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青珍 罗志强
(广东财经大学,广东510320)
从传统建筑到现代摩天大楼, 无数的人工建筑就像一部部历史书诉说着当时人们的智慧。 围龙屋是客家地区最典型的传统建筑, 观其平面布局, 大部分采取中心轴对称, 与天坛的设计有着局部结构上的相似性。 客家传统建筑中造型、 结构等意识对客家陶瓷餐具的设计具有启发作用。 “客家·天坛”陶瓷餐具(见图1)设计借鉴围龙屋与天坛建筑造型的相似性,从造型、装饰方面提升客家文化内涵进行创作,使人们在饮食文化中不仅了解客家文化,又增强特色餐具的视觉效果, 渴望在不断地反思和实践中得以拓展,使用文化融合的创作理念,从全新的角度去看待传统元素, 使其成为现代设计中创作的源泉并活用,促进良性循环,设计出更好地体现客家风味餐饮的餐具, 在餐桌中讲好客家故事并传递文化,从而重视传统产业,振兴中国传统工艺。
图1 客家·天坛
“天坛”是华夏文明的积淀,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 它的设计注重至高无上的神与内在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 看天坛的设计:它以中轴线布局,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相得益彰,主建筑与环境构图完美。 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架构、力学、美学以及祭奠礼仪和祭祀乐舞都体现着“天为阳、地为阴”、“天圆地方”的天人合一的深邃背景。 且天坛的构件和尺度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9 这个数字或9 的倍数。 如其从中心面向外3 层台面每层都铺有9 环扇面形状的石板, 上层第1 环为9 块,第2 环为18 块,依此以9 的倍数递增。 从象征意义上来讲, 充满神秘色彩的造型和抽象意味的纹样,蕴含着一股原始野性的自然气息。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民系, 早期多居住在中原地区。 据考证,自东晋时候起,不堪忍受外族的侵略和战乱的打击, 经历了五次大迁徙后定居下来的客家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语言和风俗,创造了防御性极强的客家建筑。 客家建筑造型特征同样也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建筑技艺和环境的营造也强烈地表现出对“天”的崇敬。 看客家建筑造型的设计:客家建筑外观也是大大的圆, 圆不仅指外形的圆, 更是一种祥和的象征。 其建筑的内容及环境的特点创造了与众不同的圆形使建筑取得了新颖感——一个实实在在的、可望可及的、明确的中心对称布局,且以封闭式的仅一道门开启那内部结构的全部木造的骨架, 明确而有节奏重复的柱廊、 门窗还有那以家族为中心的祖堂使建筑中圆的扩展与穹隆形的天空成为一个圆的整体。 整个家族里的各种敬天祭祀天神都是在这里进行,祈求天神的佑护。 客家建筑造型之美,美在幽静的一脊两坡的圆黑色屋顶及高挑的宽大出檐下的夯实的泥土自然色彩。
客家人对于菜肴的盛装器具非常讲究, 这也许是由于客家菜肴的品种繁多, 故讲究盛美食的器具外形优雅美观、质地精良细致、色彩鲜艳。 早期客家地区最常用的陶瓷餐具碗碟汤勺是青花奎斗碗和公鸡碗。 青花奎斗碗相对做工粗犷,厚厚的碗壁,淡淡的青色釉,蓝色的线条与碎花点缀,但在充分的工艺中又透着一种特殊的经典美感,极具旧时代特色,体现惬意、美好;而公鸡碗又叫“起家碗”,是由一只黑尾公鸡、 一颗芭蕉和一两片绿叶印证的红花为图案的一种碗。 首先“鸡”与“吉”同音,且大公鸡碗富意:起家、富贵、添男丁,且有着吉祥如意的意思,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公鸡早早为人民生活唱响警钟,他唤醒大家早起开始一天的劳作。 曾经一个时期,这些餐具见证了客家历史的变迁, 见证了客家人勤劳持家的故事。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碗渐渐淡出了人民生活的日常,已经被新时代的餐具取代。
“器物有灵,器物有美”。 “器”包括常人所理解的装载食物的盛器,茶酒饮具、箸匙等,自然陶瓷器型成为独特的审鉴美食的重要标准之一, 赏心悦目的食与器总能让一种填饱肚子的形式变成一场抚慰身心的仪式。 时代在变,客家餐具设计也在变,文化财富是客家餐具设计的坚实基础。 “客家?天坛”陶瓷餐具的设计正是在天坛的造型与客家建筑造型特征的启发下,借鉴客家建筑造型与天坛造型的相似性,参考其建筑形态而设计的。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强调,“创造不能没有传统,没有传统就没有了生命的基础;同样,传统也不能没有创造,因为创造失去了传统是要死的,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生命”。 对于客家陶瓷餐具来言, 目前缺少的是立足于本土风情特色所设计的客家文化特色陶瓷产品, 缺乏与当下审美流行趋势一致的的具有一定的多功能性创意产品, 尤其缺少结合客家美食在产品的设计上, 用陶瓷语言讲好客家故事并传递文化的产品。
(1)文化元素的提取与再设计
意大利著名设计师索特萨斯所说:“保持传统并非单纯的重复传统。 ”,通过“客家·天坛”陶瓷餐具的设计分析客家传统建筑造型装饰的艺术形态, 找出其中的共性和特性, 并从中透视之间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尤其对客家建筑构件,如围拢屋大门、色彩运用等一些可行性元素的提取, 寻求新形势下陶瓷餐具设计的突破点、方案。
(2)造型功能上寻找新创想
“客家·天坛”陶瓷餐具的设计以土楼为主,也以土楼作为一种崇拜, 将客家传统建筑中的理念运用到了餐具设计中,以4 碗、4 碟、1 盖为主,构成9 的倍数,不用时呈圆楼造型,顺大小叠放似“天坛”,使用时则层层打开,功能各司。 整体设计时由三大件组成:一个是“占地面积”最大的底盘和一座形似圆形的客家建筑独体,它有一个圆形的大底盘,且底盘是惟妙惟肖地仿围龙屋模样的底座而设计的,以此“托起”整个建筑餐具。 四个大盘、小盘的设计能调节方与圆的变化,边缘往内有瓦片的弯曲感,给人一种视觉空间上的和谐。 餐具的墙体开设有9 个小窗,这些小窗都是按照实体建筑的形制惟妙惟肖地设计。
中间的餐具套碗分三层, 自下而上起层层收缩上举,第二层、第三层叠加起来,总体看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天坛形状, 其层层迭计灵感来自于天坛的造型。 最上面的顶盖设计灵感来自于客家传统建筑中的四角房顶,象征着客家人民对人类和平、富裕的美好愿望。 通过造型层层烘托的上升形成仪式感,营造出体重感与稳重感。 同时,保持线性的简约与松驰,庄重中富有现代,暗合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之说,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切身感受。 这一部分的整体结构和各自的色调相同, 又各自功能不同, 其中饭碗、汤碗的设计加上了轻微的变异,阴阳八卦两对半,即做饭碗与汤碗,起到一个视觉调节的作用,增加了餐具的丰富性,在餐桌有限的空间上更能得到合理的应用,也满足人们视觉上的需要。
(3)色彩与材料上追求新视觉
美食与美器的色彩是相得益彰的, 针对陶瓷餐具要常遇到高温,传统陶瓷存在易破损等缺点,结合企业技术需求考虑,将纳米技术、耐高温材料应用到其工艺领域。 在功能使用方面,考虑到器型和装饰是一个整体,建立整体的设计观念,不能孤立地割裂开来进行设计,因而,“客家·天坛”在装饰的立面设计上处处小心。 在盘与碗不同部位施以不同装饰设计,如在底盘的餐具身上所使用的纹样, 则提取客家建筑的基石纹理效果进行重新解构与重组, 采取鹅卵石线性装饰,传统与现代交织于一体,让它变得有时代感。 而中间的盘子色彩以简单干净的白色为主,因为从摆盘的构图上来讲需要空间的留白、 疏密对比来创造圆润温和的肌理效果。 尤其对于菜品来说,菜就是密,盘子就是疏,白色的留白从视觉上能够让菜品有安静呼吸的空间而感受更饱满。 另一方面,从客家菜的色彩来分析:客家菜口味重在清淡鲜和,菜品风格清丽脱俗,普遍色彩浓重。 如客家盐焗鸡、梅菜扣肉与客家药粄等很受人们喜爱的几道客家特色菜。 客家盐焗鸡色彩金黄,还有客家梅菜扣肉等都色彩较重,即使是豆腐,客家美食中的豆腐也是“酿”豆腐,即豆腐中间夹入有五花肉,色彩协调且美味。 因而,在品尝客家各色菜肴时凸显食材颜色,色泽较深的菜肴宜选用白色或浅色的盘碟, 减轻菜肴的色暗程度,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所以,在色彩的考虑上既要注重清雅悦目又匹配客家菜色的浅色, 使设计的器皿形态能巧妙搭配。
不同餐具的色彩给人民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心理学家说,如果餐具的色彩配对了,可以缓解紧张的压力,增进人际关系。 蓝色是沉浸的色彩,蓝色也是客家服饰的常用色彩。 因此,此餐具套碗的外观装饰采用中国传统的青花工艺,使用蓝色基调,借鉴青花的制作工艺与客家妇女蓝花布的蓝结合。 分析蓝色的属性,且蓝色又是客家妇女服饰最常用的色彩,观客家妇女服饰的整体装束可发现:蓝色、碎花边镶拼、刺绣的组合是其永恒的乐章,服饰配色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服饰面料不会采用单纯的蓝布,而是运用素与花的搭配, 素是指传统土布的白色或是把土布染成单一的蓝色面料, 花是指用碎布或线镶拼、刺绣的花边,在上装的领口、袖口或是裤子的腰头部位多拼接素色的土布面料, 这种简单的服饰的搭配设计,使得服饰素中有花,显现出静中有动的形式美感, 将客家妇女服饰文化巧妙地加以运用和充分地展现在此陶瓷餐具艺术中, 表现客家妇女服饰艺术,同时对陶瓷餐具装饰部位加以思考,依分段、分面来对盖、底的相对平面形成相对独立的画面。 在大大小小的画面之间的关系中, 增加装饰的情感因素,提高其艺术品质,使人们得到文化内外兼修的回味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得到艺术的享受,欣赏客家妇女的不尽风采,聆听客家妇女的不朽故事,感受到青花瓷与客家妇女服饰色彩经典的魅力, 既体现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又不失日常陶瓷餐具的使用价值。
设计的作用是考虑产品的使用功能并美化产品。 民以食为天,选择“客家·天坛”为设计研究的主要案例, 并在实践设计中将其与经典艺术的建筑艺术联系在一起, 借鉴天坛与客家建筑艺术的审美进行适当的简化和变通,创造一个土楼形加盖碗碟,加上底碟,垒叠起来就像北京天坛,取名“客家·天坛”。再饰以青花釉料蓝花布图案、建筑原色等装饰,作品满足了设计的实用与美观性,表达了自身的情感,并站在设计实践的立场上, 对设计中采集的反馈信息进行把握和控制,以期待新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形式、流行的设计理念、 流行趋势和风格与客家文化完美结合,取代曾经的经典作品,从客家陶瓷餐具本身洞察出客家文化的精深,品尝的不仅是美食,而且品读了文化。 从尝客家美食、赏土楼美景、览客家文化的饮食中带给人类更多的审美满足, 这也正是本套餐具设计最初的出发点。
对客家文化与陶瓷餐具结合的设计研究是一个系统化的设计项目,设计中应打破传统技艺,突出区域优势和文化内涵,开展新的设计思路,开发建筑等形态上的餐具, 使人们能够在最短的用餐时间内直观认识客家文化的源远流长, 塑造古老的建筑艺术与拥有悠久历史的陶瓷融合起来的客家新形象,促进文化升级, 引导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 通过“客家·天坛”创意产品的设计实践,对设计造型以及设计思路进行了总结。 因此,希望能够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为研究流行的客家文化更好地服务与设计陶瓷餐具提供可借鉴的实力参考, 提供一种新的艺术观点、新的思想方法,并在不断的设计反思和实践中得以拓展、 挖掘和开发具备地域文化魅力的客家文化陶瓷产品,表现出客家文化的底蕴与内涵,设计出体现客家风味餐饮的餐具, 在餐桌中讲好客家故事并传递客家文化,在客家饮食文化上掀起“客家文化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