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霖,刘菂斐,戴映天,左笑怡
(1.安徽中医药大学 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2.合肥学院 教育系, 安徽 合肥 2306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高校要上好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关键一课,明确强调“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总书记的高度重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2]。 这些都充分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有其丰富的理论架构和独特的内在逻辑,因此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抓紧抓实抓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多学科合力,不能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单打独斗”,而心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是可以大有作为。
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关系主要持两种观点:“包含说”认为,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包含”与 “被包含”关系;“并列说”则认为,这两种教育都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存在谁轻谁重、谁大谁小的问题[3]。在这里,“包含说”强调了两种教育的关联性,但忽略了心理教育的独立性;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不能替代心理教育的。“并列说”强调了两种教育在地位上的对等,但模糊了两者之间内在联系的明确性与具体性。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作为两门独立学科,在其学科特征、研究对象、教学宗旨和目标指向上,有着各自不同的内涵与特点,因此两者不存在谁代替谁的问题。但在承认两门学科独立性与差异性的基础上,我们必须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之间的巨大交集。首先,两者的教育对象是完全相同的,都是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在教育目标上,虽然两者各有侧重,但都属于素质教育,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与全面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特殊学科,它兼具科学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4],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心理素养与心理健康在学习中的基础性作用。心理教育是从知、情、意、行四个层面来引导和构建个体的健康心理与完善人格。一个在知、情、意方面存在明显缺陷的人,“行”就会成问题,会很容易遭遇认知困惑、接受困难与学习困境。因此,“知”可以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好印象”与认同感,从而做好积极的接受心理与接受准备。“情”兼具建设性与破坏性,点燃“情”的正能量,屏蔽“情”的负能量,有助于学生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魅力,从而激发学习热情。“意”可以培育学生坚定不移的思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意志,养成思想政治学习的理性与自觉性,有“意”才能有效。“行”可以检测心理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成效。显然,心理上的问题不解决,心理上的亚健康与不健康若不积极清理消除,必然给学校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障碍,甚至是挑战。因此心理健康是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与精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下风云变幻的时代环境里,“思政”可以说是最容易受“时政”影响的一门学科,国内外时事政治与社会动态,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变化发展,都会在敏感的大学生心理上留下投影,从而对学生的情绪状态、思想认识和学习效率产生多方面影响,个体内心的冲突与波动,往往外在表现是“心理的”,源头或许是“时政的”,而问题解决的路径恰恰又是“思政的”。多种现象的相互交织,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交集部分变得越来越大,共性越来越多,相互支持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离不开接受主体心理健康这一关键要素。因此,要认识心理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功能,重视心理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支持”与“学科援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客观存在的内在关联与巨大交集,必然要求高校教育的这两大端口实施对接、互动与融合。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四个维度着手。
一是要解决融合的观念问题。高校的决策者与一线教师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不可割裂,不能对立,两者之间有着频繁的互动性与高度依存性。眼下高校的教育者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现在大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也越来越突出,心理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的深度交织,亟盼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互融。
大学生是一个心理敏感、反应敏锐、表达欲强的群体。家庭的变故、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不断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与内心世界,也在不断对大学生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和“三德”(大德、公德与私德)形成持续不断的刺激与影响。仅从科技发展这一个视角,我们就能看到大学生所受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与无线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无休无止、没完没了地被兼具正负能量的海量信息包围和淹没。这些信息的过度辐射,一方面使大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眼界,增加了知识,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负作用[5-7]。作为高校的一名心理咨询师与心理治疗师,笔者在心理辅导和干预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或多或少出现了心理问题: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在与现实环境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中,不时呈现具有破坏性的内心冲突与外在对抗,个人道德滑波,由此引发了一些令人不安的校园事件。大学生心理上出现的新情况,给高校心理教育带来了挑战,让心理教育者猝不及防、被动应战。
与此同时,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信息泛滥带来的心理迷茫,也往往使一些学生在理想信念、政治鉴别力、价值取向与个人道德方面,表现出认识上的模糊与困惑、行为上的失控与放纵;各类自媒体不加约束的泛滥、各路“意见领袖”哗众取宠的噪音,使“三观”形成期的大学生不时感受着内心冲突的痛苦,同时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传递正能量之余,必须分身屏蔽来自移动互联网的负能量。而网上人人喊打的低俗内容与色情信息,则不时消耗着大学生从正面教育中获取的正能量。
显然,当下大学生遭遇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与信仰问题等,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破解的新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在这里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只有清晰而完整地认识到这种“正相关”,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才能劲往一处使[8]。
二是要消除融合的制度性障碍。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两张皮”“背靠背”问题由来已久,彼此相互膈膜、相互背离的倾向是很明显的:就其重要性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修课,学时充足;而心理教育课只是选修课,显得无足轻重,在课时安排上,两者悬殊甚大。就教学主体而言,“背靠背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很陌生,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则有意无意忽略学生的心理困惑与学习困境[9],导致学生学习状态的波动与被动。两种教育的相互背离,无疑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打了很大折扣,因此有必要对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性进行再认识、再重视,对其互动融合的体制机制进行再反思与再设计。事实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互动融合提供了权威的理论依据与政策支持。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已有部分高校认识到融合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将心理健康教研室合并到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实施统一领导,实现资源共享,推进教育互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在这方面着手较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机构调整与合并,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互动融合的领导体制问题,从“两张皮”到“二合一”,打通了两种教育的隔墙,模糊了学科边界,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外延上的“合”,不等于内涵上的“融”。“合”是重要前提,但“融”才是关键。这方面仍需继续探索。
三是要加强教学环节多元化、多层面的协同合作。这里涉及到教学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师知识结构等问题。比如现有的教科书,在教材内容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仍然是各自为战,自成体系,新编教材应注意把握这两种教育的共性,强化教育内涵上的交集,突出彼此的共鸣点与共振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要考虑当下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课教材要注意对热点时政与社会话题的深度关注。教材融合,才能促进教学互动,形成教育效果的同频共振。笔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常常遇到学生问到这样的问题:都夸社会主义制度好,为什么欧美国家却比我们发达、有钱、福利好?这个问题既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困惑,同时又是一个涉及“三观”的思想政治问题,因此对这一问题的解答,须分析比较中外发展的不同背景、历史与环境,要提供科学的分析比较方法,激发学生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切入,则心理问题应刃而解。因此,心理教育课教师要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要有心理教育思维。
四是要推进教育平台的共享共用。众所周知,由于心理课在教育内容、方式以及平台等方面更具贴近性和亲切感,因此心理教育往往“接地气”“有人缘”。将心理教育的这些优势特别是教育交流平台进行移植,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共享,则能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事实上国内有些高校已尝试在心理教育与心理咨询中,除了课堂教学与课下辅导外,还积极开展在线即时交流,QQ群、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客户端、电子信箱等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通信交流方式,都是心理教育的虚拟教室与生动教具,在线互动、在线交流的好处是,能做到“四个任何”: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可以与教师就任何心理问题进行求助、交流、互动。心理教育的在线平台完全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共享共用,实现一举两得甚至多得的教育效果[10]。这种多平台的共享共用,正是“三全教育”理念的有益实践。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必然要求教育主体、教育平台与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这为心理教育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大有效的制度鼓励,同时也激发了教师互动融合的教育教学自觉。
在某种程度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解决的都是人在成长中面临的问题,目标指向都是人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以及如何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发挥自己知识能力的问题,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基础和巨大的交集。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三全教育”已成为教育共识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互动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趋势。只要我们能突破认识与观念上的蕃篱,打破学科边界与制度壁垒,以创新思维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端口对接、互动融合,必能促进两种教育的共振共鸣,实现共享共赢;必能在丰富心理教育内涵的同时,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新境界、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