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雯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云南 昆明 650106)
体育精神能反映出体育运动的整体面貌、公平公正、凝聚力、号召力等,其是体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理想、信念是体育运动的支柱和灵魂。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还要具有为祖国事业不懈奋斗的能力。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有不少学生对体育课提不起兴趣,总是感觉体育课无聊,这不得不让我们深刻反思,究竟是为何让学生们对体育课提不起兴趣?其主要因素主要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学生对体育课都认知很肤浅,甚至有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对时间的一种浪费,不少学生在上体育课时不积极,喜欢“放羊式”的体育教学方式,学生普遍怕苦怕累,一遇困难就退缩。这些都是因为学生普遍缺乏体育精神、没有竞争意识的表现。体育教育和体育精神教育对全民教育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学校提倡体育教育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在体育教学中融合体育精神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参与体育的意识。
一个人具备健康的身体是其适应社会的资本,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空谈。由此可知,健康的身体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学生时代,学生都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所以学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让自己有充足的精力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考验。同时,作为国家的未来保卫者和建设者,学生要用强健的臂膀挑起建设祖国未来的重担。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不服输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整体素质和国家形象。通过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精神教育,能让学生能在体育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锻炼身体,不仅提高与保持自己身体健康水平,还能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这需要教师采取多种形式的体育教育教学方式,并通过开展不同的体育活动来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教育。在不同的体育活动中都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培养,如在篮球、足球等发生身体碰撞的比赛项目中,要告诉学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竞技精神以及团队合作;在长跑等极需耐力的运动中,教师要告诫学生要有不断拼搏、进取、勇于克服困难、突破自己的体育竞技精神等等。
高尚的体育精神有利于促进民族精神及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高尚的体育精神还能向世界展示国家公平、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现如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事物的见解、理解能力都与他们的年龄是不相符合的,通常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现在的家庭中,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少爷、千金小姐,家长对其百般宠溺并满足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如此一来,孩子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遇事都是我先要、我先得,不少学生表现得十分自私、内心狭隘,在学习与生活当中没有互相忍让、互相帮助的意识,缺乏集体主义观念,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进而影响到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积极健康的体育精神会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体育精神使得每一名同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机会,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团结互助的好处,还要让学生学会懂得帮助他人的意义,同时还要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了解体育的整体风貌,体育的竞技特点,竞技中的团结,比赛中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并通过不同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体育精神。当学生理解与渗透体育精神后,在今后的体育竞技比赛时就会踊跃参加,并表现不怕辛苦、不惧流汗的品质。通过积极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学生会在体育方面获得优异成绩,他们便会在体育中拥有更多的信心,会比其他同学更喜欢上体育课,更加愿意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也会更加喜欢在体育竞技中一展身手。而且,他们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和领悟更加透彻。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使得他们身体素质更好,强健的身体让他们在体育竞技中取得好成绩,并热衷于参加体育教学活动。体育教育与体育精神教育互相促进,会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体育精神具有能动的作用意识,是一个人进行体育行为的无限动力。在当今知识经济不断发展时代,我国民众对生活有了新的要求和认识,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体育锻炼。与此同时,也丰富了体育运动类型,人们开始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在这种形势下,现在的体育教育就不能再只是强调增强体力和训练技能,而是要加强体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更要注重体育精神的培养,要让学生自觉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发扬体育教育的精神,纠正并端正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让学生学习到良好的体育精神,积极向上、拼搏进取。要让学生牢记“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把锻炼身体落实到每天的生活中,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每天主动参与体育锻炼。让体育精神和体育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全国教育部门都在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因此,需要更多的体育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来研究如何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例如,在举办体育活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参与组织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提升组织能力,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等,同时还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体育竞技的道德知识和竞技规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精神的内涵。
人的身体素质受先天条件、营养条件等多方面限制,体育课程也是如此。许多学生因为身体素质原因而不能参加某些体育运动,这是身体的限制。并不能因为这些限制而产生自卑心理,相反,为了突破身体的这些限制,更应积极参与锻炼,尽量补齐自己的短板。同时,身体素质的不同,让每个人的优势也不同。所以,每个人擅长的体育项目也不相同。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根据学生身体特点,来帮助学生正确地选择运动项目。只有让学生在自己适合的运动项目中,才能给他们以充足的发挥空间,使他们逐步建立起信心,逐渐提升学习兴趣。通过对学生实施体育精神教育,会让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劣势,并发挥自己的长处,以使自己在体育竞赛中表现得更好。但是要想帮助每一名学生都做出正确的选择,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位同学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调查和研究,并以此作为根据举行体育竞赛。通过比赛,能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并融入比赛中,以充分发扬体育精神,让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特长,并与其他参赛队员交流,共同促进体育技能的增长。
人格的形成是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其主要标志是人格结构的要素需要完整统一,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把自己的需要、愿望、行为和目标统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和比赛等教育方式来教会学生用规则来规范自身行为,让学生能以客观、公平、公正的视角观察、分析及解决面临的问题,并让学生学会在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时发扬体育精神。有时候虽然是小的体育比赛,但是也能展现体育运动的巨大魅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体育精神教育融入一些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中,并用体育精神来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进而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同时,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形式,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进而帮助学生构建健康、正确、完整、独立的人格,为学生以后迈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品质基础。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体育精神教育,不仅能有效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来说也十分重要的。在体育教育中渗透体育精神教育,不但能提升学生全方位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这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根据体育教育现状,在体育教育和体育精神教育融合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培育学生的体育精神,同时也可以灵活地组织不同的体育竞技来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精神。比如,通过丰富的运动类型,将体育精神融入这些运动中,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体育精神,让学生领悟体育精神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拥有过硬的身体素质,让体育精神充分发挥其作用,有效促进我国体育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