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政
(长丰县北城世纪城学校 安徽合肥 231100)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第一怕。因为害怕作文而不喜欢语文的学生大有人在。下面我就说说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初中语文考试中,作文是语文卷面分中最高的一道题。如果满分是100分,作文就占据35分;如果满分是120分,作文就占据50分;如果满分是150分(中考),作文就占55分。作文可谓占据了语文的“半壁江山”。但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较低,这也是师生们最大的痛点。如何解决这一痛点,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从个四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调查中得知,目前的中学生普遍不喜欢作文,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材料。朱熹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就是写作中的材料。按理说,现在中学生的生活不贫乏,因为在媒体相对发达的今天,大大小小的事件,他们都能接触到,能牵动他们感情涟漪的事也必定不少,怎么会没有材料呢?为此,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那次,我给学生上《孔乙己》,课文里有个精彩的动作: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买酒。为了让学生形象的掌握和深刻理解“排出”这个动词的含义,我写了“掏出”、“摸出”两个动词和“排出”作比较,并把手伸进衣袋里分别示范了这三个动词,我边做边问边讲,学生满脸笑容,边看边想边答,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课后,我抓住这个材料,要求学生随意写一篇关于教师的小文章,题目自拟,看看学生能不能把刚才的事例用上。结果,学生像泄了气的皮球,都说没有东西写。后来,从交上来的小作文本看,写这件事的只有三位同学。由此可见,材料即使就在我们眼前,学生也不知道去搜集、运用。所以,问题的实质在于:学生对许多问题都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没有仔细去观察,没有真切去体验,以致使这些材料都成了过往烟云,实在令人惋惜啊!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想,这和我们在写作教学中,没有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材料、积累材料的能力有关。材料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说得再多,终究也是苍白的。材料问题应该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但平时,我们教师不可能时时和学生在一起,来指导他们怎样去搜集材料和积累材料。这样,这种能力和习惯就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把握不住材料也就是自然的事了。
怎么办呢?
我认为,创设一定的情境(包括实物情境和虚拟情境),指导学生观察和体验,提高他们搜集材料的能力,培养他们积累材料的习惯,这是作文的一个重点。这个重点不突破,要想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提高是相当困难的。
我是通过创设以下的情境来突破学生写作瓶颈的:
1.带领学生去参观公园、繁华街道、菜市场等公共场所,指导他们选好观察点和观察顺序,采用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相结合,突出热闹和繁荣,反映城市发展的成果。
2.观察景物,如日出、晚霞、雷雨、大风等,注意景物的状态、色彩、层次和变化,抓住景物此时此地的特征。
3.借助图片、幻灯片,让学生在观察时设身处地想象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状态等。
4.组织学生上讲台,表演简单的小品,要求学生认真地看,仔细地听,投入地想,注意表演者的神态、语言、动作等。
5.借助电视、电影,让学生观看课本剧和反映中学生生活的片子,指导他们如何多层次的跟踪观察。
6.组织一系列活动,如智力竞赛、慢车比赛、倒车比赛等,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体验。
7.阅读作品,写故事梗概、感想或评价。阅读时事新闻,让学生去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想。
8.组织采访。如学校里的获奖学生、先进教师,社会上的成功人士等。指导他们采访前拟好问题,采访时做好笔记,等等。
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明显提高了。
首先,要确定好“规矩”。作文的环节相当多,那么,从什么环节入手才能让学生迅速地“登堂入室”呢?我认为,应该从基本结构入手。因为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结构虽然多样,但基本结构是固定的,学生容易把握住。什么是基本结构呢?就是古人说的“凤头”“猪肚”“豹尾”三部分结构。我曾对六册初中课文作了调查,除了小说、喜剧、诗歌外,符合三部分结构的文章占百分之七十左右,可见它的典型性。抓住典型性的结构,让学生把文章的框架立起来,在框架的范围内确立内容,表达主题,这就显得顺理成章了,而且还能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其次,就是要指导学生“模仿”。模仿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既然“放胆文”要求创新,那么“规矩文”就要求模仿了。模仿对于初学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我们很多教师在强调模仿对于初学者的重要性时,往往没有认真地去指导,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那么,模仿是什么呢?显然就是我们事先确定好的“规矩”。即选材的技巧、确立主题的技巧、安排结构的技巧、语言表达的技巧等。由于基本结构对于初学者特别重要,所以,我们应该优先指导学生模仿它。
训练除了要抓住重点外,还要讲究方法,即通过怎样的反复训练,才能提高训练效果。关键在于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处理好篇章训练和片段训练之间的关系。
篇章训练就是写一篇完整的文章的训练,它追求的是整体效果;片段训练就是写某一个片段的训练,它追求的是局部的效果。二者不可代替。因为整体训练时间长,目标多,牵涉的技巧也多,很难在短期内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局部训练时间短,目标单一,牵涉的技巧也少,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在进行篇章训练的同时,要进行大量的片段训练作为补充,以此培养学生的各种写作能力。
2.处理好写作训练和修改训练的关系。
一篇好的作品,三分写,七分改。“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都是改出来了。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同时,更要指导他们如何修改。
那么,如何提高修改文章的能力呢?我想,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片段训练或篇章训练时,可以选一些和训练有关的“病文”,让学生修改。譬如,在训练“选材要典型”这个片段时,可选些“选材不典型”的片段让学生修改。学生通过正面训练,反面修改就会明白:典型事例贵精而不贵多,具有“以一当十”的作用,这样,学生的选材能力就得到了提高,也促进了写作水平的提高。
3.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写作训练有长期性、经常性、反复性的特点,这就要求要处理好时间关系。课内要训练,课外也要训练;写作课要训练,非写作课也要训练。这里有两点必须明确,一是确定训练的次序,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急功近利。二是确定训练的次数,就是通过几次有效的训练,达到预期的目的。根据这两点合理分配时间,进行逐项训练。
作文评价是对学生作文的再提高。在学生们看来,作文的评价是老师的专利,殊不知,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很难做到篇篇精批细改,所以常常是几句无关痛痒的评语,外加一个分数,就算是对作文的评价了,这无疑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我们应力改作文评价由教师包办的弊端,采用评价主体多样化的方式,让不同写作能力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作文的乐趣。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1.学生集体评改
就是让学生全员参与,互相评改。具体做法是:教师把全班学生按写作能力的优劣,以四人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推选出一位小组长,然后教师选择本班几篇典型的习作印发给每位学生,让他们修改。教师提出评改要求,评改中对于存在的问题不必急于替他改正,只给予口头上的提示,让他自己去修改。学生自己改好之后,先在每个小组内交流,再由小组长把本组交流的结果作总结陈述,最后由教师作适当点评。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2.学生互评互改
同学们对于同伴的作文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抓住这一点,我就让他们同桌互评互改、优生互评互改、差生互评互改、优差生互评互改、一人阅读大家评改,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同学们为自己辩解。学生们在评改中成长,在辩论中达成共识。
3.学生自评自改
作文评改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独立评改自己的文章。他人的评改有时会扭曲原作的本意,因此,评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学生的写作主体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写作的自主性自然也就得到了激发。在先前的互评互改训练中,学生掌握了一定评改作文的方法,教师可以放心地把评改权交还给学生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笔后者明显地感觉到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周记、日记、小练笔中的语言变美了,材料变丰富了,立意变深刻了,视野变开阔了,书写变整洁了,容量也增多了……学生的进步让我更加坚信,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可以通过有效的策略加以提高的。只要我们策略科学得当,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