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9-03-14 21:47汪宁欣
关键词:环境规划知识点教学内容

汪宁欣

(安徽工业大学 能源与环境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对于培养具有“理、工、文、社、管”综合素质的复合型环保技术人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我国高等工科学校正面临着工程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成为高等工科教育的大势所趋,在工程教育认证包含的课程体系建设内容中,提出了明确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体系以及课程持续改进相关要求。因此,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优化十分必要。

一、修订课程大纲,明确能力要求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类课程体系下的一门培养学生应用技术原理、政策制度以及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大纲以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线,以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协调持续发展为目标,主要涵盖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基本原理、政策方法以及技术手段,不同组织形式环境管理方法理论等相关内容。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环境管理原理,熟悉我国相关环境政策制度,了解现行环境规划编制程序;理解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内涵;同时能应用相关原理客观评价工程项目可行性。针对目前环保行业对人才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现状和我校环境专业具体培养目标,根据环境工程专业认证需求,我们对课程大纲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大纲兼顾该课程与其它主干课程如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测的衔接关系,集中课程主要知识点进行模块化分类。在大纲中明确了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后具备如下能力:(1)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评价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研究;(2)熟悉与环境工程相关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和法律法规等;(3)能分析识别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潜在影响;(4)能客观评价环境工程项目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5)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意义;(6)熟悉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理解环境工程践行的理念;(7)理解工程活动所涉及的重要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8)能够将相关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应用于多学科环境中。此外,课程大纲修订中针对这八项教学目标提出了相应的达成途径和评价依据,提高了大纲的完整性和可行性。

二、依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

传统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中主要强调理论与制度的具体内容,而较少考虑将理论内容与目前最新环境形势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研究能力相结合。针对专业认证中提出的培养目标需要以及环保行业符合型人才需求,结合该课程的性质,将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调整。厘清与其它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知识点,集中重点内容进行深入透彻讲解,优化教学内容,体现课程“博、新、深”的特点[1]。

我们对传统教材分散章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知识点模块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将主要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三大模块进行讲授,即环境管理原理、政策、技术;不同组织形式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理论及编制。通过这样的内容设计,使得学生循序渐进掌握各个知识点。在重要知识点的介绍中结合多个相关阅读材料,将最新环境事件、环保动态引入课程讲授中,力图把文本化的理论方法与政策制度具体化、生动化。一方面避免单纯的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讲透讲活每一个知识点,另一方面突出我国现阶段的重要环境问题及行业发展趋势。

根据环保行业的战略需求,突出课程理论在生态文明科学自然观背景下“绿色发展”中的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中新增设“实践教学”板块。通过“践行绿色化学理念”“环境创业新趋势”“何为环境咨询公司”等专题讲授,在课程习题基础上增设“练习与实践”部分,组织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基础上,查阅环境领域相关资料、汇总多渠道环境信息以及分析评价热点环境事件,将课程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环境素养,凸显课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

三、落实达成度评价导向,改革教学方法

(一)实施知识点案例教学,强化学生分析识别能力

基于工程认证中本门课程教学目标3——能分析识别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潜在影响,以及教学目标4——能客观评价环境工程项目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我们尝试改变课堂上将涉及环境管理学原理、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体系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进行照本宣科地讲授。取而代之采用案例式教学的方法,将知识点内容融于实际案例中进行讲解,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2]。

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关注焦点环境问题,把握时代脉络,紧扣社会热点,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进一步将案例进行有机组织,建立本门课程相应的案例库,并及时对案例库进行更新和补充。教学中,将具体案例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通过材料阅读和提问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例如在阐述“三同时”制度时,先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此制度的具体规定,随后展示三个相关真实的案例事件,围绕案例进行讨论,对持不同观点学生进行分组,罗列依据进行课堂讨论,最后再结合制度的规定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解答。

案例教学互动性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传授给学生。此外,通过对真实案例的思考和分析,为以后就业或创业中独立分析和识别能力提供了一定的技能训练。

(二)实行开放式课程实践,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

能够将相关工程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应用于环境工程活动中不仅是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提升环境工程专业学生适应社会需要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必须强化教学中的实践调研,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虽然在课程体系中没有明确的课程设计环节,我们在课时外增设了开放式的课程调研活动,并在课堂上进行自主讨论与分享,旨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收集信息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针对可依托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方法,考虑学生可借助的信息平台,选择若干合适的实践课题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对课题的调研与资料的查阅形成相应的调查报告或文字总结,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与分享。环境监测与环境统计是我国基础环境管理技术方法的基础保证,在学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方法章节中,设计了两个相关实践课题:(1)访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站,了解其发布的数据,形成调查小报告,并讨论一个详尽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站应该包含哪些必要的内容;(2)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网站,找到“环境统计”板块,并阅读最近一份年度的《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形成一份小调查报告,了解环境统计分析报告中包含的内容。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小报告,对报告中的亮点和不足提出建议,强化学生对环境监测和环境统计技术手段的技术要点的理解和实际情况的应用。

开放式课程实践凸显了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实现了“学与用”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系统思考与应用实践能力,弥补单纯课堂教学缺乏应用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职业素养。

(三) 结合“挑战杯”等竞赛项目,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随着我国本科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鼓励及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视,各类竞赛项目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契机。有鉴于此,我们将一系列竞赛项目与课程教学进行融合,在竞赛项目中切实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型人才是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挑战杯”等竞赛项目是大学生参与积极性较高的赛事活动。将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相关的管理原理及环境理念与这类赛事活动相结合可以延伸课堂教学,突破课堂的界限。例如,在指导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的过程中,授课教师结合课程中环境管理中实验、调查问卷、案例研究等实证方法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应用于有关校园碳足迹调研的竞赛项目中,并鼓励学生运用环境管理的模型方法对收集到的环境数据进行建模,引用所学的课程知识和概念提出减少校园碳排放的思路和方案。以此引导和培养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拓展实践能力,践行环保理念。

鼓励和组织学生结合课程相关内容参与各类竞赛项目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和课余生活,有利于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符合新工科建设发展的新态势。

(四)改革考核方式,实现课程持续改进

传统的课程考核侧重对理论知识的考核,拘泥于闭卷考试的方式。基于工程认证对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要求以及学校对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构建,为了更加全面评价课程学习效果,本课程改变原先固定模式的考试形式,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形成性评价旨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动态、多次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估,注重及时反馈,并以此强化和改进学生的学习过程。课程评价包括课后作业及小论文(权重20%),课堂学习和互动(权重10%)、自主学习和开放式实践(权重10%)、阶段性学习测验(权重5%)、专题讨论和学习笔记(权重5%)以及期末考试(权重50%)等若干指标,对每项指标得分进行加权后得到该课程的总评成绩。而课程的反馈机制也具体体现在考核后对指标点统计分析上,针对学生每一指标点的达成度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这种评价方式更加符合工程教育理念。

过程性的考核方式将学生从期末集中的大量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改变学生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更注重平时课程中每一个教学环节,更关注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具体的问题[3],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保证了考核的公平和全面,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

猜你喜欢
环境规划知识点教学内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汽车造型设计师工作环境规划概要
浅析国内环境规划发展趋势研究
丘陵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规划探讨——以栖霞古镇都村为例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我国环境规划发展趋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