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2019-03-13 13:24王美娟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2期
关键词:计算能力数学教学培养

王美娟

[摘 要]学生之所以计算能力低下,计算错误频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有效的计算方法,从而影响了数学成绩的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优化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能力;培养;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6-0033-02

计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计算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大,无论是应用题、统计知识,还是几何题、简易方程等内容都离不开计算。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通过多样化的训练形式,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计算题是由数字与运算符号构成的抽象、枯燥的算式,所以学生计算时难免产生厌烦情绪。要让学生喜欢计算,就必须在计算的呈现方式上做文章,如可以通过“帮小动物找家”“比比谁先到达终点”等游戏进行口算,也可以设计“闯关”游戏进行口算,还可以设计开放性的计算练习……这样就让千篇一律的计算练习变得新颖有趣、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克服对计算的畏难情绪,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加强口算和笔算的训练,扎实打好计算基础

口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而口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可让学生每天坚持口算训练,或限时进行口算比赛,最后集体校对答案。对于学生口算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教师应进行针对性分析和订正,注意因材施教,关注学困生并给予口算技巧的指导,不断提升学生口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笔算是一个复杂的计算过程,如同下棋一样,“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计算的步骤以及每一步的算理,这样学生才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在此基础上,通过持之以恒的专项计算训练,使学生的笔算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当然,在运算过程中首先要计算正确,其次运算的速度也非常重要。所以,在学生掌握计算法则、能正确计算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进行计算速度的提升训练。如平常的口算和笔算练习都要规定时间,让学生形成计算的时间意识,消除计算拖拉等不良习惯。

三、加强估算和简算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估算和简算是更高层次的计算,是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估算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始终,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估算策略的指导:一是笔算之前的估算,如估得数的最高位、估得数的位数等;二是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估算的应用价值;三是运用估算进行验算,丰富验算的策略。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如估算58×12,以下方法都是合理的:(1)58×12≈60×12=720;(2)58×12≈58×10=580;(3)58×12≈60×10=600。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积累估算的经验,提升学生合理估算的能力。

简算指运用一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使计算变得简捷、迅速。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简算的意识,使之成为学生自发的思维方式。其次,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题中数据的特点,懂得合理、灵活地选择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算。如计算125×88时,可以转变成125×8×11计算,也可以转变成125×(80+8)计算,这样转变后通过口算就能准确、迅速地算出得数,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四、重视计算方法的指导,注重典型错误的捕捉和反馈

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认真观察题目数据特点的习惯,看清运算符号,正确选择算法,估计结果的范围。必要时,教师还要给予方法的指导,适时引导学生对某些算式或数字进行适当的记忆。如下:

(1)25×4=100,125×8=1000,24×5=120,35×2=70,45×2=90等;

(2)1~20的平方數,1~5的立方数;

(3)常用的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如看到0.75就应立即想到3/4、75%等;

(4)对3.14×1至3.14×9的得数熟记于心。

对于这些特殊算式和数字的记忆,不仅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同时,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暴露学生的计算错误,让学生在对与错的讨论中明晰问题的本质,真正明白算理。对于学生共性的错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评议和订正;对于学生个别的错误,教师则给予针对性指导,使学生明白错误的原因,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另外,可以让学生收集各种典型的错误,形成错题集,经常复习察看,以防出现类似的错误。如计算130.41÷630等于多少时,个别学生计算出的结果为0.270或0.27,而实际正确的结果为0.207,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法则不能很好地理解和灵活运用所致。

五、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说明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习成绩。同时,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首先,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规范工整的书写是正确计算的前提,如果字迹潦草、数位不对齐,会使得整个计算功亏一篑。为此,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切勿模糊带过。如怎样书写横式、竖式、递等式和解方程及每一步计算的得数等,特别对一些计算细节要进行细致的指导。“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坚持长期不懈的训练,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审题的习惯。不少人认为计算只要认真就行了,其实并非如此,计算同样也要审题。一要确定正确的运算顺序;二要确定是否可以简算,观察算式的结构特征和数字之间的关系,并与相应的运算律或运算性质相联系。常有学生在简便计算时落入“陷阱”,如受到凑整的影响,认为189-75+25=189-100=89。为了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审题和读题,寻找算式的特征,从而选择正确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

再次,培养学生认真打草稿的习惯。在草稿本上列竖式是笔算的重要环节,但是草稿潦草已经成为影响计算正确率的重要因素,再加上不少学生懒得列竖式,所以培养学生认真打草稿的习惯意义重大。教师应为每位学生准备一本草稿本,要求他们在做练习册、家庭作业时,竖式统一列在草稿本上并写明日期,且草稿与习题要一一对应。同时,要求学生打草稿时做到书写工整、排列有序,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检查自己的计算过程,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以便实施方法指导。

最后,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检验是核查计算正误的有效手段。在指导学生进行检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三核对:一是核对计算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有没有抄错;二是核对竖式中的数字是否与横式中的数字完全一致;三是核对得数有没有漏写或错写。正所谓“一步三回头”,使学生在反复的核对中形成细致谨慎的学习品质。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具体的计算题,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检验中得到提升。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但是,习惯培养是一个协同的工作,即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争取家长的配合,形成家校合力。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和家长沟通、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和家长一起研究、探讨,寻找最佳方法,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计算能力数学教学培养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