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翔 高波
摘 要:校园文化中体现的精神、制度文化是高职学院重要的德育阵地,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并且深远持久的影响。本文根据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的文化建设思路中体现的志愿精神以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阐述了丰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志愿精神;立德树人;实践
立德树人是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为了使其培养目标重视以学生为主的实践、品德的培养,机电工程学院学生通过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来展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学院学生“明德、知行、敏思”的素养。
一、高校“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道德问题层出不穷
在市场经济和大学不断扩招的背景下,带来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道德危机。近年来,大学生考试作弊,缺乏集体主义精神等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恶性案件,比如饮水机投毒,同室操戈等现象,甚至在网络上还出现了“感谢室友不杀之恩”的“段子”,这些都对大学道德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已经刻不容缓。因此,把立德树人上升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于大学生道德现状的深刻认识。
(二)“立德树人”教育工作遭遇瓶颈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我国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发展到如今,高校的硬件设施已经足够满足让高校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条件。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就使得有的高校都在一味的追求学校的“大”,而忽略了精神文化内涵。同时,有少数高校教师,他们的教学重心只在于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而完全忽视对于学生良好品德操行的养成。
(三)“立德树人”教育载体不完善
课堂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渠道,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最主要的教育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但根据目前研究观察发现,绝大多数高校学生认为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实现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发挥的作用不大,使得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流于形式,学生处在走过场的情况,高校课程教育效果不明显。
二、志愿服务精神与立德树人的关系
(一)立德树人对志愿服务有价值引领的作用
“树人为本,立德为先”,“立德”素来被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出地位,其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立德树人”思想包含了内化和外化两层含义,内化是指个体品格、德性等道德范畴的内心自我修为,表现为个体内心自我的境界提高;外化是指整个社会对基本操守、品行的客观规范要求,表现为对社会规范的自觉遵守和外部氛围。高校加强德育教育,在逐步提升大学生个人内在品行德性的同时,规范其外在行为,提升大学生整体的道德修养,这种价值引领作用渗透到高校志愿服务体系之中。在“立德树人”思想的引领下,大学生们能够在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的指导下自觉地在道德标准的要求下开展志愿服务,并在志愿服务中进一步深化对“徳”的认识。
(二)志愿服务对“立德树人”有助推作用
1.志愿服务为“立德树人”提供有效载体
高校思政教育常常由于过于说教和过强的理论性受到很多学生的排斥,而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一项道德实践活动,打破了纯理论层面的禁锢,与实践紧密结合,使思政教育融入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逐渐被大学生理解和接受。多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德”被充分唤醒和调动,不断加深自我认知,从而进行自我反省和提高,培养出正确的道德取向,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2.志愿服务丰富了立德树人的内涵
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间有着相似的育人原则:第一,志愿服务与育人目标环环相扣,通过面向全校学生推广和开展志愿服務,将志愿活动作为基本点和出发点,让学生接触群众、走入基层、融入社会,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行为理念;第二,高校志愿服务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组织和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养成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在参与活动中强化诚信品质,淡化功利主义思想,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丰富立德树人的内涵。
3.志愿服务强化了立德树人的效用
志愿服务活动就是在实践中完成“立德树人”的内化教育和德育升华,而“立德树人”也是以培养具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杰出人才为目标。首先,学生可通过志愿活动亲力亲为地服务社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融于志愿服务之中,使“德”物化为志愿服务,直接为社会大众提供实质性的便利,增强“立德树人”的外在效用。其次,大学生可在志愿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将“德”内化于心,并通过志愿服务自觉地将“德”更广泛地进行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道德境界的提升。
三、机电工程学院加强弘扬志愿精神、筑牢立德树人根本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工作保障
建立以院长为核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体制机制,设立有关志愿服务及公益活动教育的专门课程,并在各专业课教育中渗入有关立德树人的相关理念,同时在开展社团活动、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的基础上,让同学们了解学院以及合作企业的育人精神。做到牢固树立志愿服务理念、积极的志愿服务态度、良好的志愿服务意识,同时具备一定的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
志愿者的工作累并快乐着,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首先要具有宽容的素质,能够容人之言、容人之过、容人之长,要有远见、有见地、有内涵,要有奉献精神,以身作则,积极主动。使学生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从自身素质开始思考,在保持有毅力、进取心以及谦逊态度的同时,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自信心,做到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另外,志愿者要信守对他人及组织的承诺,不迟到早退,无故缺席,努力做好每一项工作,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中去。
(二)打造两个阵地,实施志愿服务教育
1.志愿服务意识培养阵地
在秉承“知行合一、务实创新”的校训以及机电学院“厚德、博学、善技、创新”院训的基础上,机电学院着重培养学生以德修身、以技立业以及引导学生磨炼踏实肯干、甘于奉献、顽强拼搏、勇于争先的志愿服务精神。将志愿服务教育融入日常学生管理中,如军训场地边的“红色志愿服务小队”为教官和新生服务,以及自行整理内务、自行清洁教室宿舍卫生等;素质培养实施“八大工程”——立德铸魂工程、优良学风工程、素质培养工程、良师益友工程、榜样引领工程、传递温暖工程、文化育人工程、心理阳光工程。
2.劳动教育课程阵地
虽然志愿服务是一种人人可参与,且并不复杂的劳动,但是仍需要通过适当教育使其成为一个体系,使其可以延伸至学生今后就业等重大事项,对其产生帮助。通过进行一定措施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方案,构建“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针对所学专业和就业面向岗位,学习劳动安全知识和技能,学会在劳动中维护自身权益等等。
(三)努力使广泛推广志愿精神与立德树人相结合
1.加强教育和引导,不断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
要把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课堂教学主渠道。要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课堂中加大志愿服务内容的力度,积极引导大学生利用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努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要不断丰富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演讲会等形式,积极传播志愿服务崭新理念,激发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要认识到“独立与自愿是志愿精神的前提,责任和奉献是志愿精神的核心,服务和参与是志愿精神的本质,利他与进步是志愿精神的结果”。
2.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志愿精神监督机制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弘扬及培育需要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虽然志愿服务是一种个人自主自愿的行为,但是作为一个组织,在其运行过程中,还是需要进行一定的约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机电学院通过引入学院的评估、督导,使大学生志愿者明确活动的具体要求,对活动后果做出预期,从而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学院对学生志愿组织(青年志愿服务大队)的管理要有严格的考核制度,考核不仅对志愿服务时间作出规定,而且也对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团队精神等方面进行考评,志愿者要对志愿服务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对在服务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志愿者进行奖励与表彰。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可以推动大学生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向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
四、結语
立德树人,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表达出学院及学校对于学生品德修养的重视,我国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志愿服务是责任意识的自觉体现,是能力培养与品德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大学生中最普遍的社会实践形式之一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弘扬志愿精神在高校文化及实践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校中,将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并辅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能更好地增强志愿服务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指向性、感召力和实效性,以培养及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丁元竹.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EB/OL].www.people.com.cn.
[2]顾洪英.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
[3]王姝雯.“立德树人”视野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之思考[J].成才之路,2013(5):7.
[4]唐靖.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马晓君.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立德树人”路径探索[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