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岩,杨友朝
(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跨文化交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深厚的中外文化功底,并参与丰富的实践活动[1-2]。加强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升高校学生跨文化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具有较深的中西文化底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目前,国际经济交流、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增多,中外双方了解彼此的需求与兴趣渐浓,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与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与适应能力等。
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及到语言、文化和心理等多种因素,包括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来进行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够提高高校学生外语水平,培养其外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3]。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在译介东西方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同国家之间存在文化差异。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和语用规则深受文化的影响。为了减少或避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出现不必要的误会,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提高交际沟通的质量和效率,培养跨文化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英语、日语、法语等外语专业是培养跨文化交流人才的主要阵地。具备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需要具备良好的目标语言文化、观念等知识认知,并在实际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言辞通畅、反应灵活。除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外,需要高校学生增强跨文化表达能力,顺利开展交际活动。跨文化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并经常参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实践活动,使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跨文化交际是指有文化差异的人与人之间,通过各种交际手段,进行交流、沟通。从语言角度讲,跨文化交际包括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协调使用,缺一不可。
非语言交际是通过肢体语言、副语、客体语和环境语等各种非语言信息符号进行人际沟通。非语言行为分为体态语(肢体语言)、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4]。非语言交际是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能够传递无法言表的意念、情感等。据调查,面对面交际活动中约有65%信息是借助肢体语言、环境语言等非语言行为来进行表达和传递的。
非语言交际对于交际双方都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非语言交际具有规范、反驳、替代、补充和反复等五种主要功能。非语言交际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主要通过非言词来进行交际活动。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是核心的内容。非语言交际兼具共性和独特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交际,富有强烈本土文化色彩,具有一定独特性。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一样,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非语言交际中的体态语具有传达性、直观性、依附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等特征。
与语言交际一样,非语言交际对信息的传递也具有重要作用。在具有不同文化、语言和习惯等背景的人群交际过程中,协调使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手段,使沟通交流变得轻松顺畅,提升跨文化交际效果,避免语用失误,保证跨文化交际的畅通。
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互相补充,协调使用。长期以来,在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在非语言交际方面稍显不足。在具有不同文化、语言和习惯等背景的人群交际过程中,协调使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手段,能使沟通交流变得轻松顺畅,提升跨文化交际效果。不同文化的人群之间交流,肢体语言等非语言交际能够更直观、更形象地表达和传递信息,尤其是一些无法用言辞来表达的信息,能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顺利进行,提高交际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学生需要充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积极学习和储备非语言交际理论知识,准确分析中西文化的共性和差异的东西。在跨文化表达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需要有效融合非语言交际与言语交际能力培养。
跨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作为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更加顺畅、高效地进行沟通交流。要培养学生跨文化表达能力,增强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思辨能力,拓宽国际视野,促进不同文化的互补与发展。要培养学生通过语言交际行为的表现,向对方传递心理、情绪状态,增进交际的和谐、融洽,尽可能减少或避免文化误解或冲突,提高文化修养和感知洞察力,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非语言交际行为能够丰富跨文化教学内容,充实跨文化教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跨文化教学效率。可采用丰富多样的非语言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意识,提升其跨文化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可采用灵活多元的形式开展多层次实践,如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践平台,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锻炼跨文化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跨文化表达能力,能够确保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提高交际沟通的质量和效率。不同文化人群之间交流,肢体语言等非语言交际能够更直观、更形象地表达和传递信息。通过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可提升学生跨文化表达能力,增进跨文化交际的和谐、融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和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提升高校学生跨文化表达能力,助推高校英语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