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人才培育的思考

2019-03-08 01:48孙少磊周雪松黄勇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培育乡村振兴

孙少磊 周雪松 黄勇

摘要:乡村是广大农民的生活空间,承担着重要的文化、经济、社会等功能。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支持,目前我国乡村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种类日益齐全,乡村人才培育体系逐步健全,但与农业农村發展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供给不足、结构比例失衡、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乡村人才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乡村人才的成长也具有其自身规律。在培育乡村人才的过程中,要根据其特殊性和成长规律,把握好发展产业与培养人才、外部引入和内部培育、数量和质量、政府引导与发挥农民主动性等多方面的关系。结合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本文从发展乡村教育、实施人才孵化工程、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完善培育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人才;培育;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总纲领。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如何结合我国农业农村实际,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人才队伍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理论工具,分析当前我国乡村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乡村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进而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提出新时代加强乡村人才培育的政策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乡村的价值及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一)乡村价值的再认识

通常意义上讲,乡村是指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等特征的地域综合体,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就人的本质而言,人与人之间有相互交往的需要,而作为人类最早的聚居地——乡村,在早期人类共同生活及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开启了人类群居生活的历史。比如,在我国浙江余姚河姆渡,早在距今七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以种稻为主的农业聚落;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中,也有很多古代农牧民群居生活的历史遗迹保留至今。恩格斯在188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的注释中就曾讲过,农村公社是或者曾经是从印度到爱尔兰的各地社会的原始形态。

早期的乡村,更多地是从空间上为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封闭生活的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乡村也随之承担了更多的功能。今天,我们对乡村的价值也要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1.乡村的文化价值。乡村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中华农耕文化就深深根植于乡村。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到青砖黛瓦的徽州古村落,以及乡土气息的农事节庆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等,构成了灿烂厚重、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深邃思想和聪明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农耕文化就是中华文明的根。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2.乡村的经济价值。纵观人类历史,乡村一直扮演着“配角”,为城市提供各种资源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金等,最著名的就是英国的“圈地运动”。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建设,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就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农民、农村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更是建立在城乡要素交换的巨大“剪刀差”基础上。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村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日益成为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重要。

3.乡村的社会价值。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家要保持长治久安,首先要保证农村稳定,让农民能够乐业。我们党成立90多年来,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正确处理了农村和农民问题。因此,不管工业化、城镇化如何推进,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能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毛泽东同志强调,城乡必须兼顾,绝不可以丢掉农村;邓小平同志指出,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乡村具有庞大的传统治理资源和自组织能力,作为整个国家的战略“后院”,乡村在保持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性作用,正是其最大的社会价值所在。

(二)培育乡村人才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村的优质资源被源源不断地“虹吸”到城市,大量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城务工或经商,并逐步落户转变为市民,农村人才出现“空心化”,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城乡之间的不平衡成为我国发展中最大的不平衡,农村成为整个国家发展最不充分的地方。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七个战略之一写入党章。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和强大推动力。

1.从理论的角度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所有财富都是人民劳动创造的。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而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从19世纪开始,西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科学成果,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马克思感受到了人才的巨大引领作用,他认为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生产力,而人则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恩格斯也在其著名的“历史合力论”中充分强调了历史发展中的人民群众集体的力量。于是,他们就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坚定拥护者和最新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根本作用,抓住乡村人才这个关键,充分发挥乡村人才的重要支撑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2.从现实的角度看,培育乡村人才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当前,中国的乡村正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这种变化,既有传统农业从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内在因素,同时也是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导致的农村社会从封闭转向开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基本上處于单向流入城市中,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老龄化加快,很多地方出现了“空心村”,“386199部队”成了农村人口的大多数。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严重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3.从当前重点工作看,乡村人才是完成“三农”硬任务的主力军。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具有特殊的重要性。2018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们必须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等硬任务。面对这些难啃的硬骨头,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但关键还是要一支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素质过硬、作用突出的乡村人才队伍做支撑。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创业创新、产业发展、技术推广、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确保如期完成各项硬任务。

二、我国乡村人才的现状及成长规律

为便于分析,本文把乡村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乡村的发展规律在某种程度上与一个农业国实现工业化的规律基本一致)。因此,本文中的乡村人才是指主要在乡村区域(最多延伸到乡镇)工作和生活,直接服务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各类人才。既包括在乡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卫生、农村文化建设等方面工作,提供相应专业服务的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各类技能人才;也包括各行政村“两委”干部等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以及联系支持乡村开展农业生产、流通、销售活动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村经纪人等服务人员。

(一)我国乡村人才培育相关政策演进

围绕党和国家建设发展主要任务的变化,乡村人才培育相关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建国初,主要针对农民文盲比例高、整体文化程度低,出台有关政策,推动实现“劳动者有文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陆续出台有关政策文件,促进了农业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等的科技文化水平提升。进入二十一世纪,人才强国战略被确立为国家战略,乡村人才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纳入国家人才强国战略,进行统一谋划推进。同时,出台一系列专门政策,包括:增加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信息化和乡土人才等实用人才培养对象,不断丰富人才支持培养体系;细化实用人才和科技人才培育主体,实施相应的主体建设工程;建立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并举的培养开发机制;支持农民工、农民返乡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创新创业财政支持、用地用电支持、金融服务、公共服务等支持服务体系等。

(二)乡村人才发展现状

经过努力,我国乡村人才培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截至2019年2月,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突破2000万,其中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全国农业科研人才总量达到62.7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近55万。另外,至2018年末,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已达740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0.7万人。至2016年,在岗大学生村官10万余人,乡村教师近330万人,乡村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

2.种类日益齐全。通过各种方式培育,乡村人才种类逐渐增多,目前已形成乡土型人才、致富带头型人才和引进型人才等三大类,涵盖农业生产、农村管理和农民服务等各个方面。其中农业生产方面有农学、植保、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等各行业人才;农村管理方面有环境卫生、基层党建、信息化、行政管理、文化传承、乡村社会治理和新乡贤等各领域人才;农民服务方面有基础教育、农村医疗等各领域人才。

3.体系逐步健全。一是逐步构建了在地方党委领导、政府统筹下,本地培育与外部培育相衔接,本土人才与引进人才相结合,“建、选、培、管、用”为一体的乡村人才培育体系。二是逐渐形成了由重大项目、工程、计划带动的乡村人才多层次培育模式,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等,为乡村人才的培育奠定扎实基础。

当然,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对乡村人才的巨大需求相比,我国的乡村人才培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培育供给不足。一方面,本土培育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培养经费偏低、师资力量薄弱、可选可造之才有限、设施设备和信息化较弱。另一方面,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经培育后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很难留在当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当地工作收入、工作环境等条件较差,难以产生较强吸引力;二是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分工分业不断细化,农村人才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间流动,甚至向非农领域转移更加便利,而且待遇、条件等相较而言更具吸引力。

2.结构比例不均。掌握种植、养殖等传统知识和生产作业技能的人才相对较多,掌握生物育种、网络营销、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的人才相对较少;普通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多,带动示范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少;本土培育的人才较多,引进留下的人才较少;从事应用型科研的人才多,开展基础性研究、原始性创新的人才少。此外,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急需人才严重不足,管理人才队伍规模相对较小。

3.素质整体偏低。在很多地方的农村,由于外出求学青年学成毕业后返乡率很低,剩下青年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导致农村迁出人员中青壮年相对较多,乡村空心化、老龄化情况严重,本土人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外来高素质人才难以留住且数量相对较少,从而造成目前乡村人才整体素质能力偏低。

(三)乡村人才的特点及其成长规律

1.乡村人才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村庄区位、交通、产业、人文历史、农耕文化等资源禀赋和人文特点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因而,不同的村庄对人才的需求也就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乡村人才除具有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社会性、带动性等一般特征之外,还具有“懂农业”的知识、“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怀、“有本领”的能力。限于乡村的区域特点,乡村人才还具有地方性,处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之中,受宗族影响较大,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处于生于斯、死于斯的熟人社会中。但是,由于乡土社会的单位是村落,村与村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孤立和隔膜。这些特征注定了乡村人才与工业化人才具有较大的差异。

2.乡村人才的种类划分。不管哪类乡村人才,从其成长历程来考察,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土生土长的乡土型人才,即以本地乡土人才孵化中心等人才培训基地为平台,在本地青年队伍中选优选强,通过加强综合培养和动态管理,创造干事机会,提供施展平台,从而培养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二是土生外长的致富带头型人才,即在本地出生后,自己通过外出务工、经商、参军等经历锻炼,开阔了眼界、掌握了经营管理能力、积累了一定资本后,返回乡村担任村干部或成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带领老乡一起发展致富的人才。三是外生外长的引进型人才,即非本地出生的外来人才,经过组织任命、聘请等不同方式来到乡村,能够带来当地紧缺的知识或经验。

这三类人才目标一致、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共同组成乡村人才队伍。其中,乡土型人才占比最多,是支撑乡村人才队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力量;致富带头型人才相对较少,是乡村人才中的“能人”,而且熟知当地情况,对完成脱贫攻坚等任务具有关键性作用;引进型人才数量最少,是当地乡村人才队伍的有益补充。

3.乡村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乡村的多样性决定了乡村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乡村人才的公共性、社会性、流动性、分散性,决定了培养路径的多元化、分散化以及实践性、针对性,优秀乡村人才的成长一般具有以下规律性。

一是幼年时期的乡土文化熏陶。无论是土生土长、土生外长还是外生外长的乡村人才,他们都“懂农业”,都具有“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怀。这种情怀或来自于幼年的耳濡目染,或来自于其对自然的向往和教育经历,但共同点就是获得了一般的农业通识教育。

二是青年时期的睁眼看世界。与我国民族工业起步时期类似,生于乡村的农民外出务工或者外出创业相当于学者的外出留学,学成后還想为乡村做贡献的人不只获得了必要的知识技能,也获得资本积累以及外界智力资源的支持,同时视野、格局得到进一步拓展,往往成为乡村发展的带头人。

三是学艺时期师傅的言传身教。“田秀才”“土专家”“手艺人”手把手的言传身教是土生土长的乡村人才成长的主要模式。尤其是对由于各种原因受教育程度不高,但脑子灵活、思路开阔的年青人,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往往是其传承技艺、快速成长的最佳路径。

四是借助或搭建平台服务乡村。乡村人才成长起来后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在乡村谋发展、为乡村谋发展,他们或是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组织、产业化企业成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或是加入到当地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均会借助政府、当地知名企业、社会组织提供的优惠政策或者搭建的对接交流平台,也就是施展能力的平台很重要。

综合来看,乡村人才的成长规律虽有其特殊性,但与所有人才的成长规律并没有本质区别,都要经历基础教育、外出历练、导师指引和实践检验,应该说只要有一定的理想,人人均可成才。

三、培育乡村人才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当前,我国城乡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千百年来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状况不复存在;农业科技取得长足进步,高标准农田和设施农业建设让农民不再靠天吃饭;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将农村从相对封闭的幕后推到了快速变化的前台,农民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被商品经济取代,我国农业农村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应对快速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亟需进行不断的创新,而创新的背后就是人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乡村人才成长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在此背景下,乡村人才培育需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方面关系。

(一)发展产业与培养人才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是生产要素,“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地方的实践中,往往存在“见物不见人”的倾向,重投入资金发展产业,轻人才培养使用,最终导致产业不能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集聚离不开产业的发展,是产业发展的体现和标志,但更根本的是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动能,支撑和促进了产业的发展。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优先的意识,把培养好使用好乡村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二)外部引入和内部培育的关系

根据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是其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在事物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外因只是其外部条件,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就像鸡蛋从外部打开是食物,从内部打开才是生命。目前,我国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发展条件相较于城市依然有很大差距,离农倾向仍然很重,加之乡土社会的血缘、宗族等因素,外部人才很难在乡村发展,因此主要依靠土生土长或土生外长的内部人才。当然,不能否认外部人才对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长期来看,外力推动的边际效益递减,需要及时转换成内生动力。因此,要把本乡本土的内部人作为乡村人才培育的重点。

(三)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人才总量不足,导致我们更多时候是把增加数量作为重要目标。从现实发展来看,虽然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0010,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并没有结束,如果以发达国家的80%城市化率作为参照,那么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要提高20%以上,也就是说未来一个时期乡村人才还将继续以向城市流动为主。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农业人口所占比例会逐步降低,单位农民养活的人数会逐步提高。因此,乡村人才的培育除了关注数量,更要关注质量,要把均衡结构、提高质量作为主要发展目标。

(四)政府引导与发挥农民主动性的关系

农业是基础产业也是消费产业,农村是生态聚集地也是旅游目的地,农民是经营主体也是产业工人,把“三农”当作问题或包袱会进一步加剧“离农”倾向,政府要引导树立“三农市场”的理念,“三农”作为“市场”自然就会吸引各类主体进入乡村开发、创新和创业。改革开放的历程表明,农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应充分认识到乡村自身所具备的强大发展潜力,确立农民在乡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农民不能是各种支农政策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要不断提升农民参与农业生产、非农就业或创业、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物品供给等的能力,从而依靠内生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五)乡村发展规律与人才培育的关系

乡村发展具有阶段性规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的实践表明,传统农区大致走过以“耕地平整集中、提高生产效率”为特点的工程化、以“种植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动力”为特点的非粮化、以“非农产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为特点的非农化和以“提升村镇功能、促进集约发展”的城镇化四个阶段。在具体演变过程中,不同的乡村由于资源禀赋基础、区位优劣条件、市场规模大小、人才流动状况等因素会有不同的差异,有的会跨越个别阶段,甚至个别有倒退的现象。根据乡村发展的一般规律,乡村人才培养也大致分别以农业生产人才、农业经营人才、农村社会人才以及农村多功能开发人才等为重点。对具体某个乡村的人才培养而言,应结合乡村发展基础和阶段特征,选择不同的人群进行重点支持。就一般意义上来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高农民收入、打赢脱贫攻坚战、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需要与乡村产业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矛盾,致富带头人的缺乏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现阶段要把致富带头人培育作为乡村人才培育的重点。

四、加强乡村人才培育的政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内容之一是實现人才振兴,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对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作出了系统部署。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用得好”“留得下”的乡村人才对乡村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乡村振兴的主导力量。现就如何加强乡村人才培育、激发乡村内生力量提出以下几点补充建议。

(一)大力发展乡村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改变农民命运、改造乡村的重要工具,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的最佳路径。乡村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都要围绕服务农村、服务农民展开,都要开展农业通识教育。要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提升乡村教师水平和待遇,让乡村教师作为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要花大力气改善办学条件,让乡村学校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通过一两代人的努力,彻底改变乡村面貌。

(二)实施乡村人才孵化工程

国家和省市县财政安排一定的资金,在县域或者乡镇建设乡村人才孵化中心,开展优秀青年农民集中培养。孵化工程采用现代学徒制,由当地组织部门主导,联系选择科研院所专家、县乡领导、当地能人等作为孵化人才的导师,并提供企业、乡村管理等实践锻炼平台,由知识源头、使用主体共同主导培养考核人才,特别是安排走出去开阔眼界,通过外界知识碰撞促进新思想新理念的产生,加速青年农民成长成才。

(三)畅通城乡人才流动通道

实施筑巢引凤工程,为当地户籍的农民工、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科技工作者和工商企业人员等返乡创业提供土地、金融等政策支持,发挥他们熟悉乡村、了解外界、拥有资本的优势,培养一批乡村致富带头人。统筹城乡户籍制度,鼓励从当地走出去的官员、学者等社会精英退休后回到乡村,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生产生活资料落户农村,让这些在城市里完成了知识与资本积累的乡贤,充分利用自身地缘、人缘、亲缘优势,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推动资金、智力、技术和人脉向乡村产业集聚。

(四)完善乡村人才培育体制机制

放宽在生产一线科技人员职称评定条件,建立科技人员服务基层的激励保障制度。构建“政府主导+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优化乡村人才评价和发现机制,强化乡村人才异地实践锻炼,落实乡村人才参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加大乡村人才使用力度,畅通乡村人才向体制内流动的渠道。

(五)加大乡村价值和乡村人才宣传力度

强化农业农村科普,面向全社会开展包括生命、自然、感恩等在内的食物教育、寻根教育,推进乡村价值显性化,让更多人认识乡村、了解乡村、惦念乡村。开展各级各类优秀乡村人才遴选资助和表彰奖励,提升乡村人才的社会地位,营造乡村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猜你喜欢
培育乡村振兴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虫虫攻略之“枯叶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