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

2019-03-11 02:47贾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4期
关键词:肌间臂丛罗哌

贾莹

在上肢手术中会应用到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尤其随着神经刺激定位设备的应用, 提高了该种麻醉方式的利用率,另外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麻醉操作能够实时观察到麻醉程度和药物范围, 使麻醉的成功率显著提升[1]。在临床中罗哌卡因是常用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药物, 其优势在于毒性低、运动和感觉神经分离好、维持时间长, 在术后还有着一定镇痛作用, 虽然能减弱对神经再生的抑制, 但是会降低神经供血量, 所以在药物浓度方面仍旧存在不同观点[2]。本次本院为了明确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 进行了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本院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54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每组27例。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4∶13;年龄26~67岁, 平均年龄(45.8±7.4)岁;手术部位:手部桡侧9例、上臂7例、前臂桡侧11例。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5∶12;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6.2±7.7)岁;手术部位:手部桡侧10例、上臂8例、前臂桡侧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手术前6 h开始禁食禁水, 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路、面罩吸氧;并静脉注射1 μg/kg芬太尼、0.03 mg/kg咪达唑仑,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等进行观察;30 min后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麻醉, 探头频率为6~10 MHz, 神经刺激仪调整到神经阻滞模式, 探头与患侧颈部垂直, 探寻到颈总动脉后移动至外侧, 在锁骨上约2 cm位置获取清晰的臂丛神经横断面影像;之后使用神经刺激仪和20G 穿刺针定位神经, 刺激频率为2 Hz, 待肱二头肌或三角肌收缩明显时, 降低电流至0.5 mA, 之后将穿刺针刺入到目标位置后固定并推出麻醉药物;观察组为0.5%罗哌卡因30 ml, 对照组为0.3%罗哌卡因30 ml。如果患者术中疼痛明显, 应及时给予镇痛药物。

1.3 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 包括镇痛维持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苏醒时间;同时, 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包括局部麻醉药中毒、恶心呕吐、血压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镇痛维持时间为(8.62±1.18)h、麻醉苏醒时间为(8.63±1.42)h, 均长于对照组的(7.46±1.15)、(6.86±2.14)h, 观察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为(0.47±0.16)h, 短于对照组的(0.73±0.12)h,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 ±s, h)

表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 ±s, h)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镇痛维持时间 麻醉起效时间 麻醉苏醒时间观察组 27 8.62±1.18a 0.47±0.16a 8.63±1.42a对照组 27 7.46±1.15 0.73±0.12 6.86±2.14 t 3.6582 6.7750 3.5811 P 0.0006 0.0000 0.0008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发生局部麻醉药中毒1例、恶心呕吐2例、血压异常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52%;对照组患者发生局部麻醉药中毒1例、恶心呕吐3例、血压异常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局部麻醉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是常用的方式, 尤其是上肢手术, 能够阻滞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等终末分支, 特别是在神经刺激定位设备的应用下, 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 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失败率, 而在超声引导下, 能够清晰观看到神经束被麻醉药物浸润和包绕情况, 让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上升一个层次[3]。

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罗哌卡因是较为理想的药物, 由于其与布比卡因在化学结构上相似, 作用相同, 但是安全性却高于布比卡因, 能够对神经细胞钠离子产生抑制效果, 阻断神经传导和兴奋, 从而达到神经阻滞效果。虽然其麻醉效果较为理想, 但是有学者认为罗哌卡因会影响供血, 甚至导致神经内供血失常, 从而损伤神经, 减缓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并指出通过药物浓度的调节能够减轻这种损伤[4,5]。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使用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 对照组患者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使用浓度为0.3%的罗哌卡因,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镇痛维持时间为(8.62±1.18)h、麻醉苏醒时间为(8.63±1.42)h, 均长于对照组的(7.46±1.15)、(6.86±2.14)h, 观察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为(0.47±0.16)h, 短于对照组的(0.73±0.12)h,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有着更短的麻醉起效时间、更长的镇痛维持时间和更长的麻醉苏醒时间。另外在麻醉不良反应方面, 观察组患者发生局部麻醉药中毒1例、恶心呕吐2例、血压异常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52%;对照组患者发生局部麻醉药中毒1例、恶心呕吐3例、血压异常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 高浓度的罗哌卡因能够缩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 提升成功率, 还能维持更长的神经阻滞时间, 特别是在超声技术的引导下, 不仅能够准确定位到麻醉部位, 还能监测麻醉进度。高浓度的药物能够提升血管收缩功能, 减少术中失血量, 同时在分离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方面效果更强, 但是一旦药物注入到血管或剂量过大, 容易影响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引发恶心呕吐、血压降低等不良反应[6,7], 提高麻醉的风险, 所以在使用前应给予患者升压药物或扩容药物, 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如有需要应多次使用。

综上所述, 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浓度为0.5%、0.3%的罗哌卡因均有良好的麻醉效果, 但0.5%的罗哌卡因麻醉起效更快、维持时间更长, 不良反应不会显著增加, 值得推荐使用。

猜你喜欢
肌间臂丛罗哌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观察
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作为臂丛神经阻滞添加剂的临床疗效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3D臂丛解剖动画在麻醉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