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燕菲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它和文化本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云南的少数民族多达25个,独有民族15个,文化的繁多带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厚积淀,使得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着更大的需求,在新时代的各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条件下,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进行保护,是当前云南非物质文化发展的主要工作方向。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发展;文化互融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29-0082-02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1.1 我国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一个专有名词。伴随着文明的产生,非物质文化的出现是必然的事情,其历史的也是相当的深远。由于上层社会铸造精神文明的社会真理,伴随物质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保护意识在21世纪才得到大众的普遍认知。由于多方面文化的差别和各文化流传方式的差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也就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处于初步的摸索阶段。近年来有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件”:2005年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这是和我们国家端午节几乎重合文化传统,在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由于历史的原因,文化的地域限制没有政治这么强,也不可否认韩国也有相关的“端午”文化,但是对于文化自信的方面来说,这一事件对当时国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有很大的刺激作用。我国虽然在2009年通过努力也获得了中国端午节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但是韩国先申报“端午节”的事情,始终成为国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警钟。
笔者认为只要是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之外的文化遗产,都可以归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之中。文化遗产的区分其实并不是很明确,有很多边缘文化产物游离于物质与非物质之间,并且对于文化的理解性思考,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很深刻的实际意义。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由于很多历史、政治、战争、等諸多社会问题的干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工作开展较为困难,尤其是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用文字进行记录,比如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古壮拳武术,就是因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渐渐的失传,现在只能找到一些残存的记录得以考证。现在各地区都较为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且一般会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各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地域文化效应,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方向提高了其保存的能力。但是在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工作应该有新的方向,数字化的设备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视频、音频、图片都可以通过“数字”来得以保存,这样导致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部分的“物质化”,从而实现最终的文化流传的目的。在一些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保护中,采用电子档案记录的方式居多,这就是新媒体数字化设备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最直接体现。
2 云南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由于民族多样化,少数名族人口占比较重,有很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种类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就多,并且其中有很多文化遗产是不好进行归纳和分类的,这就导致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难性。在其中已归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的舞蹈占比较多,其中壮族纸马舞、纳西族东巴舞等民族舞蹈,甚至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而被人所熟知。并且这些舞蹈和戏曲,甚至可以通过视频、音频、文字等相关软件记录下来,并且这种艺术性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可以当作地区特色教育和表演的相关科目。以经济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是最有效的方法。
正如上面的观点所言,进行归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有很多的民族文化保护区的建设是没有归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所有的生活习性和相关的服饰都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其保护的方法就有一定的难度。仅仅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很难挽救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从历史的客观发展方面来说,民族融合虽然是文化的发展总规律,但是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从民族文化自信的方面来说,源远流长到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都有一定的价值,保护它们可以说是一种尊重历史的体现。但是现阶段对于一些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手段还比较匮乏,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失现象还存在于一个慢性过程。
3 新媒体条件下保护措施的分析
3.1 经济性是发展的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虽然在世界的范围内,都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没有什么成体系的发展想法,但是其中发展较好、甚至融合了现代文化因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其极强的经济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现代的社会文化因素虽然并不完全是优点,但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融合现代化元素也是文化进步的一种体现,哪怕大多数是以经济发展形式来结合的。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通过其特色的食用粽子的习俗来看,似乎端午节逐渐在人们心中的节日概念已进化成为一个“美食节”,这么评论虽然有夸张,但正是这种基本的“民以食为天”的简单道理的“经济性”推动了端午文化的发展,至于相关龙舟的比赛,纪念“屈原”的仪式,则是需要通过大众传媒的广泛传播,来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以“吃”归“吃”,人们还是清楚地知道端午是纪念谁的,文化遗产本身没有丢失。反观中国的传统节日,似乎都带有很多商业化的成分,哪怕是“金风玉露一相逢”的七夕,也会有很大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保护其原本更多的文化内涵,则需要新媒体方法的宣传作用。
3.2 保护措施要有特色
一定要灵活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数字化时代是个优势,他是现在信息时代的最大发展成果。这种科技手段运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可以通过其广泛的传媒特色达到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现,而复现的同时,要保证其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的生命力,是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方向。例如现在汉服的设计,就融合了很多现代审美的观念,有时候还原度高并不一定被大众接受,在不改变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迎合当下文化的发展方向。这种思想是新媒体时代的主要宣传思路。
4 关于新时代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析
4.1 文化互融的发展观念
日本的和服文化,是众所周知的文化特色,說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并不是没有根据,通过和服透露出人对于山水风土的眷念。为什么日本的和服文化会有巨大的影响力,这和它渗透在国民的日常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乃至于日本时下发展最突出的动漫文化,其中相当多的设计来源直接引用和服衣着。通过信息化时代的优质文化成果,对传统文化进行再熏陶和发展,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发展。
笔者认为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方向,也可以向这方面发展。现有的云南民族文化之中,有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通过一些大众传媒的表现方式,进行一定的宣传,可以达到很好的认知效果。例如东巴舞的发展,可以向舞剧的形式进行转变,适当地融合现代化元素,达到一个表演的艺术价值。这对于非物质文化发展和传承是有一定作用的,这方面李玉刚的歌曲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将民族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起到对非物质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作用。
4.2 新媒体技术的自身创新方法
对于国家近年来拍摄的相关纪录片有很多,突出的方面也比较有特色。这种方法虽然很有特色,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却并不是有很好的效果。在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很多是村落的聚集区,单一的纪录片进行介绍,很难有较全的囊括和吸引性。在信息化的时代条件下,可以适当的吸引民间组织和团体,进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其地方志记,可以归纳出一些社会渊源与联系,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宣传,甚至可以根据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将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特殊的归纳,归纳其优秀文化内涵,当作当地学校的选修课程。无论是从培养兴趣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留工作来看,这都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
5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发展,是一件很困难的工作,正是由于没有标准和方法,甚至努力方法是否正确,也没有一个较直接的成果检验。这有一部分源自人个体本身对文化的认知和追求,但是无论是何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基础的保护还是以保存为主,做到文化遗产的不流失,也是文化发展的一种方向。
参考文献
[1]何淑嫱,舒翔.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建立与保护初探[J].昆明:西南林业大学,2018.
[2]江雨时.民间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8.
[3]高鑫.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个案研究[D].昆明: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