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求标
(宜兴214221)
宜兴紫砂壶享誉中外,从北宋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华文明的一种代言,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思想智慧和精神情感的体现, 散发着深入人心的气质。 宜兴紫砂壶由手工制成,有别于现代机器批量生产,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发展,其造型千变万化,呈现出“方匪一式,圆不一相”的盛景,每把壶都融入了作者的个性和智慧, 具有手工的情怀和温度,洋溢着独特的气质,极具美学特色,给人以极大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紫砂壶造型来源大致可分为这三种:一是对传统器型进行模仿;二是在传统器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动; 三是依据现代审美,独立创新设计。 紫砂壶“吴经提梁”是一把经典器型,1966 年在南京中华门外谷里油坊桥明代墓葬中出土,经专家学者研究,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有实物可考的一把紫砂壶。 “吴经提梁壶”自出土后,此器型备受追捧,受到历代紫砂艺人的模仿,传承至今,其造型、工艺皆不断精进,具有浓郁的历史气息,魅力十足,但同时要想有所突破也是难上加难。
图1 吴经提梁壶
纵观整壶 (见图1),身筒饱满有力、沉稳圆融、鼓腹突出,却又上提有力,线条圆润流畅、张弛有度,由身筒向底部渐收,干净利落、收势有力,某种程度上拔起了壶身,使得作品重心沉稳却不笨重;壶流呈现出上扬的弧度,蓄势而起,根部与流部之间自然过渡,转折清晰明显、富有力度,适宜出水。壶流与身桶采用接榫法粘接, 粘接法在壶身一侧安装壶嘴的位置钻上适宜的小孔, 在壶嘴做成后将之塞进小孔。 此外,壶流根部与壶身相接处贴塑了四瓣柿蒂纹片,这样既使榫接更为牢固,又掩盖接痕,美观大方,可谓匠心独具;最使整壶增色的是倭角式海棠形提梁,比例协调、简洁有力,极像明式家具里的罗锅枨。 提梁高度适宜, 恰好形成优雅灵动的虚空间,以缓冲身桶的厚重,给人一种沉稳博雅的韵味,与明式家具凝重简洁的气韵相通; 壶盖与壶口严丝合缝,子母线吻合、通转流畅,平盖给人简明优雅之感;壶钮造型别致,为挺拔优雅的如意形钮,为作品锦上添花。 在装饰上,作品在身筒腹部及盖面饰以海棠形花纹,花纹之间以十字相连,分布规则、疏密相称,造型优雅别致,既与海棠形提梁相互辉映,又给人以宁静平和之感,带来视觉的美感和精神的享受。身筒肩部饰以回纹,衬托出如意吉祥的氛围,让人收获温馨的情愫。 整壶造型与装饰相辅相成,在传统造型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 推陈出新, 融入海棠花纹、如意云纹等极具传统民族特色的元素,显示着中国传统审美的趣味,既提升了作品的美感,又彰显了作品的历史人文内涵。
明清时期, 文人墨客喜欢将个性化的艺术思想融入到具体的器具之中, 紫砂壶以其形美质朴的特性,与木质家具的纹理色泽之美,打动了崇尚自然、静雅的明代文人。 紫砂壶“吴经提梁”最初创作于明代,体现了明式家具沉稳博雅而又自然凝练的气韵,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 紫砂壶“吴经提梁”融入海棠花的元素,四月艳阳天,海棠花盛开,那一抹嫣红不知醉倒多少文人墨客,海棠花花姿潇洒、花开似锦,如果把海棠花比作一个女子的话,那她一定有着西施的美貌、黛玉的清高、杨玉环的高贵、赫本的典雅。 在民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海棠花是美好春天、美人佳丽和万事吉祥的象征。 此外,作品还融入回纹的元素,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简洁清晰、典雅规整,寓意绵阳长远、安宁吉祥,是具有中国图案特征的“国粹”艺术。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回纹作为装饰被运用到很多地方,从建筑、生活中的实用器到服饰,回纹装饰融入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回纹不仅具有古雅的气韵,还具有潜在的美好意愿,象征着好运连绵、吉祥如意。 此壶造型与装饰相结合,将抽象的吉祥文化、祥瑞氛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承载了美好的心愿和祝福, 此作将人们的心理情感与艺术创作合二为一, 表现出天人合一、 自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具有鲜明的人文定位和美好的人文意蕴,让人们从中感受到美好的熏陶。
著名作家林语堂说:“中国人只要有一把茶壶,走到哪里都是快乐的”。 紫砂壶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让人在一壶一茗间感受到与壶交流的乐趣,紫砂壶不仅是实用器,更像是人类的朋友,与人一起经历风雨,一起经历人生的浮沉,一起体会世态炎凉,一起感受生命的磅礴壮观。 所谓“物尽其用”,一把真正的好壶会因历经岁月的洗礼而显得更加光润油亮, 散发出从容沉静的光芒, 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气质,在人的使用下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