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浩
摘 要: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强化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促进现代化素质教育不断进步的关键。审美教育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学生的素质提升、欲望培养来说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前提。对此,美术教师及时转变课堂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知识,对他们进行艺术熏陶和自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激发创作欲望。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审美能力;措施
审美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伴随了一个人的一生,美术课堂是基于小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的条件下开展的一项集动脑与动手为一体的课程。在新课改的推进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成为培养审美能力的主要载体,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要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就要立足教学策略的创新、自我思想的升华,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活力。
一、培养情趣,激发欲望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也类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不少学者都将艺术教育作为情感教学,虽然从理论上来说有失偏颇,但从其功能和实践上来说差异却不大,将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对等起来无可厚非。比如通过野外写生可以激发学生内心寻求美的欲望,他们会深入观察植物、动物及其他物体来捕捉美、记录美,让他们贴近自然。日月经天、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等自然美景尽收眼底,成为培养他们审美情趣的主要来源,可感悟在心,也可领悟在情,可以说是美不胜收,是其他学科教学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对祖国及山河壮阔的喜爱之情跃然心头,即美也真更实。不但如此,美术教学还要时刻绷紧欲望激发这条弦,善于从教材、课外互动中获取有趣的教学知识,并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审美欲望和情趣。总而言之,要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就要加强情感教育,走出课堂,走入世界,置于真实的自然美景中,真切感受大千世界的变幻,激发更为强烈的情感。
二、以情促教,美化心灵
审美能力的培养也被称为现代美育,是用真善美去净化学生的心灵。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简单,心灵单纯,他们在思考问题时没有过多复杂的心绪,是培养审美情趣的最佳时期。在授课中要注重移情于景、移情于物,带动教学进展,以情促教,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古人常说:“言之无文,行之将远”,说的就是教学要在日常教学中言传身教,用和善的笑容、亲切的言语来感化学生,教会他们最基本的处事原则,引导他们世界中美的具体意义和存在形式,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美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借助普通的宣传活动来凸显‘美这一主题,鼓励学生从回忆中体会生活的点点滴滴,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将生活细节以绘画、表演、创作的方式展现出来,并配备温情的文字,用多媒体在课堂中展示。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适当给予他们一些鼓励和指导,让他们明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将他们的情感升华到更高境界,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他们的审美品质。以情促教还需与家长、社会合作,建立良好的审美氛围,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也是美术教学的最终价值。
三、鉴赏名作,提升能力
实践是认知世界、感知世界、美化世界的最佳途径。基于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包括户外写生、名著解读、自我创作等,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发现美、鉴赏美,表达美。引导学生在多彩的世界进行观察,充分发挥想象力,用笔去描述视觉中的美,实现绘画技巧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个体思维能力的不同,对名作欣赏的途径、角度不同,审美能力培养的难度也不尽相同。名家的经典作品是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学会分析事物的最好素材。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从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思维情感等方面出发,将思想美、情感美、艺术美结合起来,感知作者的心理历程以及审美情趣的流露。鉴赏名家之作,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增强对美的感受力。审美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兴趣爱好及高尚情操的培养,要让学生自主走入艺术鉴赏的境界。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应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进行培养,丰富教学活动,让学生懂得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从而产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美术作品能给人启示的作用,可以将虚拟的情绪转化为实际事物。美术课就要善于挖掘艺术作品的内在美,那些健康、向上、美好的情感因素并展现出来,让学生受到感染,徜徉于艺术之间。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学生感知神秘而又梦幻的微笑,在其中散发自己的思维。再如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古铜色的脸布满了褶皱,那是岁月变迁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也是岁月沧桑巨变的证明,忧郁而又深邃的眼神包含了对人生的思索、期盼,让他们理解父亲对于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塑造出一个平凡却又伟大的父亲形象,内心涌动出感恩与回报的情感。美术作品只有仔细解读,反复临摹,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不易,自然变化的必然,真正领略何为心之所向,何为美之所在。
四、结论
美术课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养成良好品质的重要学科。小学美术课堂理应跟进时代步伐,逐步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创新力、想象力及创作力。突出审美教育的主线,以陶冶情感为目的,塑造人的审美理想和情趣,净化学生的情感和心灵,让他们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依据美育的特点,丰富知识,开辟途径。
参考文献:
[1]探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審美能力的培养[J].陈桢.美术教育研究.2016(18).
[2]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探究[J].董慧瑜.美术教育研究.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