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杏花天影》的音乐美学思想分析

2019-03-08 02:50朱冯黛娇
西部论丛 2019年4期
关键词:音乐美学韵律

朱冯黛娇

摘 要:《杏花天影》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词人姜夔于公元1186年末所做的宋代古典词曲。这首《杏花天影》是在作者姜夔离开自小抚养他的家姐,赶往浙江小住途径金陵城时所著。彼时正是春暖花开之际,姜夔睹物思乡,感叹多年浪迹天涯,韶光易逝,便在船上即兴作词。本文从《杏花天影》的音乐美学思想入手,对它的艺术特点、韵律以及曲式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大家呈现出这部古典名曲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杏花天影》;音乐美学;韵律

《杏花天影》是词人姜夔在旅途中经过金陵城时创作的。虽然词曲上“莺歌燕舞”,但实则当时已是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山河不在,百姓流离失所。《杏花天影》在词曲的旋律、歌词上都称得上是古典乐曲中的经典。 该曲的创作手法非常奇特,对于感情的表达也可谓达到极致,全词意境也相当深远,不但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悲凉表达的淋漓尽致,还极具音乐美学。

一、宋词的音乐美学

唐朝的许多诗歌、大曲都在宋朝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词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时代的文学,即文字上的文学,这里不多表述;其二是音乐上的文学。宋词往往可以按照词人的兴趣和意志来谱成曲子,它有机结合了文字的声调以及乐谱的旋律,并且在每一句的读法上都暗和韵味,并且词曲的轻重缓急也都十分贴近作者在创造时的情感变化。

宋词的构成并不是无序的,而是严格按照“奇偶、轻重”的规律来组合而成的。它不但很好地把握住了词曲中的抑扬顿挫与词人感情起伏的妥善协调,还吸收了许多汉代《诗经》中经常出现的特殊音节,并且再加以适当调剂,因而使得音乐和文字良好组合暗合词文的句式安排。

二、姜夔词曲的艺术特征

诗词的一大特点便是它不但适宜朗诵,还可以由人吟唱出来,而吟唱的具体方法又分为“择腔”和“创腔”。择腔的意思很简单,也就是从已经存在的唱腔中挑选出一种适宜这首词的调子,而这些调子自然也多为先民前辈所创;创腔则是由词作者自己来创作一个曲调,有时也称其为“自度曲”。宋代时期的诗词吟唱往往兼重这两种唱法。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所做的宋词大多格调高雅、清绝于耳,被许多学者誉为南宋词曲之冠。姜夔的自度曲和南宋其他词人的有所不同,他往往不会直接采用已有的词牌,而是喜好自己重新创作曲调,由于抛弃了传统的词牌韵调,所以他的词曲在表达感情时显得更加洒脱、顺心。姜夔的一生总是伴随着坎坷与颠沛,虽然事业不顺,感情亦时常受挫,但他的词曲仍具有极高的文学性,并且在和音律的层面上做的非常好。不过也正由于他较为悲惨的遭遇与忧国忧民的情绪,导致姜夔的词曲通常都以委婉凄凉为主基调。南宋另一位詞作者张炎就曾评价姜夔的诗词飘渺不定,自有深意。

姜夔有时候也会把一些成曲的元素运用到自己的词曲当中,不过他不是单纯的借鉴,而是有选择性的、并融入自己内心感受的借鉴。因而他的词曲的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

具体来讲,姜夔喜欢在宋词的韵、句逗号中间适当添加一些能够表达节奏变化的符号,这样能让歌曲感情更加充沛,也更有表现张力。又比如,姜夔在《杏花天影》上阙“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 待去;倚栏桡更少驻”中的多个字节都是“去声”,这样能够很好地体现作品的感情感染力,也方便于烘托气氛,让读者很容易便体会到一股悲凉之意。

三、《杏花天影》的曲式分析

姜夔是我国古典声乐艺术的名家之一,他在词曲的创作上有着许多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运用。比如他乐于采用音节的变音和增加音程来抒发自己的内心,并且喜欢吸纳一些民间传唱已久的语言来充实自己的作品;另外,他对诗词音乐的统一性非常执着。

在唐宋时期,大部分的词曲音阶都是清乐风格,但姜夔比较推崇七音音阶。他在自己的代表作《杏花天影》中就普遍使用了二变音。《杏花天影》之所以选择二变音的音阶风格,只要是因为姜夔要借这种比较特殊的变音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百姓和自己的惋惜,变音也让词曲的悲愤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细化来看,这首经典乐曲《杏花天影》是有上下两阙、共八个句子组成,并且运用换头和叠尾的方式来增强上下两阙的转折,从而彰显该词曲的结构规律。《杏花天影》在多处使用了重复的旋律,虽然重复,却不单调,反而体现了一种平稳、平实的真挚感情。再者,这种平稳又并非纯粹的平稳,而是加入了许多变数,通过层出不穷的变化,让音乐在各种高潮的更迭间走向人心。

在《杏花天影》中,频繁使用了跳进音程。这种结构变化很能体现作者姜夔对春天莺歌燕舞美景的眷恋,但又通过这种眷恋让回忆过往的悲情更加彰显出来。

四、《杏花天影》的情感分析

《杏花天影》在词意上充分表达了作者姜夔对恋人的回忆,其不但词句优美,在具体的抑扬顿挫、旋律变换上也属于我国南宋时期难得的精品。《杏花天影》的创作手法也非常有特色,让当时乃至如今的许多专家都叹为观止。姜夔的《杏花天影》引人回味,但他的其他自度曲也丝毫不比《杏花天影》差多少。比如《鬲溪梅令》《淡黄柳》《长亭怨慢》等,都可以发现许多姜夔词曲的风格。

姜夔的词曲创造一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长久时间的感情压抑后的释放。他词曲中既有借春天美景而表达忧愁情绪的曲调,又有深邃的词意和如梦似幻的音乐美感。同时,姜夔非常擅于使用淳朴的古音韵味,大跳的音阶和大规模使用的伴音,以及融合的异常精妙的词曲,都令人叹为观止。

和《扬州慢》中的爱国情操相比,《杏花天影》虽然表达的是对旧恋人的眷恋情怀,但一方面由于词曲的感情、曲调实在凄美地让人感伤,一方面又因为两首词都是对当时国家危亡的叹惜。所以,《杏花天影》的格局虽说小了些,描写的也尽是些小儿女的感情故事、曲调也不复《扬州慢》的气势,但其在我国诗词史上的地位却依旧无可撼动。有其需要提到的是,姜夔虽然多写小儿女之间的爱恨缠绵,却是一种相对专一的爱恨离愁,词虽有“媚”的字节,但情却是“真挚”的。

五、结束语

姜夔的自度曲《杏花天影》极具音乐美学思想,其句式、艺术表达方式以及内在思想都是南宋诗词史上的伟大瑰宝。他对于词曲创造上的一些见解,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我们在学习研究《杏花天影》时,一定要注意把握词曲内在的深层含义,才能最大程度地感受到古代词曲的美感。

参考文献:

[1]张惠民.宋代刺血审美理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2)

猜你喜欢
音乐美学韵律
书的国度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偶感
写诗
感性的体悟 理性的传达
不可复制的贝多芬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