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2019-03-14 22:4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大学生

刘 霞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滁州分校,安徽 滁州 239000)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特殊群体,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年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不仅关系到其自身成长成才,更关乎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责任重大,战略意义深远。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保障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应然之义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的绝佳时期,更是其“三观”形塑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让他们应接不暇,纷繁复杂的舆论和声音混淆其视听,扰乱其心智,影响其“三观”。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校要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思想起引领作用的这条主线,强化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引导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实的撞击中寻找最后的精神家园”[2],进而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确保培养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增强大学生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能力的迫切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社会思想文化多元,西方“和平演变”的攻势愈演愈烈,手段愈发隐蔽,“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愈发强烈,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带来诸多挑战。一些“西方敌对势力把渗透高校、争夺师生作为目标”[3],通过项目资助、学术交流等貌似合法活动,推销西方的价值观,悄无声息地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试图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妄图达到中国改旗易帜的险恶目的。高校必须抢占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这一制高点,牢牢掌控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主导权,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研究,引领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武装大学生,打造思想和行动的“铜墙铁壁”,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抵制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终彻底粉碎敌对势力 “和平演变”的阴谋。

(三)确保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目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社会转型的深刻变化以及信息网络化的悄然渗透,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思想频繁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导致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如果群体没有信仰、没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或者说没有推动大学生前进的思想、没有大学生共同认可的主流价值观,如同“对于一个人而言,如果没有生活,没有目标,那么生命对他来说就毫无意义;一个群体如果没有信仰,那么这个群体就会彻底瓦解。”[4]显然,若不及时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错误思潮正本清源,揭示出西方标榜的所谓“普世价值观”的错误根源,高校必将失去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主导权,进而偏离社会主义办学轨道。总之,只有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特别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持续有效,才能形成牢固的思想“防火墙”,才能保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做到立德树人,为人民事业培养人,为人民培养出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人才。

二、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呆板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基本还是以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为主渠道。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务必立足于社会现实,否则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则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然而,目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模式仍然在走传统的老路,难以与时代步伐一致,一定程度上与现实脱轨,缺乏给予学生处理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正确思维和实践能力,弱化了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影响到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树立。

(二)教育能力不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党政团学干部队伍和专职辅导员队伍是目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一线”承担者。面对新情况,这三支队伍的教育能力需要加强。首先,在“职称论英雄”的影响下,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视科研为其生命线,较少把精力投入到日常教学之中,很难静下心对大学生主流意识教育进行思考和研究;党政团学干部队伍很少介入日常教学任务,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和内在规律缺乏清晰认识和把握。专职辅导员角色多元、职责多样,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这一首要责任,往往因埋头于繁杂事务之中而被逐渐淡忘。其次,教师作为“施教者”的权威性在自媒体时代处于不断被弱化的趋势。借助互联网或自媒体,大学生可以自由地获取信息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观点。传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从“信息高位”向“信息低位”的单向传播“信道”不再占据优势,多样化、平等化、碎片化的互动建构交流模式广泛流行。

(三)教育方法单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在教育方式上也应不断推陈出新,但部分高校依然把意识形态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混为一谈,将意识形态教育简单地等同于说教,仍旧采取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缺乏人文关怀,教师唱“独角戏”。更令人担忧的是,观念的说教和规范的灌输,往往凌驾于学生生活之上,不接地气,导致一些大学生产生抵触、反感、厌学情绪,弱化了意识形态教育效果。此外,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缺乏顶层设计,多由教学部门零打碎敲地开展,思想认识以及步调在不同部门之间失衡,资源整合力缺失,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两张皮”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全局工作难以把控。

(四)学校教育力薄弱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应该也不能够仅仅是高校一方在单打独斗,同样重要的还有家庭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熏陶是基础,社会教育的影响是拓展。否则,校园里再苦口婆心也难以“打动”其心灵深处。大学生在家庭中往往受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理念的熏陶,缺乏中华民族历史传统教育,欠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之“账”,中小学一心忙于学习,教科书里有限的政治历史知识难塑主流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专著的阅读更少,好不容易在大学的象牙塔领悟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大,但如果在社会生活里遇到挫折,遇见了社会的一些“阴暗面”,就容易被消解。所以,必须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多方合力,全程覆盖,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教育内容要新

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能否做到紧随时代步伐、紧扣时代脉搏,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关键。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所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应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密切关注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诉求,遵循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与认同规律,以生活现实中生动鲜活的事例进行教育,使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引导大学生将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生活以及自身发展有机融合,不断强化大学生认同和践行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性。为此,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要紧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伐,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将其理论精髓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切身感受、领悟到主流意识形态强大的“真理性”,不断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教育方法要活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已成为参与互联网的主力军,网络成为抢占意识形态思想高地的重要媒介。西方敌对势力也趁机借助互联网变本加厉、改头换面地向我国大学生输入“反马克思主义”、“去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等错误的、经过包装的、别有用心的思想或观点,企图动摇和颠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随着西方敌对势力与‘三股势力’对中国‘分化’和‘西化’的不断深入”[6],要求我们不断深入研究、把握互联网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手段,加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抢占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制高点。一方面,要优化为青年大学生服务的网络文化建设。如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学校官方自媒体,主动宣传学校师生的先进事迹,“运用生动活泼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大学生参与和交流,从而使信息有效扩散,发挥 ‘晕轮效应’”[7]。另一方面,要推动教育形式从单一向多样、立体、丰富转化。如运用或综合使用微电影展示、身边案例法、主题演讲法、抖音比赛等,“结合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明辨式的‘与信仰对话’课堂讨论活动,有效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8]。

(三)教育能力要强

高校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高校党政团学干部队伍和专职辅导员队伍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这三支队伍的教育能力。一是加强规范、建章立制,加强教师思想建设。教师在授课时,坚持正面宣传,坚持输出正能量,反对无底线无纪律行为,“高校应依托《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并实施课堂监督”[9],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二是尊重教师主体地位,提升教师理论素养。教师理论有厚度,讲解有“温度”,分析有角度,论证有思路,与学生互动有力度,在春风化雨中“传道、授业、解惑”,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而使得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四)教育合力要大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家庭的广泛参与,要整合高校、社会、家庭有效资源,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一是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都有同样的感受,就是理论讲得再透、再深,但是大学生如果亲身经历了与理论灌输相违背的事,就会对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产生质疑,进而影响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应引导大学生从历史和中西方对比的角度,辩证地分析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并向大学生阐明党和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和正在付出的努力,有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增强大学生对党的忠诚度、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度。二是发挥学校教育的“正引领”。要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拥护者、信仰者、传播者。三是发挥家庭教育的“正导向”。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有耳濡目染的作用,努力把家庭铸造成崇德重礼、温馨和谐的港湾,对加强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