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壶“葫芦”的传承创新和传统文化意境

2019-03-12 08:22耿成香
江苏陶瓷 2019年6期
关键词:器型紫砂壶紫砂

耿成香

(宜兴214221)

宜兴紫砂壶起源于明代, 问世以后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精彩纷呈的造型受到人们的喜爱, 紫砂壶泡茶隔夜不馊、 香不涣散, 从众多泡茶器皿中脱颖而出,被誉为“茶具之王”,一把成功的紫砂作品,不仅是工艺的结晶,更凝结了艺人的才智和情感,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可以将之视为中国文化发展的结晶。 艺术具有时代性,紫砂壶能够源远流长、发展至今的原因便在于它与时俱进的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紫砂壶表现出当下时代特有的标签,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撷取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时代内涵, 表现出深刻的现实意义,引人共鸣、发人深思。

从紫砂壶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 无论是壶身的形状还是美学根源, 它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以及原则。 现代紫砂壶造型千变万化,可谓“方匪一式、圆不一相”,但真正受到人们认可的紫砂壶作品,它的创新并非天马行空、不伦不类,而是在不脱离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现代紫砂壶的创新大概有以下三种形式:其一是对传统器型作微小的变动或调节,例如流、把、钮等部位;其二是将各种器型相融会贯通,按照自己的审美和立意创作出新的壶型, 但新器型也是在传统器型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三是完全根据自己的立意和构思,运用多种造型工艺,创作出契合时代审美和内涵的器型。 但无论哪种形式,都不仅仅是追求形式上的新颖, 而是在保持紫砂壶传统以及实用性功能的基础上, 在装饰以及外形上进行创新,从而凸显出紫砂壶的文化底蕴,使其实现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相统一。

“葫芦壶”是一款经典器型,此壶最初由清代陈曼生所创制,“葫芦壶” 模仿自然界中的葫芦设计而成,其灵感来源于陈曼生外甥的一次探望,据说陈曼生当官后,其外甥带了一只葫芦上门道贺,他借葫芦“福禄双全”的寓意祝福陈曼生,陈曼生没有介意礼物轻贱,而是十分欢喜,并在外甥走后,盯着葫芦喜不自禁、心生感触,从而创作了“葫芦壶”。 陈曼生所制“葫芦壶”,由上下两个圆构成,十分形象,此壶在传统“葫芦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见图1),从形象的仿生改为抽象, 使造型更为简约, 又不乏生动的意趣。 纵观整壶,壶身以圆器为基本形制,壶底圈足,稳定地立于平面, 平添了几分庄重之感; 壶身饱满圆润、稳重大方,鼓腹突出,上腹部略收,中间有一条隐约的转折线,既表现出葫芦的造型特征,相较传统器型又更为简约可爱;壶颈自然过渡收敛,壶盖与壶口严丝合缝、通转流畅,盖面饱满,自然盈起平滑的弧度,与壶身浑然一体,形成饱满的张力;流、把如同自然弯曲的藤蔓,壶流与壶身暗接,可爱地翘起,自然灵动;圈把粗细变化均匀,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流、把相辅相成,平添了几分生趣;壶钮如同瓜蒂,造型可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壶采用优质原矿紫泥制成,质感细腻,表面泛喑哑之光,形成温润如玉的光泽感,营造出古雅的气氛,给人以自然安详之感。整壶泥料与造型相辅相成,各部位搭配和谐,作品虽是简约的光素器, 却以线条的组合变化营造出整件作品的艺术感,将葫芦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富生命之力,意趣盎然。 可见,紫砂艺术的创作应在传统和现代思维之间融会贯通,不能过于追求夸张,所谓写形、写意更写神,简约的器型同样可以彰显出生动的艺术形象,给人以美好的遐想。

图1 葫芦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葫芦有着丰富的含义,它与“福禄”谐音,因而意味着福禄双全,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同时,葫芦在古代还有辟邪之意,葫芦垛子,又象征着多子多福,葫芦经过世世代代的发展、历经沧桑,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涵义,最终沉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一。 而紫砂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将其造型与葫芦相结合,不仅彰显了作品自身的传统文化特色,提升了其文化内涵,更在无形中让葫芦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给人以积极的联想,带给人心灵的力量与情感的共鸣。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 紫砂壶都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本色,不能改变其朴实浑厚的本质,唯有如此,它才能立足根基、薪火相传,活跃在艺术的舞台。 紫砂艺人也是如此,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我们应始终坚守初心,坚守一脉相承的艺术本分,踏实理性地进行创作,发扬紫砂艺术之风范,使自己的作品演绎出触动心灵的内涵,得到更多收藏者的喜爱。

猜你喜欢
器型紫砂壶紫砂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无相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刘少白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浅谈紫砂壶的器型与功能
购买紫砂壶4忌
购买紫砂壶忌4
小羊首圆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