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武
[摘 要]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不应停留在单纯的知识学习上,而应通过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既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又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精心打造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学会学习、享受学习,最终达到深度学习的最佳状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打造;深度学习;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6-0027-02
深度学习首先是“真”学习,与“伪”学习相反,跟“浅”学习相对,指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积极思考探究、获得发展的学习活动。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通过自学、自探、自问、自悟,实现自我提升。因此,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不应停留在单纯的知识学习上,而应通过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目前,课程改革倡导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所以打造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应成为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的追求。
一、深度解读教材,明晰数学本质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实施教学的工具,所以教师要认真鉆研教材,解读课程标准,掌握数学的内涵和本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进行深度教学,学生才能做到深度学习。首先,教师要通读全套数学教材,明晰数学的本质,了解各个年级段教学内容的编排情况,弄清各单元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其次,教师要重点解读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编者的意图、教材中的提示、练习的设计、知识的关联等,为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预设丰富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二、创设生活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平台,架设了一座数学与生活联系的桥梁。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要担心学生提不出问题,也不用担心学生提出没有价值的问题,只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就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
三、留出充足时空,引导自主探究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教师担心学生不会观察、不会比较、不能发现,常常在学生讨论热烈、积极思考时给予提示和暗示,从而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长此以往,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逐渐消失。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足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耐心地静听花开的声音。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的综合实践课上有这样一道题:“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周长是20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吗?能画出不同的长方形吗?”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结果大部分学生画出两个不同的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后就急于举手汇报展示了。“还有不同的答案吗?”教师通过提问并给予时间,让学生继续思考、画图。很快,就有学生说:“我能画出好几种不同的长方形。”也有的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一个诀窍——只要画出的长方形的长与宽之和是10厘米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说:“老师,我用20÷2=10(厘米)得到一组邻边的和,这样只要将10进行分解,就可以得到不同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了……”多么了不起的发现啊!数学课堂上,只开放探究的空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去感知、去体验、去发现,才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四、引导做中思考,教会思考方法
课内课外,学生一直在重复地做、苦苦地算,一直在动手,却很少主动、深入地思考。从平时的作业中可以发现,学生按要求画图或计算几乎都没有问题,但要回答“发现了什么”就非常为难了,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1.在“做”中让学生有序思考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理论认为:“小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阶段,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习惯于从点状切入,线状延伸。”因此,在“做”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有条理的思考。例如,教学《周长是多少》时,教师设计这样一道综合实践题:“三年级同学想利用12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设计一个长方形的花坛,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周长最长是多少米?最短是多少米?”学生用课前准备的12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拼一拼,并在黑板上展示。教师提问:“怎样才能将所有的方法一个不漏的、有序地找出来?”学生经过思考和操作后,发现可以将12个小正方形分别摆成1行、2行、3行,一共有三种摆法,通过计算得出长方形周长最长的是1行的摆法,最短的是3行的摆法。这样教学,既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又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形成正确的解题策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2.在“做”中让学生创新思维
实践证明,有效的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做”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得到训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折、剪、拼等方法,探究、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不是180度。学生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思考,动手剪拼,合作探究。汇报交流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方法:(1)把锐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接成了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2)把正方形(也有的是长方形)沿着一条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因为正(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所以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应该等于180度;(3)把钝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先往里折到一起,正好叠成了一个长方形,合在一起的三个角的度数和正好是180度;(4)把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都拼到直角上,折成了长方形……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探究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还学会了怎样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这充分说明数学课堂中,将动手操作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实施问题驱动,提升思维品质
打造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是教师进行问题引领,即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激发学生探究、体悟和理解数学本质的欲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在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其实就是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后,教师出示例题并提问:“异分母的分数单位相同吗?分数单位不同怎么相加减呢?”这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像这样围绕问题展开教学,过程简约,使学生在探究、讨论交流中既明晰算理、掌握算法,又提升了思维品质。
总之,我们不能把打造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作为一种口号,而要作为提质增效的一种途径。因此,教师既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又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不断反思教学,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学会学习、享受学习,最终达到深度学习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真正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陈惠芳,袁凤珍. 深度学习: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必由之路[J].小学数学教师, 2017(2).
[2] 柳 絮.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存在的问题及培养[J].亚太教育,2014(2).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