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不是放弃治疗

2019-03-14 21:44刘端祺
癌症康复 2019年4期
关键词:疗护安乐死安宁

□刘端祺

最近几年,大家熟知的“临终关怀”一词已经为“安宁疗护”所替代,且被国家卫健委的正式文件采用,成为患者和家属开始熟知的名词,也逐渐成为患者在诊疗危重疾病时的必然选择。

安宁疗护主要面向疾病终末期或病笃的老年患者,为他们在临终前提供身体的、心理的、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控制痛苦和不适症状;并使他们对外界仍有尽可能正确的认知,和自己的亲朋至爱保持较为满意的交流和沟通;最终帮助他们舒适、安祥、有尊严地离世。显然,安宁疗护不只限于肿瘤患者,而是全社会的刚性需求,有广泛的适应人群。

粗略地说,疾病的治疗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造成疾病原因的根除性的“对因治疗”,如消灭细菌、切除肿瘤、疏通梗塞的血管等;另一类就是为了消除各种伴随症状而进行的“对症治疗”,如降温、止痛、心理疏导、康复锻炼等。“对因治疗”在理论上有可能“去除病根”,大家都非常重视,抱着很大期望;而“对症治疗”则常被贬斥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被医患双方忽视。

一味强调对因治疗忽视安宁疗护,会造成过度治疗,导致患者经受了极大痛苦却最终人财两空的现状长期存在,且没有明显改善。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安宁疗护既不刻意地单纯依靠器械或药物延续患者的生命,也不允许采用医疗手段缩短患者的生命,而是尊重生命的自然规律,在医疗照护下让患者自然平静、无痛苦地走完自己的一生。

通常情况下,如对因治疗已经无效,或在现代医学条件下“救命”治疗已经失去意义,临床医生推测生存期不超过三个月、已经出现多器官衰竭及脑出血后出现长期昏迷的患者、晚期癌症出现多处转移且无治愈希望的患者,心脑血管意外长期昏迷以致脑死亡的患者、渐冻症等晚期神经元疾病的患者、重度失智失能的老年人等,都有可能成为安宁疗护的服务对象。

尽管安宁疗护和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均是病笃难以治愈的临终患者,但安宁疗护内涵更为积极丰富,在原来关怀的基础上,明确加入了“疗”和“护”,不像临终关怀那么直白“刺激”,给人以被动压抑之感。“安宁疗护就是等死,不治疗”的说法是对安宁疗护的极大误解。

毋庸讳言,因为安宁疗护的服务对象都是难以治愈的病情危重患者,而且老年人居多,死亡率高是一个必须直面的事实。但是,安宁疗护绝对不是安乐死,也不赞同安乐死,更不允许实行安乐死。相反,让每个患者都尽可能好起来、活下来、活得好一些,是医务人员的天职。也确有一些患者在住进安宁疗护病房后,由于治疗措施得当,身体情况得到好转并恢复,又高质量地生活了不少时间,生存期超过了预估。虽然这种情况为数不多,但并不是完全没有。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医务人员都会非常高兴,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职业价值和意义。

安宁疗护一般不需要特别复杂的医疗设备或医学操作,不提倡临终前气管切开插管或使用呼吸机;在患者没有要求时,也不一定要强行给患者灌注食物;甚至不一定继续使用抗菌素;更没有必要向患者体内灌注大量液体。安宁疗护强调按照患者的意愿行事,提供一些细微的生活护理服务,如帮助患者止痛,预防因长期卧床可能出现的压疮及恶心、呕吐等症状,维持环境干净和安静,对长期不愈的恶疮精心换药,为患者提供干净安静、无痛舒适的生活环境,尽可能保障患者在生命最后一程无痛、舒适、从容,生命质量得以保证。

医生如何判断患者何时进入安宁疗护阶段?究竟谁说了算?会不会对病情出现误判?这些是患者和家属普遍关心的问题。其实,大家尽可放心。临床对濒临死亡的判断以及是否进入安宁疗护阶段是有统一标准的。患者是否已进入安宁疗护阶段需由三级检诊基础上的医护团队决定,有时还需要全院乃至网络多学科远程会诊等权威团队综合判断。需要对检验指标、影像学证据、治疗过程、心理疾患、营养状态及病情发展规律等进行严肃谨慎地综合判断。

现代医学尊重患者的主体地位,提倡“对患者讲实话”。患者病情的基本情况应向患者直接交代,让患者作出判断和选择,患者本人的态度很重要。当然,“告诉坏消息”的时机、方法要有讲究。建议大家登陆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的“选择与尊严”网站,从中了解如何未雨绸缪以及自己病情危重临终前希望采取什么“抢救措施”等,避免到时让患者和亲友子女措手不及。

总之,安宁疗护是一个涉及千家万户福祉的民生问题,也是一个对患者负责到底、绝不轻言放弃的医疗护理专业问题。其意义在于,患者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通过适当的医疗和护理照护,生活质量得以提升,能够有尊严、无痛苦、自然地离世。

猜你喜欢
疗护安乐死安宁
上海市安宁疗护政策扩散研究
——基于56份安宁疗护政策的文本分析
护生安宁疗护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社区居家安宁疗护法制化研究
还鸟儿一个安宁的家
赢来安宁献给党
安宁的战争
病理解剖医生理解的“安乐死
相守70年 同日安乐死
《安宁史》和《伊米德史》比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