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红俐
(常州开放大学,江苏 常州 213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分化,社区教育作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路径之一,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与社会的关注。社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与社区的建设。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其教育特性没有得到明显的彰显,其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功能均未得到较好的体现。
目前,社区教育在我国仍属于政府统筹管理下的准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来购买服务,由社区教育实体机构(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会组织、企业等)和社区教育组织制度(社区教育委员会等)来提供具体的服务。就当今的发展阶段来看,社区教育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市场经济有效介入社区教育的形式尚不成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精神文明的进步,很多人已经对社区教育产生了个体内在的需求,并且具备一定支付的能力。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社区教育的定义:“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且不是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原理,因此,实现这一原理的活动即为社区教育”。该定义中提到“基于社区”与“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这两个特征词,强调了“社区”与“人”是社区教育的出发点及归宿。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问题、把握教育规律的理论工具。马克思认为:“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1]其中体现了教育在人类自身再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社区教育是扎根于社区的一种教育形式,能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性人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推进社会的发展与人的解放,这是社区教育的宗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形势下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客观必然。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这种主要矛盾延伸在教育领域,即教育供求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
供给侧,简单来说,即供给方面。经济学中的供给一般是指在某一价格下,个人或厂商愿意出售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2]。教育供给是指一定社会为了培养各种熟练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而由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提供给学生受教育的机会[3]。社区教育供给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终身学习需求、促进人与社区的协调发展,由政府、各类企事业单位(机构)、社区、社会组织等提供给全民受教育的机会。社区教育供给侧的结构重建与机能改进是促进社区教育供需平衡、提高社区教育的质量与效益的重要保障。
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论的思想是供给侧改革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供给不单纯是一种提供一定数量的使用价值的行为,而且还是实现一定价值量的行为。关于社区教育供给侧的改革不单单是提供使用价值方面,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其价值量。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价值的实现途径是促进社区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统一。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劳动创造价值。价值量的多少是由劳动量的多少来决定的。社区教育供给侧的价值既包括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也包括生产资料转移的旧价值。基于实践工作的视角,笔者认为社区教育供给侧是多层次、多类别的。
1.供给主体
从供给主体上来说,政府、企事业单位(部门)、社会组织、社区内的政府机构等都是社区教育的供给方,它们依据自身的性质与特点为社区教育提供各种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学习机会。
2.供给内容
从供给内容上来说,社区教育供给侧可以由活劳动创造新价值,也可以通过生产资料转移旧价值。
活劳动创造新价值包括:社区学习机会的提供、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社区教育师资的整合、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与整合、社区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等。
通过生产资料转移旧价值主要指社会教育资源结构的重建与社会教育力的聚通。有学者认为,所谓社会教育化,意味着社会要为一切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多样可供选择的学习机会,不仅教育部门,社会的所有部门在行使自己的专业职能的同时,也要行使教育职能,积极参加教育活动,使多种多类的教育形成一个整合的体系[4]。因此,对于社区教育而言,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根本途径,从而基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现状与政治、经济等社会关系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为社区学习共同体提供滋生的土壤,促进人性的发展与人的解放。
总之,通过这两种方式实现社区教育供给侧的价值,能够优化社区教育供给侧的结构、促进社区教育供给侧的竞争,提高社区教育供给的效益与水平,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社区教育,并形成良性的循环。
1.需求主体
社区教育需求侧的主体主要包括社区居民及社区内的各类学习组织形态。
2.需求内容
社区教育需求侧的价值主要表现为社区及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知度与参与度、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满意度与需求度、社区学习共同体培育的水平、社区与教育的融合度等方面。从需求的具体内容来说,主要包括社区学习机会、社区教育资源以及社区教育相关的制度、政策支持等显性的与隐性的因素。
社区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作为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断提升社区教育的质量与效益。就我国目前的整体情况而言,社区教育供需状况较不平衡,受地区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社会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地区,社区教育供需处于“域平衡”状况;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社区教育供需处于“不平衡”状况。具体来说,社区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为数量失衡、质量失衡、结构失衡。数量失衡主要表现为社区教育供给量与社区教育需求量之间的不均衡,就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主要是供不应求。质量失衡主要表现为社区教育供给的内容质量不高、供给途径单一且低效,满足不了需求侧对社区教育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调整引起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改变,造成社区教育供给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不适应。
1.内因:教育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教育与社会均以生产关系为基础,是社会关系中的两个方面,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彼此相连、相互影响,形成了动态发展、互利共生的教育生态系统,并与外界环境相互适应、相互作用。对教育生态系统来讲,由于自身机制所存在的惰性,在对环境的适应上,会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从而使自身陷于生存危机[5]。具体来说,教育体制的僵化与教育机制的惰性,使教育的发展滞后于政治社会的发展,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政治与经济是社会关系的核心。对于社区教育供给侧而言,“教育”不仅是供给的内容,更是供给的主体;对于社区教育需求侧而言,“社会”则是需求的主体。教育与社会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不适应是社区教育供给侧与社区教育需求侧之间矛盾产生的内在原因。
2.外因:供给侧的资源整合水平较低、投资管理体制不成熟
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价值的实现途径是促进社区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统一。而社区教育供给侧的资源整合水平与社区教育投资管理体制是造成这种矛盾的外因。
首先,资源整合方面。目前,我国社区教育供给侧的资源整合水平整体较低,从纵向来看,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建立了“社区大学——社区培训学院——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居民学校”的社区教育四级供给侧组织体系,在政府的授权下提供社区教育服务(主要涉及人、财、物),但是由于这种自上而下的权力赋予路径尚不成熟,政府导向不够明确,从而导致四级供给侧的供给能力受限、供给能力较低、层级沟通不畅。从横向来看,社区教育属于终身教育体系,应容纳、整合、利用所有能被社区教育所用的隐形的、显性的社会资源。但是,目前,这种自下而上的权力生成路径尚未形成,横向的资源整合水平较低,系统关系较为松散。应建立一个庞大的、动态发展的社区教育共同体,即由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供给主体构成并有效协调、共享各类社会资源的社区教育者主体形态。
其次,投资管理体制建立方面。社区教育的供给主体是多方的,其投资主体主要应从政府与市场两个层面来考虑。
在社区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应加大发挥资源整合及投资管理体制建立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对社区教育的扶持力度。而实际上,政府职能并未得到较好的体现。政府对社区教育的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充分,经费预算远远低于普通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投资管理体制与运营模式并未解决社区教育中的体制机制、规章制度、成本核算等基本问题。
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的社区教育缺乏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与行政管理体制,市场需求乏力。探索市场有效介入社区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建立我国的多元型社区教育投资体制,让更多的人参与社区教育供给侧的决策与监督,是提升我国社区教育内涵,推动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
如何提高社区教育的价值,推进社区教育供给侧的转型升级,提升社区教育的内涵与效益?笔者认为,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运用更理性的思维来看教育,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论断,以社区教育与人的发展、社区教育与社会发展这两个逻辑关系为立足点,促进人的发展、社区的建设及社会的发展,这不仅是社区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现代社会里进行理论升华与改革发展的生动体现。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根本出发点是生产,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首先把教育归结于社会关系,进而把社会关系归结于政治经济,最终又把政治经济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这样就把教育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这正是使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成为科学的教育学说的根本原因[6]。因此,我们在探讨社区教育供给侧时,需要从物质资料供给与人类自身的生产供给这两个维度来科学把握社区教育与社会生产的关系,优化社区教育供给侧的结构,从而使社区教育各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社区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1.提升社区教育供给水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谈到的物质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从社区教育供给侧的角度出发,具体的供给内容应包括社区学习机会的提供、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社区教育师资、社区教育基础设施等物质资料,以及社区教育法律制度架构、社区教育经费预算、社区教育信息化平台等所必需的工具,这些也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重要体现。
为了提升社区教育供给的水平,除了要继续扩大政府对社区教育的预算,还要丰富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的形式与途径,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同时要不断强化政府对第三方的监督与管理,从而提高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的水平,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供给侧的决策与评价,促进社区教育供给侧的转型升级。
2.促进社会劳动力的培养与提高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7]这句著名的论断强调了教育对社会生产与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不仅指“种的繁衍”,更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人是社会发展的因素,是完整的社会人,并不是单纯的自然人。社区教育能体现人的社会属性、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
对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劳动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最为重要的环节。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演变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除了普通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已经显现。社区教育是扎根于社区、最能体现人的主体性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类型,需要通过教学实践、项目推进、职业资格鉴定等形式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劳动力、增加社会人力资本的重要任务。
3.赋予个人收益
一般来说,教育主要是通过劳动力的培养来和市场经济发生联系的。对于社区教育来说也是如此。教育赋予个人的收益,可以简便地分为“消费”收益和“投资”收益。当一个产品或者服务只在一个时期产生满足感(或效用)的时候,它就被认为是属于消费类。若预期它只在未来时期产生满足感,则被称为纯粹投资商品(或服务)[8]。接受社区教育既会让学习者产生当前的满足,也会以提升学习者个人未来的经济收益与社会地位等形式来增加效用。因此,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通过丰富学习资源、增加学习机会、降低机会成本、改善管理服务等途径,不断扩大社区教育赋予个人的收益,实现社区居民的社会化,提升社区教育的内涵,促进人、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与良性循环。
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当今时代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变化发展的思想,是具体历史阶段的产物,不断指引着我国的改革发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现实意义。吴敬琏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当前的重点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9]。
那么基于变化发展的观点,需要在社区教育现有的物质条件下,对社区教育供给侧进行能动的、深刻的改革。据前所述,社区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存在矛盾的外部原因是供给侧的资源整合水平较低、投资管理体制不成熟。因此,需要以资源配置为核心,去产能、去库存、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逐步建立社区教育市场机制,激发市场对社区教育供给与资源配置的内在动力,发挥市场的竞争性,提高社区教育供给的质量与效益,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需要以投资体制改革为支柱,弥补社区教育供给侧的不足,建立我国的多元型社区教育投资体制,明确投资的主体、内容及形式,改善社区教育供给侧的结构。另外,还需要以教育成本控制为动力,降成本、去杠杆,至少要从控制依据、直接支出以及机会成本的角度出发,结合社区教育需求侧的各种实际情况,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并兼顾资源配置的公平,从而建立有效的社区教育供给模式,促进社区教育供给侧的转型升级。
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首先提出了教育的社会性,这是研究社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理论出发点和思想指南。教育社会性的提出对当今形势下研究社区教育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生产资料转移旧价值是实现社区教育供给侧价值的重要方式,也是社区教育供给侧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其中关键在于社会教育资源结构的重建与社会教育力的聚通。同时资源整合的问题也是我国社区教育推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导致各机构的教育资源不能形成合力。笔者认为,要进行彻底的社会教育资源结构重建,促进社会教育力的合建与聚通,需要打破各机构、各行业之间体制上的行政壁垒,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社区教育供给侧的协作体制与共享机制,因为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下,只有政府才具备整合、协调各部门的能力。如江苏省常州市在市政府的统筹管理下,正式发文成立了由市级行政部门(单位)组成的常州市推进终身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包括教育局、财政局、科技局、民政局、人事局、总工会等几十个市级行政部门(单位),共同进行全市终身教育工作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从体制上理顺了社区教育供给侧的行政关系,促进了各种教育资源和相应机构的整合协调与互动融通,推动了社区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辩证统一的观点运用在对教育的研究中,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方法来分析教育现象、认识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有学者认为,教育者在看待教育时不能将教育从真实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和社会运动中抽离出来,孤立、片面地看待教育,而必须将教育问题置于产生这种问题的社会制度、关系和运动中去看[10]。这种观点强调了教育与社会的融合以及教育社会化的必要性。
社区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们共同生活的社会实体。社区建设的重点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人的发展与教育。社区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与组织的动态过程,体现在其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人及信息等各种形式的交换与互动,从而促进社区的社会关系改善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功能的完善。
社区发展与社区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社区发展包含很多要素,其中社区教育是社区发展的核心要素,因为社区教育是着眼于社区内所有居民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提升的教育形式。因此,既要发挥社区中的政府机构对社区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作用,并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主动性与能动性,遵循一种政策执行逻辑;也要通过培育社区学习共同体,由社区居民自主构建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章程或规约,形成一种社区教育的协同管理机制,使社区的管理回归社区自治,促进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树立一种守望相助、目标一致的社区契约精神。
延伸来讲,在探讨社区教育供给侧改革时,需要把教育与社区作为一个整体,促进教育与社区的双向参与与协调发展,从它们中内在的运动变化以及与外界的互动中去考察,从而从本质上全面地、科学地认识社区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辩证关系。
具体来说,从供给侧而言,社区教育供给侧提供的教育内容需要基于社区居民的实际学习需求与社区的发展现状,要通过定性与定量两种研究方法开展调研工作,并使社区教育管理者、社区教育教师、社区学习者三方共同参与到社区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中,努力提供给社区居民更多的学习机会,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一般性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标准以及社区学习的激励制度。另外,从需求侧而言,社区要为社区教育的实现创造各种条件、搭建各种平台,社区内各种可被社区教育利用的资源、社区居民的学习意识、社区的学习氛围等,都应在社区与教育的双向互动中得到培育。
社区中的政府机构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宣传社区教育的先进理念,提升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知度;另一方面要注重对社区内的教育资源进行更充分的整合利用,提高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增强社区教育的学习“黏度”,尤其要调动成人主动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还要改善社区教育组织管理制度的结构,让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教育的评价考核中,推动个人利益与社群利益的统一,促进社区教育从自发走向自觉、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而真正形成社区教育的自治制度及专业服务体系。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观点强调了人的本质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与社会生产中。他进一步认为,教育虽然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但是教育的价值不止于此,它同时也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重要条件。人类解放并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其实过程更重要,那就是基于人与人性的角度,促进人的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促进人的自由与人性的完善,这也是社区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人的发展是社区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而人类解放不仅是一种过程,更是教育的一种回归。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一种价值层面上的世界观,更是一种指导性很强的方法论,为我们认识教育活动中人的问题提供了根本性的思想方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科学而发展地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我们在当前社会里,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正确认识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解决社区教育实际问题、促进社区教育实践工作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