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江 周新群 吴限忠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长期以来,关于农村厕所革命的研究多是实践总结,较少理论分析。本研究从人民主体的视角分析了农村厕所革命,认为农村厕所革命人民主体的生动实践,促进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适应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但仍然任重道远,要坚持全局把握、突出重点、强化创新、因地制宜,按农民需求确定标准,把农民力量作为推进主体,以为民服务衡量推进方案,从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导向处理好政府引导、党委负责、农民主体的关系,用群众眼光监督改厕成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公开公示、长期意识、技术攻关、宣传引导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民;主体;厕所革命
引言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主体论是马克思主义贯穿始终的思想“红线”,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根本立场。在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上,人民主体始终是核心对象。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用两句话概括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含义和任务,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这些都表明,人民主体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上是一以贯之、不断发展的。
“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理论是抽象的、普遍的,但实践是具体的、生动的。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在乡村振兴的战略下,城乡最大的差距是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差距,农村人居环境是其中之一,农村厕所革命是具体表现之一。在实践中,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逐渐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以人民主体的视角看待农村厕所革命,将为当前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启示与借鉴。
近年来,关于农村厕所革命的研究不断增多。中国知网搜索“厕所革命”,自1992年到2019年587条(截至4月29日),最高下载2562次。上述研究多从实践角度进行总结,或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梳理,但从理论角度进行的研究的不多,本研究试图从人民主体的视角分析农村厕所革命,并提出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思路与建议。
一、从人民主体的视角看农村厕所革命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原动力,人们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能力、实践水平决定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经过70年的努力,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农业农村发展也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作为与农民群众生活密切关联的厕所革命,因影响人员多、区域广、任务重,日益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重点。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的新时代,从人民主体地位,运用人民主体的视角看待和推动农村厕所革命更具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厕所革命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厕所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卫生设施,“小厕所,大民生”。农村厕所革命看似一家一户小事,但事关千万农民幸福生活。如何改变“一块木板两块砖,三尺围栏围四边”的简陋旱厕,建设干净方便的卫生厕所,进而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所思所想所盼。“厕所改造后冬天不冻,夏天不臭,蚊子叮不着,蝇子围不着”,课题组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调研时的群众这样说。人民群众期盼享有更优美的环境、更加舒适的生活,农村厕所革命顺应农民生活需求,成为增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具体行动。
(二)厕所革命是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举措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也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长期以来,因不注重农村厕所问题导致粪污乱排、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时有发生,带来巨大的卫生隐患。据新华社2015年报道,农村地区80010的传染病是由厕所粪便污染和饮用水不卫生引起的。适应发展形势,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先后指出,解决厕所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标志性意义,要把解决厕所问题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厕所改造以前,简直太臭了,找厕所不用问,闻着味就能到”,课题组在扎赉特旗调研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要把解决厕所问题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顺应生态发展趋势和绿色发展顺应生态发展趋势和绿色发展规律,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既是解决损害农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应有之义,也是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重要举措。
(三)厕所革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
厕所是衡量文明的标志。没有改造的厕所是农村小康社会的补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通过推進农村厕所革命,有些地区加强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些地区与污水治理、养殖粪污处理、森林绿化等相结合,系统推动解决农村行路难、如厕难、环境脏、村容村貌差、基本公共服务落后的情况。同时,水电配套、日常保洁等等又能够推动建立政府投入、村集体管理和农户积极参与的共管共治机制。农村厕所革命形式上是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本质上是对封闭乡村传统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反映着社会文明和进步程度,必将为推动乡村振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厕所革命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有效载体
在我国,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改革开放4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各项方针政策中,农村厕所革命因解决影响农民生活最突出的因素而受到拥护,因采取多项措施支持农民改善生活条件而受到广泛赞誉,因统筹各方力量促进农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转变而让农民高兴,也因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不断增强而得到亿万农民的支持。这些都为持续巩固工农联盟的人民民主专政地位、持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有效支撑,也反映了党的政策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治理的人民主体倾向。在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征程中,农村厕所革命将持续深入开展,不断凝聚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从人民主体的角度看农村厕所革命的发展状况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农村改厕是党长期以来为人民所办的实事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在农村地区开展了以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造环境为主要的“两管五改”工作;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把厕所改造、整治环境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推动;20世纪90年代,改厕工作先后纳入《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厕所整治活动持续升温。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改厕逐渐升级。2015年7月,在吉林省延边州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场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自此,农村厕所革命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一)农村改厕取得了积极进展,促进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以村为单位看,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2016年末,有319100个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的村:指本村地域内完成或部分完成了露天粪缸、粪坑、旱厕、简易厕所的改造,大多数或全部居民使用带有化粪池、沼气池或三隔池厕所,部分居民使用公共厕所或其他村里指定的定点场所作为倾倒粪便的场所),占全国596450个村的53.5%。而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到2009年,全国完成改厕的村仅为130851个,占全国村庄总数的20.6%。
从农户改厕情况看,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在2.3亿农户中,使用水冲式卫生厕所(指有上下水系统,或厕间有备水桶或瓢冲,坐便或蹲便器有水封或无水封的厕所,且粪便及污水冲入到下水道、化粪池和厕坑,无蝇,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8339万户,占36.2%;使用水冲式非卫生厕所的721万户,占3.1%;使用卫生旱厕的2859万户,占12.4%;使用普通旱厕的10639万户,占46.2%;无厕所的469万户,占2.0%。由于统计口径问题,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时,并未细分卫生厕所,但水冲式厕所也只有2838万户,仅占12.84%,旱厕、简易厕所或无厕所占87.16%。
从农民个体使用卫生厕所情况看,原国家卫生部门采用了卫生厕所普及率的指标,即在农村总人口中使用卫生厕所的人口百分率。据中国政府网相关信息,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从1993年的7.5%提高到2016年的80.3%,意味着全国1.85亿农民使用上了卫生厕所。
在农村改厕的规模大幅增加的同时,改厕的质量也相应提升。最直观的体现是逐步强调卫生厕所,即厕屋有墙、有顶,厕内无蝇蛆、无臭,贮粪池不渗、不漏、密闭有盖的厕所。在此基础上,全国还在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即具备有效降低粪便中生物致病因子传染性设施的卫生厕所。
随着农村改厕进程的有序推进,农村改厕的成效逐渐显现。一是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全国近一半农户进行了卫生厕所改造,意味着在上厕所的问题上,城乡居民生活的差距不断缩小。二是农民生活舒适度不断提升。过去农村露天蹲坑式的厕所设计,由于环境限制,脏乱臭等现象,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由于北方冬季寒冷、南方夏季蚊蝇肆虐等原因,给如厕带来极为不舒服的感受。三是相关疾病发生、流行得到一定控制,农村改厕后痢疾、伤寒、甲肝等粪一口传播疾病发病率有所下降,在血吸虫病疫区改厕村的血吸虫感染率明显降低。自2009年以来,农村改厕纳入深化医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地区粪-口传播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其中痢疾、伤寒和甲肝发病人数分别下降35.2%、25.1%和37.3%。四是农民健康卫生意识有所提高,改厕后农民群众饭前洗手、如厕后洗手等卫生习惯提高了20%以上,文明卫生素质明显提升。我国厕所革命成为人民主体的生动实践,成为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窗口,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解决厕所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样本。
(二)适应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农村改厕步入快速通道
近年来,农村厕所革命推进迅速,形成了中央关注、社会关注、亿万农民关注的良好局面。在农村厕所革命推进过程中,围绕农民群众这一主体,通过全国上下齐努力,逐渐形成政策支持、技术支撑、机制配套、资金保障的良好格局。
1.聚焦人民主体,出台了一套政策设计。围绕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年1月,中办、国办予以印发,农村改厕成为主要任务之一。2019年3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了到2020年分三类地区的改厕具体目标:一是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基本完成,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初步建立管护长效机制;二是在中西部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三是在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等地区,实现如厕环境干净整洁,卫生厕所普及率逐步提高。
2.适应人民需求,提炼了一批改厕技术。随着各地农村厕所改造的陆续推进,适应各地区域、气候和人民生活习惯的改厕技术不断涌现。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2018年發布了《农村户厕建设规范》。2018年4月,浙江省发布首个《农村公厕建设改造和管理服务规范》(DB33/T1151-2018)。通过各方努力,农村改厕逐步聚焦6种类型,即三格式化粪池厕所、双瓮漏斗式厕所、粪尿分集式厕所、三联通式沼气厕所、双坑交替式厕所和有完整上下水道的水冲式厕所,其中前5种类型是无害化卫生户厕,通过粪污发酵处理实现无害化、定期清出后可作为肥料实现资源化利用,后1种类型是具有给水和排水设施的厕所,适用于城镇化程度较高、具有完整下水道系统的地区。
3.突出人民作用,探索了一套改厕机制。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后,农村改厕工作进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牵头,各部门通力合作的阶段。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紧紧围绕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强试点示范,其中,浙江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成为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引领者和示范区,农村改厕走在了全国前列。为引领各地改厕工作,国家先后举办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及农村改厕技术专题培训等活动。各地也相应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省级层面针对农村改厕累计培训15000人次,如湖南省对市县农业农村和卫生健康部门进行了培训,贵州省累计举办6期培训,不断凝聚改厕共识。在此基础上,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分地区提出的任务目标,指导各地进一步细化分类、分步推进,中央与地方互动推进农村改厕的机制初步建立。
4.激发人民活力,强化了一定资金支撑。为调动农户改厕积极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按照“取之于农,主要用之于农”的要求,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重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农业农村部与财政部协调落实70亿元用于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财政奖补,与国家发改委协调落实30亿元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项目,支持和引导中西部地区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厕所粪污、生活垃圾治理。为进一步引导农民主动开展厕所改造,各地纷纷采取补助等方式,对农户改厕给予支持,如北京、山西、黑龙江、云南等省级财政投入超过10亿元,湖南除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外,还发行政府债券50亿元,以奖代补支持农村改厕。根据改厕内容、难易程度以及各地财政承受能力,各地对每户改厕的奖补在600-4000元之间。
总体而言,这次席卷全国的农村厕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前所未有的力度汹涌展开,推动越来越多地农户改善如厕条件、改善生活条件,推动全体农民奔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成为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实践。
(三)客观看待面临的突出问题,农村厕所革命任重道远
虽然各地农村厕所革命有序推进,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厕所改造在仍然面临多种形式的突出问题,集中起来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在用水影响上,干旱地区的农户心存疑虑。我国各地资源禀赋千差万别,在雨水充沛的南方,水冲式厕所相对易于被农民接受,但在一半以上面积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特别是西北内陆地区,全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在500毫米以下,地表水量仅占全国总径流量的8%左右,干旱缺水成为困扰农民生活、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在改厕问题上,一方面,有些农民把改厕等同于改水冲式厕所,并进而认为“喝水都有问题,哪有水来冲厕所”?另一方面,抽水马桶需要上下水,即使部分能够集中供水的村庄,也做不到全天供水,导致农民有时使用不方便。同时,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干燥,粪液蒸发较快,加之地广人稀,改厕还没有被一些农户纳入“议事日程”,农户改厕进展受到影响。
2.在气温影响上,高寒地区的农户面临难题。相对于其他地区,纬度高、海拔高的地区,冬季漫长,最低气温在零下十几度以上,常规的改厕技术面临冷冻问题。据课题组调研,黑龙江鸡西市冻土层深达2米到2.7米,浅层粪便发酵的条件不足,而漠河、伊春等地区甚至深达6米以上。在内蒙古扎赉特旗,当地农民都对冬季严寒状态下的改厕设施表示疑虑,有些地区虽然改造了厕所,但没有解决严寒冰冻问题,反而带来一些生活不方便。总体上,各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耐严寒、用水少、无害化处理的成熟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3.在粪污处理上,全程处理的环节仍需衔接。农村厕所是一个粪便收集到处理的全过程,而不能简单地把农村改厕等同于卫生间改造,而应还包括对厕所粪便的科学管理。但随着城乡要素的顺畅流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转移,厕所粪便收集、处理等环节缺劳力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据课题组在内蒙古扎赉特旗典型问卷调研,68%的农户更加关注改厕后的排污处理,位居影响改厕的各因素之首。同时,在改厕实践中,一些地区的农民为减少粪缸清理,在建设化粪池时有意渗漏,导致污水直接扩散到土壤里面。同济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沈峥等认为,我国农村厕所建设主要还是关注在厕所卫生上,还没有综合考虑厕所的环保和废物的资源化处理和利用等。
4.在日常管护上,社会服务的配套仍需加强。建设和管护是关乎农村改厕成功与否的两大关键。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相对集中的东部地区,农村改厕的后续管护服务相对较为完善,但对于其他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广人稀的地区,改厕的社会化服务相对较为薄弱,成为影响改厕的重要因素,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据课题组在内蒙古扎拉特旗典型问卷调研,84%的农户认为维护服務和技术服务是改厕过程中最急需处理问题。同时,许多地方改厕工作一般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执行,在硬件设施建设完成后,缺乏对农户家中厕所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反馈,也使得农村缺乏长效化、可持续性机制。
5.在费用筹集上,各负其责的机制仍需完善。客观而言,农村改厕需要一定的费用,而且因为区域不同、资源条件不同、改厕设施不同,每户改厕的费用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对于从地里刨食的农民而言,花费每一分钱都需要精打细算。这在其生活支出中,农村改厕花费成为一笔大支出,除非财政完全投入,农户才有动力改厕。而有些地方则担心,若完全由财政包揽,面临使用农户不爱惜、不上心的现象。在改厕硬件完成后,后续若使用冲水式,特别是抽水马桶用水量大,导致自来水费(或泵水电费)以及粪水处理费用增加,部分农民不愿意负担。
综合分析影响农村改厕的原因,需要多个维度、全面加以分析。一是农村改厕的推动需要各方合力,但还没有完全形成上下同心、齐心协力的格局,有时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有的地方在急于求成、赶进度的情况更容易出现替农民做主的现象。二是农村改厕更多需要立足村庄实际,但有时还存在用城市视角而不是农民视角推动改厕的现象,有些地方在制定政策或技术路线过程中,有时下意识地考虑集中下水处理等方向;一些地方没有考虑自身基础和现实条件,采取简单自上而下定任务、下指标的方式。三是农村改厕问题历经千年习惯,但改变农民的习惯难以一蹴而就。比如,受传统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影响,许多农民特别是年纪较大的农民和牧民不习惯在室内上厕所,觉得难为情。四是农村改厕本质上是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各地发展水平不同的现状决定了不能一刀切,特别是对于部分贫困地区而言,首要的任务仍然是脱贫攻坚,不能因改厕工作影响脱贫致富硬任务。
三、用人民主体的思维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农村厕所革命事关乡村振兴大局,事关农民安居乐业。广大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以人民为中心”在三农领域集中体现为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农村厕所革命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从人民主体的视角,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和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坚持问题导向、采取有效措施、集中攻坚克难,推动农村厕所建设依标准、管理按规范、管护靠市场、监督靠社会,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卫生健康意识和生活品质,实现小厕所促进社会大进步。
(一)基本原则
——提高站位,在全局中把握农村改厕。干净卫生的如厕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的约束性要求,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承载了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可持续发展等多重目标的要求。要把推进厕所革命从“两个维护”的高度,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来考虑,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格局中,准确把握其中核心关键,系统性、持续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突出重点,大力推动户用改厕。由于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经济和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厕所作为最基本设施条件,仍滞后于其他民生事业的发展。相对于公厕,户用厕所的数量更大,与农民的生活更密切,改造的迫切性更强,改造后农民的获得感更直接。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关于目标农村户用厕所改造目标任务,要突出农村户厕改造,加快系统性规划部署,统筹协调推进,促进农村厕所建、管、护一体化,彻底改变农村卫生面貌。
——加强创新,组织关键技术攻关。梳理城郊型、高寒区、平原区等不同区域农村改厕的经验做法,探索推广稳定运行、成本低廉、维护方便的农村厕所技术。特别是针对高寒、缺水、居住分散等地区,增强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开展节水或无水生态厕所技术、单元式粪便处理技术等的研发、改进和应用,形成厕所污水粪便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技术体系,构建相关技术与产品的标准体系和建设模式,为厕所建设与运行提供技术选择依据。
——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各地改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理气候条件复杂,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活习惯差异大,开展农村厕所革命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研究确定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的农村改厕模式。如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以及其他环境容量较小地区,综合考虑厕所污水处理与分散型生活污水的合理衔接的厕所粪污处理系统;在水资源缺乏、耕地面积充足地区,综合考虑厕所粪污与畜禽养殖废弃物共同资源化处理技术等。
(二)主要策略
1.按农民的需求确定厕所革命的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迫切需求,围绕“农民需要什么”来推进厕所革命,既要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人民文明进步水平、时代技术创新能力相适应,更要让农民群众享有更好的公共卫生服务,持续推进厕所革命。一是加强自下而上的调研,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分级分类明确卫生厕所的需求,为因村施策、因户施策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在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生活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将厕所系统建设与农村污水处理、沼气、有机肥生产等系统互联互通;三是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开展不同区域的生态适宜厕所技术、粪污处理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2.把农民的力量作为推进厕所革命的主体。实践证明,凡改厕进展比较顺利的地方,往往是村民对改厕认同度高,积极参加或配合改厕工作的地方。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原则,让老百姓不仅仅成为厕所革命的受益者,更要成为主要参与者,成为积极推进厕所革命的主力军。一是加强宣传教育,让老百姓真正认识到改厕带来的好处,使广大农民关于厕所观念、意识和行为得以转变,乐意接受并支持参与改厕工作,实现由“要我改”到“我要改”。二是加强对农民厕所管护培训和指导,引导其自觉参与厕所的管护,真正管好用好卫生厕所,并鼓励农村能人牵头,因地制宜探索开展农村厕所管护及粪污处置的社会化、商业化管理维护模式,确保厕所革命建设的成果。三是积极鼓励农民出钱出力,投资投劳,有效化解厕所革命资金不足、劳力短缺等问题。
3.以为民服务的尺度衡量厕所革命的推进方案。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始终坚持的目标是让农民舒服、让农户生活条件改善,而不能出现“建而不用”的现象。当前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要发扬真抓实干、努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态度和作风,从为民服务的尺度衡量推进方案,围绕改善农民生活品质、提升农村幸福指数,构建卫生、健康、文明、适用的农村厕所系统,彻底消除粪污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于改造后的厕所,从收集系统、粪污处置系统、管理维护系统等方面尽快完善配套,形成完整的卫生厕所系统;对开始改建的厕所,要统筹考虑厕所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系统有效衔接,实现环境污染有效控制。
4.从促进农民全面发展的导向处理好政府引导、党委负责、农民主体的关系。坚持实化、细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政策,强化厕所革命中政府的引导作用,突出各级党委的坐镇指挥、协调各方的作用,进一步构建又有牵头,又有协作、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政府协作格局,激发厕所革命在乡村推进的启动力,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厕所革命,打通阻碍厕所改造的最后一公里。
5.用群众的眼光监督厕所革命的成效。农民群众是厕所革命的民群众是厕所革命的实施主体和使用主体。用农民的切身感受对待农村改厕,用农民的切身感受对待农村改厕,要强化农民群众在厕所革命中的监督评估主体地位,让农民监督、让农民评判强化农民群众在厕所革命中的监督评估主体地位,让农民监督、让农民评判、让农民满意,让各级政府在农民群众评判中了解成绩和不足,梳理出群众反映强烈、迫切希望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推进厕所革命持续稳定发展。
(三)政策建议
1.强化公开公示,激发农户改厕主动性。将政策支持农村改厕的目标、标准和程序等政策条理化、表格化,形成农民看得见、看得懂的明白纸,在相关网站上上公开。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只要农户符合条件,都可以提前申请,给改厕农户以稳定的预期,避免一窝蜂、一哄而上。
2.强化长期意识,避免短期效应。着眼于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需求,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既要在战略上打好攻坚战,如期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出的目标任务;又要立足各地财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防止制定脱离实际的高目标,避免急躁情绪,在战术上打好持久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稳扎稳打、有序推进,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绝不能不顾发展条件,搞“大跃进”。
3.强化技术模式创新,提高卫生厕所使用效果。坚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因地制宜集成选择简单实用、成本适中、技术成熟、群众乐于接受的卫生厕所模式。要积极研发包括寒冷地区、干旱地区、偏远贫困、农户居住分散地等不同自然条件地区的农村厕所建设改造技术模式,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解决好厕所粪污收集和利用去向问题。
4.强化宣传引导,调动更多农民参与积极性。“物质文明看厨房,精神文明看茅房”。解决如厕难看似小事,但能为中国的几亿农民办好一件小事,就是为国家办了一件大事。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作用,主动发声,加强宣传农村改厕经验做法、典型模式和主要成效,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公益宣傳活动,加强文明如厕、卫生防疫等知识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形成良好卫生习惯。积极推广农村改厕的典型案例,让基层干部群众学有榜样、干有遵循,增强农民改厕自觉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