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鹏
摘 要:互联网环境下能够实现信息的高效连通和交互,研究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即时评价与反馈,让教师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实施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新的教学评价强调的是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选择一个答案。互联网技术在教学评价发展中起到了扩大评价范围、拥有更多评价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互联网+课堂”背景下,教学评价体系构建需要教师关注教学情境、具有一定的时间与经验、自动化水平高、具有创造性的处理问题的能力、需要站在学科教学目标的高度设计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
关键词:教学评价;“互联网+”;评价变化;评价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1-0066-03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首先实现互联网环境教学的学科,能够为其他学科将来进入互联网环境教学提供教育教学新思路,具有借鉴意义。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实践中探索“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通過实践研究,切实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发现并解决互联网环境下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及相对应的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环境下能够实现信息的高效连通和交互,研究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即时评价与反馈,让教师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实施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急需研究建立在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学生学习效果的即时评价体系。
一、概念界定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
当代生态思想家张荣寰先生于2007年4月首次提出了互联网思维,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在国家提出“互联网+”理念后,黑龙江省教育厅在黑教发【2015】67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以‘互联网+形式支撑教学模式变革”“依托信息技术创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环境,构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探索创建全新的“互联网+”教学模式,用“互联网+”思维重建课堂教学,对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一直以来,中小学课堂教学常见的模式就是传授式,其结构是“讲—听—读—记—练”。随着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从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教学模式转变。随着“互联网+”的观念被提出,国外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也出现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一般都是互联网和教学的简单结合,虽然也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但没有深入挖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大数据生成资源来指导教学,没有切实落实“互联网+”的教育理念。
(二)概念理解的误区
“互联网+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说,并不是仅将互联网引入课堂,或者使用PAD取代传统教学的纸笔就是“互联网+课堂教学”了,而是要将互联网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获取课堂教学的各种反馈信息形成大数据,再创造性地挖掘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从而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重新实践教育心理学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基本理论,在互联网教学环境下探索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新方法,创建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全球各国家纷纷开展教育改革,在我国有很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开展慕课、翻转课堂、远程教学、扁平化学习、碎片化学习、移动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实践和研究,对未来课堂也有很多有益的探索,在不久的将来,互联网将实现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学科是首先实现课堂教学网络化的学科,利用现有条件,探索未来“互联网+”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三)概念界定
“互联网+”本质上说,就是将某个行业与互联网链接得更紧密,所有“互联网+”的成功案例都是在大数据时代,找到创造性地挖掘与应用本行业数据和信息的方法。在本研究中,这样界定“互联网+”课堂教学: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通过互联网与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深度融合,深入挖掘课堂教学中形成的资源,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创造全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发展生态。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一般包括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
二、教学评价观念的变化
(一)新的、可选择的评价方法的特征
1.传统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策略注重使用多项选择和简单的题目对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测验[1]。一般来讲,教学评价经过了考试评价、教育测验评价和教育评价三个阶段。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仍然是以考试评价为主。教学评价形式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这三种评价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体现为课前考试、课后考试和期末考试。仍然是将关注点放在了知识的检测方面。传统的教学评价中,学生的学习就是大量的知识与技能的接收,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与其他学科并没有区别。往往也是教师进行知识的讲解与技能的演示,然后通过文字和操作检查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提到了频因律的概念,他认为,在其他学习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得越多,习惯形成得就越迅速[2]。教师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往往也是通过不断的练习来进行,这种教学评价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检验,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尤其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更新非常快,许多时候,文字考察或者简单的电脑考察,都是滞后于更新速度的。用这样的教学评价检查学生的学习与掌握程度,显然存在着不足。
2.新的、可选择的教学评价
关于新的教学评价,并没有统一的得到大家公认的说法,但是各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强调的都是学生的素养与能力而不是单纯地选择一个答案。新的评价有许多方式,包括:成就评价、非正式评价、情境评价等,共同的特征就是强调结果与过程一样重要[1]。这暗合了发展性教学理论。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强调使学生理解教学过程的原则[3]。学生的学习不能是简单的知识的堆积,必须是对学习过程有充分的兴趣与理解,这样从教学过程与学习过程的角度去评价教学与学习成果,就全面而客观得多,关注整体“人”的发展。上面提到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也可以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中体现,只不过关注的点不再仅仅是成绩,而是整体,即学生整体的评价和整体教学过程的评价。
(二)互联网技术在评价中所起的作用
1.扩大了评价范围
知识有传统知识观与现代知识观的区别。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就是对事物属性及其联系的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4],现代的知识观比较传统知识观,有了更为宽泛的范围。美国心理学家梅耶提出知识应该包括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5]。陈述性知识主要解决的是“是什么”,程序性知识主要解决的是“怎么办”,而程序性知识往往针对的是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技巧。这三类知识在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交替出现。以往因为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往往只能对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进行更多的评价,或者每个知识都有所涉及,但不能深入评价。而信息技术课堂上,互联网进入课堂,则为教师扩大评价范围提供了可能。网络的方便与快捷,能够让教师节省许多时间与精力,能够随时关注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对各方面进行评价。教师扩大了评价的对象与范围。学生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都在评价的范围之内,这是与以往相比,互联网对课堂教学最大的改变。
2.拥有了更多的评价者
“互联网+”课堂的背景下,教师能够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上传到局域网络或者专用网络平台上,平台上的所有人都可以成为评价者。拥有了更多的评价者,教师就能接收到各个方面、各个角度的许多评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有力的补充。平台对特定人群开放,但不是所有的评价都是积极或者有价值的,教师要善于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排查信息,寻找对自己的教学评价最有力的资源。
3.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互联网+”课堂的背景下,学习与评价都是同时进行的,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娴熟的网络使用能力。这也间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我,使得自己的专业发展脚步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其次,学校要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积极开展创客、机器人、Steam等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学生创造终生学习的條件和环境,方便教师和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选择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实践与问题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互联网与课堂教学评价相结合,构建及时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在有的学校已经实施。信息技术教师构建教学评价体系,主要从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个角度进行。
总结性评价体系较为完整,各个学校构建的评价体系基本相同,都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构建。差异比较大的是形成性评价体系,即便是一样的教学内容,构建出来的体系差别也比较大。形成性评价往往是对当堂课所学内容的评价,与学生的整体情况关系密切,与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教师与学生的差异导致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有差异。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学生的学情影响着教学评价体系的实用性。根据黑龙江省部分市县在“互联网+课堂”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与评价情况,总结总结性评价体系的构建,分析形成性评价体系差异的原因,能够看出,“互联网+”背景下,构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有这样几个条件:
(一)教师需要关注教学情境、时间与经验
教学情境对于教师构建教学评价体系至关重要。教学情境中包括学情、教学资源等多个内容。教师是构建教学评价体系的主体,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时间与经验。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教师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并据此较快地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才涉及到评价,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一定量的教学实践来完成。一定量的教学时间与经验是教师构建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条件。
(二)教师的自动化水平要高
教师的自动化水平是指教师的某些教学行为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水平。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将教学活动与观察学生高效结合在一起,并且能够同时调节课堂气氛与节奏,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构建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需要达到自动化水准。这是对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考验。教师能够把课堂教学中的所有行为都达到自动化高度,需要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具有坚实的专业能力。
这方面的要求和教师专业发展相关联。教师专业成长一般来讲,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只有进入到关注学生的阶段,才是专家型教师。而关注学生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丰富,教学行为已经达到自动化程度,这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
(三)教师要具有创造性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这是指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情境的各种信息解决问题。互联网走进课堂,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但同时也提出了挑战。依托互联网,教师要构建教学评价体系,就要求教师具有灵活应变的能力,能够随时创造性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各类问题。佳木斯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正在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你讲的知识我都会,网络信息资源如此丰富,想学什么上网百度就可以都解决,为什么还要在课堂中学?这样的问题提出,直接指向了教学评价体系中的教学目标。教师并未粗暴批评,而是从学生的核心素养问题,说到了教学目标。这就是端正态度,创造性并富有耐心地解决问题。
(四)教师需要站在学科教学目标的高度设计评价体系
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教学目标实现的,整体教学目标是通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师构建的教学评价体系想要有效,需要教师头脑中具有完整的教学图示。皮亚杰教育理论中有关于图示的解释。简单来讲,图示就是头脑中关于学科知识的整体结构与框架。教师具有完整的学科知识框架,就能够站在教学总体目标的高度上看待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恰恰是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教师头脑中的图示是教师构建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
(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信息素养
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掌握不断学习所需要的技能;在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不断探索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能够对自己的学习及时有效地进行评价;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分析、研讨,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背后隐藏的规律,通过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操作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习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深入挖掘课堂中形成的大数据资源,探索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支持下的课堂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具有实用价值的“互联网+”课堂教学新模式;尝试实现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即时评价。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必然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教育教学问题。因此,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并且找到切实的解决对策,为黑龙江省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