏区红色精神的内涵

要传承与发扬三明苏区红色精神,需要从学理上将红色精神与三明苏区红色精神的概念进行界定,便于加深对三明苏区红色精神内涵的理解。

(一)红色精神

“红色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队伍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改革精神的总称。”[1]它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革命必胜信念,使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所以,红色精神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但并不是某一地方的专有名词,也不是僵固不化、陈旧过时的历史概念,它同样为讲求竞争和理性的现代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由此可见,红色精神需要传承与发扬。

(二)三明苏区红色精神

三明苏区红色精神是红色精神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有红色精神概念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因为中国革命的需要,中国革命历史中形成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红色精神”。如“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不怕艰难险恶”的长征精神,“改变作风、提高素质”的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北大荒精神,“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三明苏区红色精神是指“1929-1934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福建省三明市所辖的宁化、清流、明溪、建宁、泰宁、沙县、将乐等12个苏区县所建立的以建宁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中,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革命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一种特有的革命传统、革命作风、革命精神”[2]。三明苏区红色精神指引着三明人民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地营造幸福生活,因此,传承与发扬三明苏区红色精神尤为必要。

二、高校传承三明苏区红色精神的必要性

每一个时代都会面临不同的发展困境,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速传播,全球化为人们打开认识世界大门的同时,也使得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了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冲击,高校大学生群体虽然整体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部分人出现理想信念缺失、团结互助意识淡薄、道德榜样观念扭曲、开拓进取动力不足等消极现象。因此,及时从地方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发挥三明苏区红色精神的育人功能,赋予其新时期的独特内涵,凸显其与时俱进的精神塑造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偏差及原因

1.理想信念缺失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青年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多元文化甚至反动势力的蛊惑,产生目标迷失、前途无望等想法。有的甚至认为共产主义只是一个美丽的泡影,永远不能实现,陷入及时拜金享乐、铺张浪费泥淖;有的对所处的时代产生不满,消极厌世,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容易做出伤害自己或者危害社会的极端举动。

2.团结互助意识淡薄

物质生活的优越及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一些大学生自私自利、无视规则约束的个性,他们凡事都以个人利益为中心,遇到问题总想给自己找理由推脱,有的甚至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缺乏社会责任担当,无视团队荣誉。这些行为既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也不利于团队精神的培育与发扬。

3.道德榜样观念扭曲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息渠道更为多元,对于不同事物的理解与认识也呈现出多种样态。传统的道德榜样形象对“90后”大学生不再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而青春偶像、影星、歌星、各类网红却占据了他们更多的心灵空间,他们并不明白自己是被什么样的精神品质所吸引,只是盲目地模仿、追捧,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到头来一无所获。

4.开拓进取动力不足

社会高速发展也让一些年轻人压力倍增,有的是担心失败和吃苦,不敢接受社会的考验,所以理直气壮地当起了“啃老族”“草莓族”;有的是经历了社会的锤炼后丧失了斗志,将“平平淡淡才是真”奉为人生哲理,年纪轻轻就丧失了开拓进取的斗志;有的虽然满怀创业激情,但往往眼高手低,目标不明确,导致开拓进取往往流于形式和口号,没有真正的付诸行动。这些既不利于他们的个人成长,也不利于助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三明苏区红色精神的育人功能

三明苏区红色精神虽产生于特定时代,但其熠熠生辉的精神内涵历经了社会的沉淀与更新后,其与时俱进的育人功能,对正处在人生关键发展期的大学生而言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1.艰苦奋斗,矢志不渝的革命必胜信念

革命必胜信念是支撑苏区人民无畏艰苦生活与恶劣环境的不二法宝。闽赣省军区所辖的红军独立第12、17、18团,以及闽西红军第9团和闽北红军第2、6纵队,带领人民军民一心、艰苦奋斗,成功地瓦解了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与经济封锁。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情况下,苏区人民筹集物资支援前线,凭借着对红军的深情厚谊、对革命必胜的忠贞与信仰,战胜了艰难与困苦。

2.团结群众,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坚持群众路线,是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基石。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组织老百姓打土豪、分田地、闹翻身、发展生产,帮助地方建立红色政权;老百姓也把红军当成自己人,纷纷投身革命参加红军,出现了“妻送夫,父送子,兄弟父子双双当红军的感人故事”,三明宁化县的13万人口中,参加红军的有13777人,平均每10人就有1名红军战士。不仅如此,适龄青年中的80%人口加入了赤卫队少先队,成千上万群众参加游击战争,建工事筑堡垒,运输粮食物资和伤病员。为支持中央红军克服长征物资紧缺等困难,宁化人民在短时间内突击筹集了货币等25万元,布、草鞋1万多双,军衣1000多套送往前线;5000多名贫苦农民到前线抬担架,1300多名妇女运粮到前线,为红军长征做好了后勤保障。

3.无畏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明苏区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展现的不屈不挠、无畏牺牲的精神,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丰碑和力量源泉。三明老区有3万多人参加红军,参加游击队和其他革命战争的9万多人,绝大多数壮烈牺牲,被列入《共和国英名录》的烈士达3300多人。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宁化籍红军仅剩58人,到1949年全国解放时,三明籍的红军有29人,1955年授军衔时只有4名少将,牺牲和付出巨大。不仅如此,红军的亲属也在战争中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仅宁化一地被烧毁房屋15932间,被灭绝5506户,土地荒芜39932亩,饿死23359人,被杀害3275人,被抓走2342人,这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让人愤慨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与疯狂的同时,更为三明苏区人民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折服

4.脚踏实地,勇于实践的开拓创新精神

在当时,革命战争没有可以照搬的经验,开展各项工作都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就是在这样的精神指引下,毛泽东于1931年6月初,组织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在建宁成立,同年6月2日,在建宁的红军总部电台收到了江西兴国总后办事处发来的电报,结束了红军没有无线电通讯的历史。同时段内,组织红一方面军红一、红三军团山炮连在建宁成立。可见,在当时艰苦的革命环境下,毛泽东同志善于带领大家勇于开拓、大胆创新,为赢取革命胜利占领了先机,建立了红军第一个通讯连、第一个炮兵连,使三明成为军事现代化的起点。

三、高校传承三明苏区红色精神的途径

三明苏区红色精神指引着仁人志士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前赴后继,其展现的精神品质对于肩负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大学生而言意义深远。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文化引领职能与资源优势,探索三明苏区红色精神传承与发扬的途径。

(一)坚定文化自信,发扬师生传承红色精神的主体自觉

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使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处于思想高地的高校师生在这一方面表现更为明显。身处三明的高校师生亲身感受了近年来三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深刻认识到三明之所以成为辐射八闽的重工业基地、享誉全国的精神文明发祥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排头兵,以及打造了全方位医改“三明模式”、中国绿都、沙县小吃、海西交通枢纽等品牌的中国东南地区城市,是因为三明人民长期以来创造并坚守了艰苦奋斗、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等精神品质--这些精神品质恰恰来自于对三明苏区红色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讲话中所指出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它能给人提供持续的精神养分,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再生再造,凝聚升华。用这种精神滋养的三明高校师生,精神饱满,勇于担当,自觉为三明的发展凝心聚力,不懈奋斗。

(二)健全机制保障,提升教学科研传承红色精神的引领效力

高校教师队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科研水平,可以借助课堂授课与科研实践等途径实现对学生的思维启发、知识传递与文化熏陶,从而实现对现有理论知识的丰富与创新。但囿于高校教师考核制度的局限性,不少教师中往往只关注自身的教科研生存状态,为了完成学校设定的各种绩效指标而疲于奔命,将更多的精力倾注于职称晋升、成果报奖等短期利益,虽然表面上完成了“授业”职责,却忽视了身为高校教师应有的“传道、解惑”的人文情怀。

高校的办学定位若要紧密结合地方文化与经济的发展需求,则需要健全机制保障,强化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岗位聘用和奖优罚劣的首要内容,引导教师将自身发展的“个人梦”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地方发展的“中国梦”接轨。首先,充分发挥教学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借助教师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契机,有计划、分层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理念新思想武装教师的头脑,着力打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团队。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种课程,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红色文化、革命历史、改革发展史等内容的讲授,运用翻转课堂、慕课等创新方式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使学生通过了解学习,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新时代全体人民都应坚守的价值观念。其次,严格坚守科研育人的时代要义。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科研活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大学生培养提升的又一重要渠道。因此,摆正科研育人的理念,摒弃为科研而科研的错误倾向,有助于增强育人的实效性。以开展红色文化研究为例,学生在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历史遗迹的实地调研、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师生间的思想互动、自我理论见解的形成等各方面的学习训练,拓展文化视野与科研水平,完成自身思想品德修养的重塑。如此则既让大学生们明确了科研创新的重要性,有利于为地方文化的成果产出献智献策,也有助于他们科研精神与科研道德的内化,坚守实事求是、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处事原则。

(三)创新传播载体,营造红色精神传承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维护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源泉,承载和凝聚着高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传承红色精神有益于增加校园文化的魅力与底蕴。因此,引领师生共同建设和谐而有活力的大学文化,营造三明苏区红色精神传承的文化氛围,需要多角度创新传播载体。

就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言,要坚持简朴实用原则,加强校史展览馆、图书档案馆、红色研究成果展示厅等历史文化场馆的建设力度,用革命人物的主题雕塑丰富校园景观的内容,增添校园文化的人文气息。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来说,要充分利用三明地区的红色教育资源,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教育活动。以“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文化之旅”“党史知识竞赛”“一二九红歌大合唱比赛”“身边的好党员评选”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依托,带动学生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仅如此,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高校亟需加强网络正面舆情引导,牢牢掌控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可以利用校园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报等新媒体,网聚正能量,弘扬红色精神,拓宽网络宣传主渠道。在此基础上,推进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的博客、QQ群等网络新媒体建设,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渗透相结合、正面宣传与反面警示相结合、舆论引导与网络治理相结合”[3],形成风清气正的网络育人环境。

(四)注重校地互动,发扬红色精神高校传承的辐射作用

高校作为思想高地和智力源泉,对于促进地方社会知识创新与文化软实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不仅要发挥红色精神传承对高校师生的影响作用,更要立足地方,强化并提升其对地方民众的精神滋养,发挥高校文化的精神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

地方民众对于高校红色精神辐射的认同感,可以通过“引进来”“走出去”两种方式实现。一方面,高校可以定期向校外开放图书档案馆、红色研究成果展示厅,拓宽地方民众的知识视野,提升他们对于红色精神的认识深度,吸收有研究实力的个人参与红色文化研究中来,壮大科研人员队伍。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与地方文化部门的联系,共同开展“红色文化展演”“智哺讲座”等文化惠民活动。整合学校优势资源,培育诸如“红色文化导游服务队”“红色摄影协会”等适宜地方文化宣传的学生社团组织,服务地方文化发展建设。鼓励师生将技术与创意融入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中,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例如利用VR视频技术进行三明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在三明红色旅游产品包装设计中融入新的创意理念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完成对民众的文化滋养,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使三明苏区红色精神与时代精神融合,渗入我们的血脉,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和内心坚守的温暖精神。

猜你喜欢
三明苏区红军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三明联盟”能走远吗
“三明联盟”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