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清
[摘 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体验将法理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和道德成长,不失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因此,教师教学中可通过情境体验导学的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满足学生道德与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情境体验;导学
[中图分类号] G62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6-0037-02
试验者在印度新德里穷人街的墙上开了一个大小正好能嵌进一台电脑的洞,洞的高度和孩子的身高差不多。三个星期过去了,穷人街上的孩子,你帮我,我帮你,几乎都会用英文上网了。
夸美纽斯曾说过:“一切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由此可见,亲身体验和感受能促进人的成长。同时,《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通过创设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通过情境体验将法理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和道德成长,不失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具体实施如下:
一、再现式情境体验
道德存在于人的生活中,生活中的许多事例可成为学生道德学习的源泉和素材。将生活中的事例、情景再现于课堂中,有助于学生融入生活,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例如,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夸夸我自己》一课,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两年的小学生活,从学习、兴趣爱好、人际交往等方面对自己进行评价和肯定,激发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再现式情境体验,首先通过照片、视频等途径再现学生课堂书写、练习琴艺、跑跳运动等场景,引导学生回顾生活,分享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从中学会夸奖和肯定自己,增强自信心。接着,教师播放家长们夸奖自己孩子的视频。看着爸爸妈妈的身影,听着爸爸妈妈的话语,回想爸爸妈妈的关爱,学生备感温暖。然后教师播放科任教师录制的视频,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期望,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最后,学生用优美的歌声、琅琅的诵读声、响亮的口号声充满自信地展示自我。整节课,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且再现式情境体验拉近了家校之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的关系,密切了生生间的交往,深化了学生对自己、对同伴的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任务式情境体验
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应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果,以反思完成任务的经验来促进学生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验和学习的欲望。
例如,教學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坚持才会有收获》一课时,教师为了让这一课的核心主题深入学生内心,触及学生的心灵,设计了任务式情境体验活动。教师结合教材中的小绘本故事《青蛙看海》,交给“青蛙们”一个艰巨的任务:扮演青蛙,蹲着跳,只有登上高高的山顶才能看到美丽的大海。为了看大海,学生兴致勃勃地登山。在两分钟的体验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有意识地扮演“蜻蜓妹妹”和“小燕子姐姐”提出问题:“你们累吗?”“你们为什么停(坐)下来了呢?”“还要继续登山吗?为什么?”……有些学生本来想放弃,可是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坚持,就咬紧牙关继续登山。登上山顶,学生看到湛蓝的大海时忍不住惊叹,有的学生甚至说出了“只有坚持,才能实现梦想”这么精辟的话语。在任务式情境体验活动中,教师不需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坚持、怎么坚持,这一切都在学生完成任务中水到渠成。
三、问题式情境体验
在创设生活情境过程中,教师应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教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学习伴我成长》一课时,教材中有一个关于“大人们在学什么、为什么学”的小调查,并让学生写调查后“我的发现”,这个内容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初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那么,如何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呢?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中国航天人》的视频并提出问题:“这个视频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通过问题的引领,有的学生关注到了航天人几十年的努力;有的学生感悟到了航天人的成就离不开不断地学习;还有的学生体会到航天人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感受到“厉害了,我的国”……然后教师进行总结:“航天人为祖国的强大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我们为祖国而努力学习。”……这样教学,实现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问题式情境体验旨在根据生活中的场景,设计引发学生思考的核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体验的意识,使学生在合作、互助、交流中进行学习探究与意义构建。例如,教学《一滴水说起》一课时,教师设计了“打水仗是浪费水吗”这个问题。众所周知,小学生尤其喜欢“打水仗”这个游戏,可是怎么解决既能愉快地打水仗,又不浪费水的问题呢?学生思考后纷纷发表见解,通过一番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即在游泳池或海边固定的游泳区域“打水仗”,可以做到两全其美。
四、试误式情境体验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潜意识体验、交流后体验、反思后再体验等途径,一步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从而改变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判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与规则意识。
例如,教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三个板块的教学,即“大家说排队”“我们来排队”“排队小能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并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形成遵规、守规的法治意识。如在“我们排好队”这个环节中,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找到排队的方法,使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然后给学生纠错的机会,重新排队,在辨析中巩固排队的方法,在反思中强化规则的认知。
五、模拟式情境体验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故事、实践的情节,或者特殊场景的需要,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体会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形成以后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例如,教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从一滴水说起》一课时,师生进行模拟表演,即教师扮演将垃圾倒入水塘的卡车司机,学生发现后劝说卡车司机。在劝说的过程中,学生先说明随处倒垃圾会影响环境卫生,再规劝卡车司机要节约用水。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在必要的时候要通过法律条文来约束不遵纪守法的人。《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法治教育以基础性的行为规则和法律常识为主,侧重法治意识、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角色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行为的预演。这样教学既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情景中学会选择和判断,又让学生在道德冲突中探寻和增强法治意识,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
此外,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需求和发展出发进行法治教学,实现法治精神的培养。如教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一课时,教师应联系教材中《对酒驾说“不”》这个内容,组织学生扮演安然劝说爸爸不要酒后驾车。这样教学,于生活情境中渗透,法律条文,对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情境体验导学,教师应注意情境创设要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并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正如高德胜教授所说:“我们选入教材的每一个生活事件都是千挑万选来的,反映的是道德的基本问题,以此来激发儿童反思自己,构建自己的生活。”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情境体验导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满足学生道德与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