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国
(六安市裕安区江家店镇挥手学校 安徽六安 237000)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民俗丰富多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沉浸在我国民俗文化当中,并在其中收获了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和领悟,创作出灿若繁星的优秀艺术作品。汪曾祺曾说:我以为民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可见,民俗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其往往蕴含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气韵和风度。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习俗逐渐浸渗,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意识趋于淡漠。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积极借助民俗资源的加入来实施课堂教学,进而帮助学生在民俗文化的体验、感受、学习中深化学生对语文课本知识的认识,强化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同时,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可以借助节庆民俗的教学融入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并引导学生在节庆民俗的讲述和探究中实现课文知识与民俗知识的同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皮影表演、对对联、猜节气等教学手段和内容,将民俗文化融入到语文课堂之中,并借助其趣味性来强化学生的语文知识认知,进而帮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与探究中;教师还可以将传统戏剧的民俗展示融入语文课堂,并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欣赏与课文相关的戏剧,提升课文学习效果,完善语文综合能力。
节庆是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重视团圆、重视节庆,因而千百年来衍生出众多的节庆民俗文化。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民俗文化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与节庆民俗相结合,帮助学生在民俗文化导入教学中建立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时,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反衬课文悲伤的基调与氛围,笔者在教学导入环节就是通过节庆民俗的教学展示加以实施的。在导入环节中,笔者询问学生:大家认为我们国家什么传统节日最重要?大多数学生都回答:春节。笔者肯定了大家的看法,继续询问同学们是否了解春节?接着,通过讨论和讲述春节的来历、不同地区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寓意等等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导入环节中。这样,笔者引导学生在教学导入环节借助春节节庆民俗知识的探究和了解建立了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完善了春节相关民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然后,笔者引导:1988年的春节之际,在这样一个举家团圆、欢庆的节庆时节,曾有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陨落了——叶圣陶先生。接着,笔者在学生的惊愕与情绪的极大翻转中顺利导入到课文教学中。可见,节庆民俗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课文内容的学习探究之中。
皮影民俗作为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文化,门派众多,流传甚广。无论植入影视作品还是其他艺术形式,无一不让观赏者印象深刻,久久难忘。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皮影表演的展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这一课时,笔者借助从网上购买的皮影操作器材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尝试“幕后操作”,表现愚公、智叟、邻家小儿的动作神态,并借助趣味十足、有板有眼的台词配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笔者通过愚公形象的操作与皮影表演的开展,有效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并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进行课文知识的理解和感受,进而帮助学生借助皮影表演的观察,高效率实现课文知识的认知、理解与掌握。更为重要的是,笔者通过皮影表演的展示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并带领学生感受这种古老、细致的艺术表现形式。一套皮影教具,稍加添改,就可适用于多个年级、许多篇目的教学活动。它不仅实现了对课文内容的初步认知和理解,还激发了学生对我国民俗文化的探究兴趣和文化自豪感。
戏曲艺术是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种艺术形式。同时,虽然不同地区的戏曲艺术流派不同、唱腔不同,但是其对于故事的展示、文化的传递、价值观念的传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彰显了积极的文化价值。戏曲中情节的跌宕之美、唱词的韵律之美、曲调的婉转之美,更是语文课堂中最鲜活的教学素材。因此,教师可以将传统戏曲民俗文化加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并借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社戏》这一课时,笔者询问大家:是否观看过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大家纷纷回答看过,并在笔者的引导下,说出自己对于京剧、川剧、庐剧、黄梅戏等戏剧类别的认识和理解。接着,笔者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了笔者自己拍摄的当地农村地方戏(庐剧《丁香记》)片段,有台上的表演,有台下观众的表情,有台前幕后的情景,请学生进行观赏,并借此引导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积极性。在观看结束后,笔者询问大家想不想看看文学大家鲁迅儿时在外婆家看戏的故事,进而顺利导入至课文的教学与研读。可见,传统戏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借助戏曲艺术传递出的思想感情,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课文知识的理解和民俗文化自豪感的建立。
当然,将民俗文化融入语文课堂,内容和手段不局限于上述种类,剪纸、年画、饺子、汤圆、灯谜、清明祭祖等事物都可以适时融入教学之中;其融入的时机也不局限于导入环节,可渗透在课堂内外每个阶段,而且,其功能也不局限于辅助教学(导入),可赋予其更具有独立性、深刻性、延展性的功用。它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在民俗文化的观赏与品味过程中同步实现语文知识与民俗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进而逐步帮助学生实现文学知识的掌握、艺术品鉴能力的提升和爱国主义热情的建立。相信在民俗文化的教学展示与语文知识的积极学习下,定可以逐步帮助学生成为语文知识完善、民俗文化通晓、爱国之心热切、道德品质高尚的优秀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