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先进典型人物培育机制研究

2019-03-14 22:42任少伟
关键词:典型人物典型培育

任少伟

(1.安徽理工大学 土木建筑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2.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近年来,教育部等主管部门和各高校注重大学生先进典型人物的培育、选树、宣传、教育(以下简称“大学生先进典型人物培育”),大学生先进典型人物培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亮点之一。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需要典型的时代。社会的空前变革有力推动着社会现实与思想观念的多样化进程急速而又深广的发展,社会越是走向多样化越需要高扬主旋律,越需要承载着时代精神和主流价值文化的英雄楷模。[1]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2]大学生先进典型人物是时代的产物,洋溢着时代的风采,发挥着重要的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一、大学生先进典型人物培育的理论依据

明确大学生先进典型人物培育的学理依据对彰显先进典型人物培育功能价值及改进其培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和启示作用。

一是哲学依据:人的发展层次化不平衡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认为,人的现实本质的差异决定了人的多样性和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多层次性[3]。大学生典型人物群体培育的可能性正是取决于人发展的差异化多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亦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典型人物培育实践提供了拓展深化空间。

二是心理学依据: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关注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来源于后天的模仿学习,在观察或模仿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示范性的表象和适当的操作引导[4],强调观察学习在促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通过发挥大学生典型人物示范引领作用,促发他人向典型学习、向榜样看齐,将蕴含的精神和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成为优秀个体。

三是传播学依据:群体传播理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生活在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中,每一个个体所接触的群体,都构成了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的现实生存环境。“群体传播”理论认为,对于任何一个社会群体而言,无论是群体意识或群体关系的形成、变化与发展,群体传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据此,注重对大学生典型人物宣传展示,可强化群体传播,形成“群体印象”,积极营造“个体进位、集体创优”生态。

四是社会学依据:场域理论。场域理论认为,作为独立社会空间的场域,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市场,处于这个场域的个体拥有怎样的资本,决定了他在场域中的位置[5]。大学生典型人物立身于学校场域,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引力,周围学生也通常会产生求同心理。

二、当前大学生先进典型人物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典型人物培育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

大学生典型人物培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阶段性和长期性,它一方面取决于典型人物自身的成长规律,另一方面离不开系统性、持续性的培养。然而,现实中,典型人物培育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对部分大学生典型人物访谈结果分析发现,客观存在着“坐等典型人物自然出现”现象,对于部分典型人物而言,与其说是“培育”的贡献,不如说是“生长”的结果。往往是等“准典型人物”在关键事件或某一重要方面表现出或彰显出“突出成绩”时,才会引起师生的注意和关注。其实,任何一个典型人物的成长都不是“一日之功”,而是“早有迹象”,遗憾的是没能被及时挖掘出来和跟踪培育,错过了最佳的培育“黄金期”。这种境况的产生,表面上看或是偶然,实则不然,根源主要在于高校对大学生典型人物培育缺乏系统性顶层设计和前瞻性评估。注重和强化对大学生典型人物培育的顶层设计、系统化推进,一方面可以增强培育典型人物的预见性、主动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亦能提高把握大学生典型人物成长规律能力及挖掘“潜在典型”前瞻性水平,实现典型人物培育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形成“培育不断线、典型常涌现”良好生态局面。

(二)典型人物宣传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目前,对大学生典型人物宣传仍延续着以往的“主题报告会”和“简要事迹上墙”模式,单一的概而全的事迹介绍,模式固定化的报告会,形式上“热热闹闹、轰轰烈烈”,事实上,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听众情感共鸣和共情,效果上就难以“入脑走心”,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一是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而引发的社会转型,造成了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以及利益关系的多元化,这就决定了人们追求和价值取向多样化并趋向于不确定。同时,随着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在评价、接受事物时不可避免地、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追求为标准,以自己的价值取向去评价”。二是大学生典型人物事迹本身刻意迎合典型人物“评选标准”,逐项对接耦合,导致事迹“浅而全”。整个事迹学习下来,留不下“深印象”和“关键记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典型人物事迹缺乏高度凝练,聚焦“闪光点”不够。三是对大学生典型人物宣传理念存在“偏差”和“误差”。“酒香不怕巷子深”、“谁是典型谁是宣传主角”的理念,缺乏主动“营销思维”和“协同思维”,没能有效达成“师生成长共同体”共识。四是大学生典型人物宣传没有与时俱进,关注受众个体差异性不够。当前互联网、新媒体已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关键变量,要积极改进创新大学生典型人物宣传方式方法,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多听听学生群体意见、尊重学生成长个体差异性和层次性,多运用他们乐于接受、能够接受的形式,把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要求贯彻落实到大学生典型人物宣传教育具体实践中,不断增强典型人物宣传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典型人物教育缺乏延续性和层次性

选树的大学生典型人物是否能够一直保持着吸引力和感召力,不仅取决于对典型人物选树力度,更取决于对典型人物的后续教育和典型人物自身的持续不断努力奋斗。唯如此,大学生典型人物才能迸发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示范引领效应才会不断扩大。现实中有些高校和教师往往过于重视对大学生典型人物宣传,以彰显阶段性育人“成效”,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典型人物的“后续培养”,典型人物的影响力、示范引领效应往往持续一段时间后就“销声匿迹”。这种“后续培养”的“忽视”或者是源于对典型人物的“过分信任”,有时会对典型人物自身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注重典型人物后续教育和培养,承继延续性,亦是大学生典型人物成长的内在要求。大学生典型人物在成为典型后,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以层次性成长目标激励自我,通过不懈努力,以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和取得更大的优异成绩,奋力实现从“学校榜样”到“区域性先进”再到“全国性典型”的跨越。

三、大学生先进典型人物培育机制优化

大学生典型人物培育要在遵循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基础上,强化问题导向,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着力优化挖掘选树机制、宣传引领机制、持续教育机制及评估反馈机制,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典型人物培育工作的系统性、时代性及创新性。

(一)完善挖掘选树机制:注重典型培育系统性和精细化

典型人物培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挖掘、培育、选树、宣传、教育等许多中间环节和影响因素,尤其需要强化顶层设计,构建阶段衔接式一体化大学生典型人物培育体系和机制。把学生个体内和个体间差异作为一种教育生态资源,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对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和独特性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6]。立足学生个体差异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可以将学生典型按照道德示范、学风创优、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自主创业、自强奋斗、环境保护、文艺创作和体育锻炼等类别进行分类精细化培养,分别研制类型各异的大学生典型人物精细化培育方案,为培育更多不同类型的学生典型奠定坚实基础。挖掘选树机制的建立、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大学生典型人物培育的最终成效。这就要求我们在培育大学生典型人物实践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源头“幼苗”的挖掘,确保“根正苗红”,在多角度考察潜在培养对象基础上,确定重点培养对象进行持续关注、精细化指导,激发其成为先进典型的渴望和动力,增强主体意识和主体性作用发挥,自觉将“主动成长”和“接受帮助”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快速成长全面发展均衡发展。

(二)优化宣传引领机制:提升时代性与创新性融合度

宣传推介大学生典型人物的过程既是一个挖掘亮点、凝聚特色的过程,也是引导激励、推动学习的过程,更是改进培育、完善机制的契机。要破解当前大学生典型人物宣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应着重优化宣传引领机制,注重提升时代性与创新性融合度。一是重视学生典型人物事迹撰写、凝练。现实中学生典型事迹材料撰写主体往往是学生本人、学生记者和带班辅导员,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学生本人撰写初稿——辅导员修改——学院分管学生工作领导定稿——逐级推荐上报”,由于学生知识储备及文笔能力有限,繁杂量大的学生事务性工作严重挤压了提供针对性强的精细化指导时间和空间,导致高质量的学生典型人物事迹文本供给不足。应积极引导师生树立“师生成长共同体”意识,激励带班辅导员尽可能最大程度上全程参与学生典型人物事迹文本凝练工作,实现“亮点突出、事迹生动”,做到集思想性与教育性为一体。二是增强学生典型人物宣传时代性和创新性。在巩固承继传统典型人物宣传方式方法基础上,创新大学生典型人物宣传方式,注重典型人物宣传教育资源开发,编撰《身边的榜样——新时代大学生典型人物风采》,作为学校“青马工程”校本教材,开辟“青春先锋”网上超市,在校史馆和图书馆开设“学生典型专栏”,组建学生典型事迹报告团,深入班级开展“主题班会”和“主题团日”活动,将集中宣讲和分散融入结合起来;制作“微视频”和“微寄语”,畅通“典型”群体与身边普通同学互动互联。通过线上线下、集中与分散、实虚结合等多种形式,构建系统化立体式学生典型宣传引领机制,实现“典型宣传不间断、示范引领随处见”。

(三)强化持续教育机制:增强典型教育层次性及延续性

大学生思维活跃、敏锐,但是缺少足够的辨别能力,呈现出不成熟不稳定特点,大学生典型人物亦是如此。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和把握大学生典型人物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增强对学生典型人物后续培养教育的自觉性和延续性,促使典型人物成长向更高层次发展。探索建立大学生典型人物跟踪培养教育机制,定期对这一特殊群体成长状况进行分析研判,针对后续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及时帮助其开解,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解决,从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关怀。同时,探索建立典型人物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评估制度,在就业过程中给予关注,积极推荐其高质量就业,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沟通反馈关系,引导激励大学生典型人物自愿担任校友联络员,在经常反馈自身成长状况的同时,帮助用人单位传递对母校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以提升母校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和适应度,更好地促进母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有关工作的改进。大学生典型人物持续教育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从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有效预防先进典型走向“负面典型”,持续激励学生典型确立更高层次的成长奋斗目标,成就更好的自己,亦能累积丰富高校培育学生典型人物完整的系统经验和校本育人资源,更能形成良好“育人成效”的社会“品牌效应”,提升学校的社会美誉度和知名度。

(四)构建评估反馈机制:建立典型培育实效测评指标体系

良好的评估反馈机制对大学生典型人物培育具有监控调适、约束矫正、激励导向等重要功能。探索建立大学生典型人物培育实效测评指标体系,研制实操手册,有周期地对典型人物培育实践成效进行评估、反馈,以评促改、以评促学、以评促优,最终构建形成科学的典型人物培育评估反馈机制。具体而言,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正确科学的评估理念,坚持发展性评估理念,在培育学生典型人物实践中注意发挥教师、学生“双主体”作用,促进师生协同成长发展,积极营造“学典型、育典型、做典型”良好氛围。二是实现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有效衔接和契合。根据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标准和要求,深度研究大学生不同类型典型具有的核心素养基础上,研制类型各异学生典型培育方案,进而有针对性地建立典型培育实效测评指标体系。三是注重测评结果运用。探索将学生典型培育实效测评指标及权重纳入学校内设机构年度“党建与事业发展”考核体系之中,测评结果作为特色加分项,给予赋值加分。大学生典型人物培育是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典型人物的不断涌现更是优秀学风建设成效显著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或个人,进行及时的表彰奖励,以激发全体师生对培育典型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典型培育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网络典型人物报道的“三度”——以江西网连续发掘全国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