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莉在《中国教育学刊》2018年第11期《走向对话:德育课程的有效路径》一文指出,德育课程的对话教学是师生间以构建平等、民主的合作为前提,以尊重、信任的情感纽带为保障,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展开对话,师生在生命交流和经验共享中通过“精神的相遇”和“视界的融合”达成意义的构建和道德的成长。
具体而言,德育课程的“對话教学”实践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是物理条件。对话是语言性的,但又不单单是语言性的。对话参与者不光要有愿意进行语言交流的态度,还要有关联性的相互动作,特别是眼神的“意见交换”,因此需要适宜的物理空间。比如,为了利于对话的开展,需要合适的座位摆放。圆周形、马蹄形等座位编排,由于目光能相互接触更容易相互对话、交流,是对话教学比较理想的座位排列方式。其次是理智条件。理智主要是人的抽象能力,它以推理、批判等为主要方式,依赖于可靠的证据。在对话教学情境中,理智使师生有对话的意识、对话的秩序和对话的能力,以确保有效对话的开展。再次是情感条件。在看到理智条件在“对话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注意到德育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的过程,道德情感是道德发生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德育课程中的“对话教学”更需要情感条件的支撑。比如,对话发生的基础是相互信任;对话的持续需要双方共情;对话深入开展要彼此尊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