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安庆易制”再论

2019-03-15 10:34计裕人
关键词:太平军太平天国安庆

计裕人

(安庆师范大学组织部,安徽 安庆246133)

安庆位于安徽西南部的皖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南面是万里长江,北面是大别山南缘丘陵,背山面水,东西兼顾,战略位置极为险要。自1853年2月24日太平军首次占据安庆,至1861年9月5日湘军攻克安庆为止,安庆一直是太平天国都城天京的重要屏障,在太平天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1853年8月,石达开奉旨到安庆安民,至1855年8月亲率大军援鄂时止,开府安庆,并主持安庆、江西以及湖北等省的军政。在安庆期间(咸丰三年八月到咸丰五年八月,前后共约两年[1]),石达开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较切实际的重大政策措施,使安庆成为太平天国的重要粮仓、兵源和人才库,成为天京西部的坚固屏障,史称“安庆易制”。

一、绝对平均主义的困境

太平天国在建都天京后,巩固天京政权、发展革命形势成为当时最大、最重要的问题。《天朝田亩制度》推行过程中引发了民众的普遍不满与反抗,随之而来的天京总圣库告匮,粮荒发生等政策问题和现实需要的解决都要求天朝政府对现行政策进行变革。

1.《天朝田亩制度》和“圣库”制度无法推行

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天下皆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2]82这是一个绝对平均主义的财产处理方案,不允许任何人保留有私人财产。在土地制度上,采取“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2]74分田的标准,则为“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分寡”[2]73-74。收成分配标准,规定每二十五家为一个基层单位,“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2]74这些规定,表面上似乎很平均、很合理,其实不然。农民既然失去任何私有财产的权利,土地对于他们来说意义就并不大了。因为按照这样一个方案,农民是完全依附于政府,土地多寡以及产品的多寡,对农民来说,除了吃饭之外,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天朝田亩制度》这样一个理想化的方案,对处于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确曾起过鼓舞作用。但是,他们欢迎从地主手里均出土地,却绝不愿意重新束缚在政府的完全控制之下,过着毫无指望的生活。所以,这种绝对平均的政策在革命形势稳定后继续强令推行,只能导致百姓的普遍贫困化,破坏生产力发展,对社会也不会产生进步作用。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曾经力图施行过圣库制度,“天下农民米谷,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全应解归圣库,大口岁给一石,小口五斗,以为口食而已。”[3]275这些措施在施行过程中,遭到了普遍抵制。一些曾经热心拥护太平天国政权的人们,对这项制度也很是反感。杨秀清在诏谕中说,天京群众认为这是“荡我家资,离我骨肉,财务为之一空,妻孥忽然散尽,嗟怨之声,至今未息”[4]。安徽民众对圣库制度的抵触情绪同样很大:“皖省民情顽悍,以太平之宗教法制之不相习也,多抗命。”[5]

2.天京发生粮荒,急需筹措军需与民粮

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太平军势如破竹,占领地的清政府官员根本无法大批转运藩库的钱物,悉被太平军取获,故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初,天京总圣库储存的金银总数达一千万两之多。但是开支浩大,又不善节约,到1854年春,库银只有三十余万两之数。这个数字对于拥有数十万军队的太平军来说,是非常危急的。况且整个天京的行政系统和百姓都仰赖于圣库的供给。

到1854年6月,天京出现粮荒,不得不限制粮食供应。男子每日半斤,女子每日三四两,全城食粥。军民逃亡日增,军心不稳,民心不固。据清军资料记载,在1853年底之时,天京米谷尚有二百万石,可以满足太平天国4个月之用,如果制定了正常的粮赋政策,继续不断有新的来源,是不会在五六个月就出现如此严重的粮食短缺的。问题就在于,此时在天京周围推行的《天朝田亩制度》遭到了民众的普遍抵制,而原来在行军途中推行的“贡献”“科派”根本不能征集到百姓余粮,因此,到1854年夏太平天国的国库圣库都告匮之时,现行的政策就不得不进行必需的改革了。

二、地方社会治理的六大转变

初至安庆,翼王石达开就立刻布告安民,表明他此次前来安庆的目的:“本主将前来安徽,抚安黎庶,援救生灵。尔等良民,生逢其时,何其大幸。”[3]221他恳切地晓谕:良民各安生业,勿受妖惑,惊惶迁徙,遭致或丢家业,或丧身命。他将《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安抚四民告谕》广为张布,让广大民众了解太平天国吊民伐罪、解民倒悬的宏旨。此次石达开前来与前此有了很大的不同,不仅有了对百姓切实的保护措施,而且也有了紧张地建立政权、调整政策的实际步骤。

1.从没有根据地到建立根据地的转变

从起义金田到定都南京,太平军一直是流动作战,在定都天京后,也只占据天京、镇江、扬州等几个据点。有人讥讽说太平天国是一统江山七十二里半,意指太平天国的实际统治范围没有超出天京城圈。1853年8月,石达开“安庆易制”期间,在安庆城内,把原安徽巡抚衙门进行修葺,作为翼王府邸;把安庆的城墙加高五尺,将五门封筑,仅留小南门出入,并在各个城门处设立瞭望楼;同时在城内打造兵器,屯兵备战。在城外,修筑了马山、黄花亭、准提庵等处土城,拱卫安庆;在南门外长江边修建迎江寺炮台,把水师的船队停泊在炮台边,以利于久守。经过此番布置后,安庆的军事防御能力和军事地位都得到了显著加强,使得安庆在今后很长时间内担负起援助西征军和捍卫都城天京西大门的重要任务。

与此同时,太平军还以安庆城为中心,先后攻占了位于长江安庆段南北的各县县城,建立起以安庆为中心的根据地。在江南,1853年10月、11月先后再次攻占贵池和东流,成为太平军驻扎江南、联动安庆的重要据点;在江北,1853年8月、11月太平军先后攻占太湖、望江,1854年2月、3月,先后攻占潜山和宿松。至此,今安庆周边各县和现池州市沿江靠近安庆的几个县,都为太平军所占领,一个以安庆为中心横跨长江的比较稳固的根据地形成了,为“安庆易制”提供了实施的空间。同治《太湖县志卷十四》:“(1853年)九月,……贼首伪翼王石达开自江宁回驻安庆,分扰属县,设伪监军等官,奸民导之协取钱粮。”[6]这个根据地,从1853—1861年的八年多时间里,雄踞在天京上游,是太平天国统治区域内最为稳固也是统治时间最长的根据地,是军事上保卫都城天京的前哨,也是向长江中游地区发展的坚强后盾;在经济上,有了这个稳定的根据地保障,巢湖地区和青弋江流域的粮食,可以源源不断地通过金柱关和裕溪口运进天京,从而保障了天京地区的物资供应。

2.从没有地方政权到组建省、郡、县三级地方政权的转变

“安庆易制”前,因为没有巩固的根据地,除对转战各地的太平军发号施令外,太平军令不出郭门。“安庆易制”期间,石达开以随他西征的太平军军官为基干,首先搭起了安徽省级机构的架子,并自上而下展开在安庆周边各县建立起巩固的基层政权。

太平天国政权分中央、省、郡、县四级,省、郡、县为地方政权,县以下为基层政权。太平天国安徽省仍然沿用清朝省名,简称皖省。在安徽省下设安庆郡,省会仍设在安庆,简称“安庆省”或“安省”。安庆郡下辖怀宁、太湖、潜山、望江、宿松、桐城六县,其中潜山县为避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的名讳改为潜珊县。安庆作为省会,首任及继任行政长官分别是丞相赖裕新及殿右八指挥杨某(名字不详),均为翼王石达开部属。石达开通过他们执掌全省行政。郡、县行政长官分别为总制、监军,安徽省郡、县两级政权始建于1854年春,担任总制、监军的多为太平军的“老兄弟”,也有太平天国自己的“国士”及清方降吏。总制、监军受命于朝,主要任务是督串乡官办理政务。据《贼情汇纂》记载,首批被封的潜山县的监军为黄振钧就是太平军老兄弟。因为一直处于战争环境下,太平天国郡、县主管官员的职权,比清朝同级知府、县令要大得多。“伪总制,府一人……凡贼之狱讼钱粮,由军帅、监军统划,而取成于总制。民事之重,皆得决之,虽大辟不以上闻。”[3]108

3.从没有基层政权到组建基层乡官政权的转变

组建基层政权、建立乡官制度也是“安庆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光绪《潜山县志》记载,自省城失陷后,潜山虽距大江百余里,太平军未至,但索要贡金频繁。1854年夏,太平军在潜山设乡官,要求百姓蓄发。乡官是太平天国县以下为基层政权,关于基层乡官政权的组成,石达开在太平天国癸好三年十月十八日(1853年11月22日)颁布的《训谕》中有明确记载:“本主将奉天安民,抵此安徽,前于十月初一日饬遣使人四名,欲递训谕,谕尔该城内外人等,速宜敬天,依限回禀,讵料我使今止转来二名。据云贵池县各耆民人,经读圣书及诰谕、训谕等,颇能回心敬天,独有高村罪民,胆敢逆天……本主将必定兴师,剿洗高岭……并谕尔等各村民人一乡谕知:遍传合邑诸耆良民,准宜速急依制,举官遵限呈册,以五家设一户长,二十五家公举一两司马,一百家公举一卒长,五百家公举一旅帅,二千五百家公举一师帅,一万两前五百家立军帅。所举各官,须要注明三代履历,及本身岁次,家口若干。至民家亦须注明某姓、某名、一户男妇老幼,合家总共几十名。速于倒限十一月二十日旦,写明载册,交与举任卒长,旅帅,师帅等,亲身赴安徽投案。”[7]储枝芙的《皖樵纪实》载,太平军在潜山共设置6个军帅、18个师帅、72个旅帅。自石达开至安庆到翌年秋,历时一年,全省普遍建立起了乡官制,安庆及周边各县乡官制的建立则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推动了全省地方基层政权的建立。

乡官制的建立,使昔日一大批毫无政治权力的下层劳动者掌握了政权,扬眉吐气。他们协助太平军清查户口,丈量土地,维持地方治安、保一方平安,征收赋税,为太平天国办理军需,甚至协助太平军作战。乡官为安徽省根据地的建立、巩固贡献了很大力量。乡官制的建立是满清地方政权被彻底颠覆的标志性事件,它为“安庆易制”的其他各项举措在基层得以贯彻推行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确保了太平天国政权的财力、物力、人力的补给,使得安庆根据地一直能够保持相对安定的局面。

4.从“贡献制”到“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转变

李滨在《中兴别记》中记载:“是月,石达开既距安庆,张伪榜,假仁义要结民心,收罗无赖充伪乡官,征租赋,立榷关于大星桥各属,之河曲港,遍设伪卡,苛敛杂税。”[8]石达开“安庆易制”期间,逐步取消了《天朝田亩制度》所规定的“新得米粒全得归天王(父)收去”的超越社会发展规律的公产政策,实行“照旧交粮纳税”的租赋制。杜文澜在《平定粤寇纪略》卷二中也有记载:“初,伪翼王石达开在安庆,分兵四掠,择本地助虐者为乡官,授以伪职,令按田亩收银粮,诡托安民,实资科敛。”[9]27

“安庆易制”期间,石达开首先开始按旧制计亩征收银粮,后来发展到“照旧交粮纳税”,征收春纳、秋纳,沿袭清朝政府的税收政策,分上忙、下忙征收地丁银和钱粮。这一点,当地文献有明确记录。储枝芙的《皖樵纪实》中记载潜山的情况如下:“(咸丰)四年甲寅五月……贼勒收户米,妄称伪天王三殿下降凡。……秋七月,贼勒征地丁银,贼勒户收米,每户出米三千斤,曰报效米。……五年乙卯春正月,贼鸣锣催银粮。二月,贼查庵观寺院曰产充公……六年丙辰五月,贼伪国宗杨恒清阅潜城,勒伪乡官供应数千金。……冬十月,潜贼索粮。……七年丁巳……三月,伪乡官议,每亩捐银三百七个五文。……闰五月,贼勒征上忙地丁银。……秋七月,贼勒征下忙地丁恨,每亩复收钱二百文。限同缴。……冬十月,贼勒每亩收钱二百文。……八年戊午二月廿二日,贼伪丞相应得公窜响肠,假招抚。勒收钱粮。三月十八日,贼伪监军黄振钧、伪典圣粮马文起率百余窜天堂,勒索钱粮。五月……贼勒每亩收钱二百文,米六升。”[10]93-95这个资料比较完整地记载了1853年至1858年五年间太平天国在安庆潜山县征收粮赋的概况。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在此五年间潜山县都是沿袭清政府传统的粮赋制度,并没有把土地分给农民,而是实行“照旧交粮纳税”政策的。从潜山、桐城等安徽各县的史志资料看,太平天国自1854年秋在安徽实施“照旧交粮纳税”,进行得颇为顺利。2018年9月,安庆市区鲁氏家族档案遗存中保留了一件“太平天国己未九年(1853年)”年款的田契,记载了当地汪氏将原租种马姓东家的水田及附属物(房屋、稻场等)作价转让与戴氏耕种居住的经过[11]。这一发现是易制期间安庆地区农村“照旧交粮纳税”政策的直接档案证明。在太平天国前期,安庆所收取的粮赋支持了天京政权,贡献是巨大的。曾国藩后来在奏疏中说道:“粤匪初兴,粗有条理,颇能禁止奸淫,以安裹胁之众,听民耕种,以安占据之县。民间耕获与贼各分其半,故取江南数郡之粮,运出金柱关,取江北数郡之粮,运出裕溪口,并输出金陵。和春等虽合围城外,而贼匪仍擅长江之利,挹不竭之源,傍江之民亦且安之若素。”[12]

5.从禁止工商私营到鼓励工商私营的工商政策的转变

“安庆易制”前,太平天国采取的是禁止私营工商业的政策,不许商品流通使太平天国的圣库收入锐减,不仅严重影响了广大军民的日常生活,又使城市有名无实,有城无市,城市变成了城堡。《清史稿》记载:石达开至安庆不久,即“于安庆大星桥设榷关,拨炮串十艘,环以铁索,木筏横截江滨,以防偷漏。九江、芜湖,及沿江州县岔河、小港地当冲要者,一律设立伪卡,征收杂税。”[13]类似的记载还有张德坚《贼情汇纂》:“贼之抽税无一切章程则例,其报船也以船长,抽税千钱,所载之货分粗货细货,粗货船长一丈,抽税钱二千,细货倍之。大率以盐布、棉花煤米为粗货,丝绸蘇货为细货。抽税之后给伪船票一张,如遇贼党,竟可免掳劫。”[3]276后来在安庆一带设关征税,关卡较少,税额较轻,手续简便,较之清王朝的“厘金制”有天壤之别。船只解封,有利于沿江货物的运输,有利于盘活商品流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太平军据守安庆期间,城里食盐一度奇缺,太平军即以优惠的条件贷款给盐商,要求他们把食盐从清军占领区运进城来,安庆西门的吴盐发盐店的发迹史就是这样书写的。安庆余良卿膏药店创建于1855年,正是“安庆易制”期间,余良卿膏药店的鲫鱼膏药,由于对外科伤痛疗效显著,太平军、清军交战双方对此药需求量都比较大,药店开办后很快得到发展,至今成为百年老字号品牌,这与太平天国在安庆施行扶持工商业的政策是有直接关系的。由于安庆是太平天国长期比较稳定的根据地,因此大江南北往来商旅众多,故税收较多,起到了军用裕而商民安的效果。

6.选拔人才标准的转变

《华北先驱报》322号上曾刊登一篇文章,说:“有安庆居民云,他们得安庆后,即开科取士(乡试),按照名册迫令士子赴考,此外,甚至工商各界皆准应试。有一卖菜者,考中举人而得官职。”[14]所以蒋恩在《兵灾纪略》记载说天平天国满朝文武三百六十行全。

举行乡试,开科考试是太平天国选拔人才的政策。据《潜山县志》记载,1854年6月,太平天国率先在安徽举行选拔人才的乡试,考点就设立在安庆。当年安徽乡试的题目是“真命天子福命将”,题目出自天王御笔,出好后函封给掌考官,到开考日才拆开。掌考官虽然在安庆,但是全国各地人士皆可以来报考。本次来安徽主持考试的正掌考是天试状元武立勋,本次安徽乡试应试者27县,中试举人750人,潜山县有30人中举;1857年4月,太平天国开童子试,各县监军为考试管,潜山县取文士360名,武士120名;1857年6月在安庆乡试里,潜山县中文举84名,武举73名[15]。“五月十一日,雨雹三日。贼于皖城开伪乡试,取潜中伪文举人八十四名,伪武举人七十三名。贼伪翼王石达开窜皖城,踞之,伪示云避嫌也。”[10]96这些数字表明,太平天国的选拔人才的政策受到了安庆地区广大群众的拥护。

安庆易制期间的乡试制度构成了太平天国政治文化的一大特色,其意义作用不仅在文化教育上,它实际上是太平天国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通过科举考试,太平天国选拔了一大批有用之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太平天国尽职尽责,如桐城的酆谟、太湖县翰林郝学英、潜山县举人程胜元等明里投效湘军,暗中为太平军搜集情报,使后者及时准确掌握了湘军的部署,为三河之役全歼湘军李续宾部作出了贡献。

三、余 论

“安庆易制”并非石达开意欲彻底改变太平天国的制度,而是在保证政权情况下的政策调整,是太平天国史上的一次改革尝试。在革命的节骨眼上,石达开审时度势,采取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从而推进了革命。“安庆易制”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为太平天国政权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安庆易制”得到太平天国上下的肯定与支持,更得到安徽百姓的拥护和称道。凌善清在《太平天国野史》中称:“八月,天王命石达开赴安庆一带安民。达开既至安庆,以诚意相要结,择乡里之有声望者为乡官。缉盗贼,严军旅,使各安其业。更督民造粮册,按亩输钱米,于乡里之豪暴者移植之,无告者赈恤之。立榷关于星桥,以铁索巨筏横截江面,阻行舟征其税。军用裕,而百姓安之,颂声大起,达开亦以自负。”[5]18-19“安庆易制”理顺了地方上的军民、官民关系,消除了群众的疑虑,扭转了“以太平宗教法制之不相习所引起的皖民多抗命”的不利态势,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天朝圣库的收入。自此,安庆真正成为了太平天国安徽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成为全国瞩目之地,也使得安徽根据地成为太平天国的粮仓、兵源和人才库,成为天京西部的坚固屏障。正如洪仁玕所说:“安庆一日无恙,则天京一日无险。”[16]

猜你喜欢
太平军太平天国安庆
鱼殇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太平军余部参战在南美
德奥新在安庆建表面处理工业园
太平天国也说“国”
太平军所使用的兵器
太平军使用的几种水上战具
厚积薄发 游刃有余——评《太平天国军事史》
太平军的筑城与望楼
太平天国第一军事家石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