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视角下的高校授课与卫生保健:香港交流学习体会

2019-03-14 13:33王怡胡秀静王皓翔
青年时代 2019年1期
关键词:卫生保健借鉴思考

王怡 胡秀静 王皓翔

摘 要:香港是一座中西背景融合的城市。本文基于暑期赴港交流与参观学习的经历,对香港高校的授课学习模式、医疗卫生体系、政府对老龄化的应对等,进行了总结与思考。香港在高校授课与卫生保健方面的优越之处,值得借鉴。

关键词:香港;卫生保健;思考;借鉴

在我国的南方靠海,有一颗美丽的明珠——香港,由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组成。位于这片富饶的土地上,香港的现代气息浓郁,自然环境优美,经济发达,不仅是购物与美食的天堂,还是中西文化交融之地。本次交流与参观学习活动,主要目的是在香港独特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下,体验香港高校的授课学习模式,了解其卫生保健服务的特点,同时也是暑期课外学习与实践的延伸拓展。

一、香港的授课形式

本次交流学习课程采取讲座式授课,内容为香港医疗卫生体系的介绍,并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完成全部课程。讲座式授课有浓厚的西方文化特色,其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思维拓展。而在内地的多数高校,课堂教学在传统上主要以填鸭式被动教学为主,教授在讲台上单方面传授知识,学生仅是听课与记笔记,缺乏互动性与灵活性。

一周的课程安排十分紧凑,从早上九点开始至下午五点结束。每个讲座上,教授们均神采奕奕,热情万分,讲起课来思如涌泉,用激情点燃了我们的求学之心。教授们秉持西方的教育理念,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课前会先自我介绍,随后请每位同学进行自我介绍,并要求同学间互相认识,记下名字与在读学校,以此来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在课堂与课间,教授们会把师生关系当做真正的朋友关系,课前会对学生进行问候,比如:吃饭了吗?第几次来香港了?有了解风土人情吗?通过简单的聊天打破无声的隔阂,无形间拉近了彼此的关系。“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课堂上,教授们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明确即使是教授的说法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学习不能一味接受,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权威。由于教授们均为香港本地人,对内地医疗体系不了解的地方,他们会很虚心的请教学生,这让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一天的课程与讨论结束后,教授们还会提醒大家记录今天的感想,整理笔记,为最后的小组展示做好准备。

二、香港的卫生保健体系

香港的医疗卫生机构由医院管理局与卫生署统筹管理,包括医院管理局管辖下的公立医院、普通科门诊、专科门诊以及卫生署管辖下的私立医院、私人诊所、私家医生等,实行公私协作计划,其中公立医院收费非常透明,而私营医疗机构的收费则更具市场竞争性。公私医疗服务的比重是与内地最大的不同之处,据统计,近几年内地医疗公共开支不断增加,私营开支不断减少,而香港则正好相反。

香港的卫生保健制度有两大特色:“全民保障”和“政府高额补贴”,其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沿袭了西方的“NHS英国全民健康服务体系”,承担居民健康责任的主体是政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在本次学习中,令人惊讶的是香港公立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即香港奉行“不会有市民因经济原因而得不到适当的医疗照顾”的医疗政策,坚持提供公益性、高福利、低收费的医疗服务,每位住院患者每天收费仅为120港币,这其中包括了诊断、医疗救治、药物费用、手术费用、三餐费用等全部内容。以置换膝关节为例,在公立医院只需120港币,但需要等候长达数十个月。在此期间,会有专业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物理治疗与看护,若病情紧急,达到一定的标准可安排立即救治,这种医疗制度与内地完全不同。然而,等候公立医院的就诊通常耗时漫长,而大多数病患因为病情等原因并不能忍受长时间的等待,这也正是香港私立医疗机构众多的原因。街头各式各样的私人诊所能够提供及时、全面、专业的医疗服务,是对公立医院的极大补充。公立医院允许本机构内经测评具有资质与能力的医生开设私人诊所,并与医院之间通过双向转诊开展合作。比如患者去私人诊所看病,一旦有诊所不能满足的需求时,如需进行手术等,医生可将病人向其居住地附近的公立医院进行转诊。

三、香港医疗卫生体系与内地的不同

首先是管理模式上存在不同,香港的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主要归属于医院管理局与卫生署,实行一体化管理;而内地则是由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各级政府等十多个部门管理,是典型的多头管理。其次,香港的医疗保障制度沿袭英国的全民健康服务制度,内地则是采用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构成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且实行城乡分离。内地公立医院收费不存在低到相当于120港币的统一收费水平,且内地的医疗服务提供以公立医院为主,私营医院所占比重非常小。第三,虽然内地正通过推进社会办医、医生多点执业等措施,力图提高医疗资源可及性与覆盖率,但处于医疗体系中的医务人员目前尚不允许私自开设诊所,这也是造成内地与香港公私医疗服务机构提供服务所占比重不同的原因之一。

四、香港卫生保健体系值得内地借鉴的地方

近几年,内地积极推行全科医疗与分级诊疗制度,医疗服务重心下沉,逐步实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转诊制度,而这些在香港早已实现。根据香港人口和生命统计,香港孕产妇的死亡率极低,在2016年趋于零,对于孕产妇的照顾服务开展较好,婴儿死亡率也保持在极低水平。2016年香港平均寿命高达87.32岁,已超过日本,这些卓越的卫生保健现状与先进完善的医疗体系密不可分。

建议内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借鉴香港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医疗服务。第一,加大政府投入。内地应加大政府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扶持与补贴,扩大医疗服务覆盖范围,提高医疗卫生投入的使用效率。第二,加快推進医疗信息化建设。香港早已实现了病历的电子化,只需凭借患者的身份证信息即可调出其病历资料。在私立医疗机构,病人可通过授权其私人医生,由私人医生联络医院管理局的负责医生取得病人的病历资料,即“PPI-eMR医疗病历互联计划”。在内地虽也已开始推行电子化病历,但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差异大等问题导致尚未实现电子化病历的全面普及。因此,内地应加快建设数据与信息的网络共享与交换平台,为医患双方提供便捷安全的服务平台,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第三,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内地应进一步优化双向转诊模式,提高全科医生的数量与质量,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更大范围内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转医院”的政策,节约医疗资源与患者就医成本,提高就医体验,促进三级医疗服务机构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协作。第四,提高医务人员的薪资水平与社会地位。与西方主流国家类似,香港的医生均是由非常优秀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是公认的高薪职业,社会地位极高。另外,香港实行医疗机构及医生责任险,有效地协助医生处理医疗事故纠纷。内地应该改善医务人员的福利水平与工作条件,完善保障机制,强化社会民众对于医务人员的尊重意识,协调好医患关系,从而为医务人员创造安全良好的工作环境。

五、香港应对老龄化的措施

拥有发达的卫生保健体系的香港,仍与内地一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有学者指出,中国进入了“跑着进入老龄化”的状态。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内地实行全面开放二孩政策,鼓励优秀的适龄夫妇生育二孩,而香港也有其独特的措施。香港的老人特色医护服务遵循西方社会理念,即让老人成为社会的资源,而不是社会的负担,集中表现为三个核心词组:“active aging”、“participation”、“security”。其中积极的老龄化是指要明确老并不可怕、老并不代表一无是处,要积极的面对“老”;参与指的是老人并不是我们的负担,我们要采取各种措施让老人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比如老年大学、返聘退休人员、老年舞蹈等;安全指的是要切实保障老人的身心安全。只有三者合一才能称之为健康的老年人。香港医院管理局设置了“社区护理服务、社区老人评估小组、社区老人精神科小组、普通科门诊服务”共四项服务,卫生署推行长者健康服务计划,包括“长者健康中心、长者健康外展服务、公共卫生及行政”,辅之以社区志愿服务来解决老人住宿及家居照顾等问题。另外一个举措是发放医疗券,即:每名符合资格的65岁或以上长者除每年有2000元的医疗券金额外,亦可获发一次性的额外1000元医疗券金额;而医疗券的累计金额上限同日起已提高至5000元,并成为恒常措施。医疗券除用于医疗服务外,在街头的眼镜店、保健品店等均可使用。此外,香港还为老人提供了疫苗资助计划,凡是65岁或以上者均可加入,到已登记参与计划的私家医生诊所接种疫苗,可获得政府每剂季节性流感疫苗190港币的资助。同时,“老有所为”活动计划鼓励老人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注重老人的心理健康与社会价值。在香港设有各种安老院,针对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将其分配在不同级别的安老院等机构。香港地域有限,因此有部分老人被分流到内地,比如在与香港直接接壤的广东设置老人院舍。内地与香港在各个方面互相帮助,拥有紧密的联系。我们应共同携手,努力做好老年人的安康幸福计划,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减缓老龄化带来的冲击。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每一次交流都是思想的醒悟,多出去走走,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世界那么大,太多优秀,太多精彩,我们都该去看看。

猜你喜欢
卫生保健借鉴思考
儿童卫生保健知识绘本的交互设计研究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规模化奶牛场奶牛蹄病的综合卫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