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补血引接方配合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清HIF-1α、copeptin、Caspase-3的影响

2019-03-09 02:55,,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脑血管证候血小板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AICD)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好发于中老年人,可引起偏瘫、大小便失禁、头晕、失语等症,重者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健康[1]。目前,西医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神经细胞保护、溶栓治疗、外科治疗等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人临床症状,改善脑部神经功能[2]。相关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脑中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显现出明显的优势[3]。基于此,本研究用中风补血引接方配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AICD,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和肽素(copeptin)、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影响,以期为此类病人的治疗提供临床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5月—2017年5月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收治的AICD病人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41~78(60.34±8.79)岁;病程1~4 (1.75±0.46)d;脑干梗死5例,颞叶梗死4例,基底节梗死26例,顶叶皮层梗死8例;合并高血压18例,冠心病13例,2型糖尿病12例。研究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38~77(61.17±9.35)岁;病程1~3 (1.69±0.43)d;脑干梗死6例,颞叶梗死5例,基底节梗死25例,顶叶皮层梗死7例;合并高血压19例,冠心病11例,2型糖尿病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符合西医、中医诊断标准者;年龄30~80岁;发病后经脑CT或MRI确诊;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醒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2 排除标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性脑卒中、脑动脉炎、颅内异常血管网症、脑梗死后脑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者;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冠心病等引起的脑栓塞病人;既往有脑血管疾病且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者;合并严重心、肝、肾、肺、血液及内分泌系统疾病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有过敏史者;依从性差或有精神障碍者。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4]。

1.3.2 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5]拟定。主症: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肢体麻木。次症: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口唇紫暗,肌肤甲错,自出汗。舌脉: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舌苔薄白,脉细涩或无脉。同时具备主症1项和次症2项,结合舌脉,即可确诊为气虚血瘀型脑中风。

1.4 方法

1.4.1 基础治疗 两组均给予基础干预,包括控制血压、血糖,使其稳定在正常范围内,根据病人血脂水平选择合适的降脂药物,静脉输注胞二磷胆碱促进神经系统恢复,必要时辅以一定的营养支持。

1.4.2 对照组 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每晚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亚宝药业太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4024002,批准日期:20100919,规格:每片25 mg),4片/次。持续治疗2周。

1.4.3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中风补血引接方治疗。组方:黄芪50 g,当归15 g,土鳖虫10 g,地龙15 g。1剂/日,加水煎至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持续治疗2周。

1.5 评价指标 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其中主症按照无0分、轻2分、中4分、重6分计分,次症按照无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计分,积分越高表示病情越重。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治疗前后空腹抽取两组病人静脉血3 mL,加肝素抗凝,用血液流变学测试仪检测纤维蛋白原(FIB)、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浆黏度(PV)、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聚集率(PAR)等指标。治疗前后空腹抽取两组静脉血5 mL,离心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HIF-1α、copeptin、Caspase-3水平,具体操作参考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说明书进行。

1.6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评定治疗效果。临床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

2 结 果

2.1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

2.3 NIHSS评分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2.4 血液流变学指标 治疗前,两组FIB、LBV、PV、HCT、PAR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IB、LBV、PV、HCT、PAR等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3 两组NIHSS评分比较(±s) 分

表4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2.5 血清HIF-1α、copeptin、Caspase-3水平 治疗前,两组血清HIF-1α、copeptin及Caspase-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IF-1α、copeptin及Caspase-3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血清HIF-1α、copeptin、Caspase-3水平比较(±s)

3 讨 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又称脑梗死,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脑动脉狭窄或梗阻,使脑部血流循环发生障碍,导致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从而引发脑功能损伤。相关研究指出,AICD发病后,病人体内多种因子表达水平发生变化,可为病情诊断、预后效果提供参考依据[8-9]。研究表明,脑部刺激可促使下丘脑产生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AVP),并作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有效的协同因子,发挥引发激素级联反应的作用;copeptin是AVP的一种C-末端肽,与AVP等摩尔释放,在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时其水平急剧增加,常作为AICD病情诊断的敏感指标[10]。HIF-1α是一种转录调节因子,正常血氧饱和度下在翻译后即被水解,但在缺氧条件下其水解被抑制,可稳定存在,并激活下游多个靶基因,参与到红细胞和血管生成、糖和氨基酸代谢调节、Ph调节等基因调控中而发挥作用[11]。相关研究表明,脑梗死病人血清HIF-1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可促进细胞凋亡,加重细胞损伤[12]。而Caspase-3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广泛存在于细胞质中,受到凋亡刺激时,可通过裂解多聚(ADP-核糖)聚合酶,提高核酸内切酶活性,裂解核小体间的DNA,引起细胞凋亡[13]。研究显示,AICD病人发病时,其血清Caspase-3水平显著升高,参与到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的神经细胞凋亡中[14]。临床上,抗血小板药物是AICD治疗主要方式之一,其中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生成,降低脑血管再梗死率,促进损伤神经尽快恢复,是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15]。

中医学中,AICD属“中风”“卒中”“偏枯”等范畴,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又如《素问·玄机原病式》记载“人卒中则气血不通而偏枯也”,《医林改错》指出:“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均指出本病与气虚血瘀有关[16]。现代中医认为,本病多发于中年之后,而中年之人大多脾肾渐虚,气血不足,气虚则津液不化、血行不畅,导致津凝成痰,血滞为瘀,痰瘀互结,阻于脉络、脑窍,以致脑腑失养,神机失用,故而出现意识昏迷、半身不遂等症状[17]。因此,治疗AICD应遵循益气活血、祛瘀通络的原则。本研究所用的中风补血引接方由4种中药组成,可发挥益气补血、行血化瘀的功效。其中黄芪为君药,可发挥益气升阳、利水消肿、排脓生肌的作用;当归为臣药,能起到补血和血、行血调经的作用;土鳖虫可破血逐瘀,续筋接骨;地龙可清热定惊,化瘀通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中含有多糖、黄酮、皂苷等多种活性物质,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中儿茶酚的含量,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利于消除由于应激反应产生的自由基,发挥抗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作用,从而保护脑神经细胞;此外,黄芪还能降低血小板中脂加氧酶的活性,减少神经递质的释放,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减轻由脑缺血导致的神经细胞凋亡[18]。当归中的多糖能刺激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产生,刺激造血干细胞产生,促进造血功能,发挥加强血液循环的目的;其中有机酸能稳定缺氧细胞,保护线粒体功能,增强其抗缺氧能力,还能维持动脉壁中血脂的动态平衡,起到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19]。土鳖虫可降低凝血酶原激活物的产生,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血小板黏附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抗血栓的作用[20]。地龙中含有蚓激酶,可降解纤维蛋白和凝血因子Ⅰ,从而发挥延长凝血时间,降低血小板黏附率及血液黏度的作用;地龙提取物还可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起到扩增微血管,加快血流速度,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21]。

本研究用中风补血引接方配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AICD,结果显示,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二者联合可有效改善病人临床症状,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治疗效果。研究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二者联合有利于改善病人外周血液循环,降低脑血管再梗阻发生率。研究组血清HIF-1α、copeptin及Caspase-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二者联合应用可减轻脑部缺血造成的下丘脑-垂体-靶器官激素级联反应,减轻脑组织细胞凋亡和损伤,从而缓解病情。

综上所述,采用中风补血引接方配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AICD病人疗效肯定,可有效缓解病人临床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清HIF-1α、copeptin及Caspase-3水平。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如样本数量有限,观察时间较短,未探讨其远期预后效果,未对其不良反应进行系统性评价,今后还需增加样本数量,延长观察时间做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脑血管证候血小板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研究综述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