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视域下的菲律宾华侨华人和华文教育发展

2019-03-07 12:08赵惠霞樊静静
西部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华校华语华文

赵惠霞 樊静静

开栏的话“:东南亚研究”专栏是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西安思源学院东南亚研究中心与《西部学刊》 杂志社合办以东南亚研究为主题的学术专栏。专栏本着“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东南亚研究成果服务国家‘一带一路 建设”的宗旨,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刊载有关东南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社会、文化、 教育、历史、地理、民族、宗教、民俗、华侨华人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以促进东南亚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热忱欢迎广大 专家学者不吝赐稿。

摘要:菲律宾华侨华人背井离乡到异国他乡发展,在谋生的同时也把中华文化传播到当地。菲律宾华侨华 人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一直受到当政者的歧视、限制和打击。“菲化运动”之前,菲律宾华文教育是当地华侨对 自己后代的关门教育,对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非常有限。“菲化运动”之后,华侨华人经济社会地位提高,华文 教育纳入菲律宾教育体系,得到主流社会的肯定和支持,愈来愈多的菲律宾人把子女送到华校学习华语,促进了 中华文化的传播。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和中菲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中华文化内在吸引力不断彰显, 菲律宾华文教育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关键词:菲律宾华侨华人;华文教育;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1-0005-07

自古以来,无数中华儿女走出国门,在异国他乡安身 发展,成为今天遍布世界的华侨华人。这些同胞背井离 乡有着各自不同的原因,发展过程有着各自不同的悲欢 苦乐,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们把中华文化的种子带到 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国度生根开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今天,如何看待和发挥华侨华人在中华文化传 播中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菲律宾华侨华人和华文教育 的发展历史,探讨其中带有共性的问题。

一、菲律宾华人华侨的发展状况

菲律宾作为中国的邻国,华人早在史前时期就开始 移居菲律宾。对于菲律宾华侨华人的发展状况,近年来 学者多有论述,大致说来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史前至 16 世纪为早期,16 世纪至 20 世纪 40 年代为西方殖民 统治时期,20 世纪 40 年代至今为现代时期。

(一)早期移居菲律宾的华侨华人

根据菲律宾历史博物馆有关资料,早在地球冰川时 期,中国南部的土著部落通过连接着中国大陆、台湾和菲 律宾吕宋岛的陆桥,南迁抵达菲律宾,成为菲律宾最早的 移民。有关专家发现菲律宾吕宋岛北部梯田耕作方式、农作物种植、打猎工具及丧葬风俗,与中国南部新石器时 代族群的生活方式有非常高的相似度,由此认为中国人 与菲律宾人在史前就有密切的联系。[1]1  据《后汉书》记 载,“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澶州者”[2],“澶 州”就是现在的菲律宾群岛,这是史书上有关中国和菲 律宾两国人民往来的最早记载。

在菲律宾中部礼智省马亚辛,发现了福建南安人郑 国希立于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 661 年)的墓碑。[3] 在 菲律宾出土的中国陶瓷以及其他历史资料,展示出唐宋 时期中国人在菲律宾谋生的足迹。宋代由于中原战乱, 宋王朝南迁,带动南方经济发展,指南针的发明使海上交 通发达起来,推动了中菲贸易往来。闽粤一带等沿海地 区因为便利的地理条件,有人经常到菲律宾进行商品贸 易。这些在海外经商者最初大多不带家眷随行,后来由 于居留于菲律宾当地不能经常回乡,有一部分商人就将 家眷带到菲律宾,并长期定居在此。菲律宾华裔文化传 播中心菲華历史博物馆展出资料显示,在宋、元、明、清四 个朝代的 82 种古籍中,有 394 处记载着中菲往来的历史。

(二)西方殖民统治对华人华侨的影响

1586 年,西班牙殖民者占领菲律宾,需要大量生产 生活用品的技术劳工,当地人不能承担,于是中国南方 许多人移居菲律宾。1586 至 1603 年间,菲律宾华人由 5000 人左右很快增加到 3 万人。[4]6 西班牙殖民政府因 中国人无天主教信仰,对华人采取歧视、限制政策,将华 侨的活动集中、限制在几个圈定的区域“八连”内。由 于华侨人数快速增长,殖民当局唯恐威胁其统治,于是惨 无人道地制造了 1603 年、1639 年、1662 年、1686 年、 1762 年、1820 年的六次大屠杀,被害华侨超过七万人。 每次大屠杀后,殖民当局对华侨进行大规模驱逐,造成菲 律宾商业萧条、商品奇缺、税赋减少,这时殖民者才认识 到,菲律宾社会不能没有华侨。[5]

从 18 世纪中期开始,西班牙殖民政府对华侨采取 “以华制华”的新移民政策,将亲近西班牙的华人天主教 徒委任为“甲必丹”,其对总督负责,担负传达政令、报告 侨情、办理移民、征收赋税职责,同时鼓励开放中国人移 居菲律宾。西班牙殖民者六次对华侨大屠杀,遇难者大 多是福建漳州、同安、海澄等县华侨,华侨华人因此处于 一片恐慌之中。但是没有经历过险境的晋江、南安一带 许多人为了谋生,还是冒险来到菲律宾。

1898 年,美西战争以西班牙失败告终,美国接管了 菲律宾。从 1898 年到 1902 年,菲律宾的华侨人数从 三万激增至十万。美国殖民政府为了遏制华侨人口的增 长,采用美国本土限制中国移民的法案限制中国人入境。 1942 年到 1945 年,菲律宾被日本占领。二战结束后,菲 律宾重新沦为美国的殖民地。

(三)菲律宾独立后华人华侨的生存状态

1946 年菲律宾独立以后,沿用美国殖民时期的移民 法,严格控制中国移民入境,导致一些来菲经商想留下 來的人成了逾期游客。1975 年中菲建交前夕,菲律宾马 科斯总统颁布法令,授予 1950 年以来以临时游客身份入境而滞留菲律宾的华侨永久居留权,先后于 1975 年至 1976 年颁布 270 号总统令和第 836 号行政令,为华侨 成批加入菲律宾国籍打开了方便之门。1988 年阿基诺 总统为解决逾期居留的临时游客这一长期遗留的问题, 签署 324 号总统政令,使 3600 多位逾期居留的华侨,通过正式途径获得永久居民的合法身份。1995 年 2 月 28日,菲律宾国会通过“第 7919 号外侨合法化法案”,准许1992 年 1 月 30 日以前进入菲律宾、逾期居留的外国人 缴纳相关款项后成为合法居民。这项措施使数以万计的 非法移民获得合法权利,从而申请为永久居民,其中大部 分是华人。

有关研究统计数据表明,目前菲律宾自认为是华人、 身处华人社会、保持华人传统生活习俗、加入华人社团、 在家中和华人社群场所讲汉语、有意让子女接受华文教 育、以华人为子女选择婚配主要对象的华人,大约有 60万至 80 万人。如果放宽认定标准,加上与上述标准比较接近的人,总数在 110 万人左右。如果加上有华人血统的混血儿,总数在 2000 万人左右,占到菲律宾总人口的 五分之一。菲律宾华人大多居住在马尼拉等大城市,大 部分是企业主,也有很多人进入政界发展。

二、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

海外华人集聚在一起,华文教育随之产生。从 1899 年菲律宾第一所华侨学校——大清中西学堂(今中西学 院)诞生算起﹐菲律宾华文教育迄今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关于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研究者有分为 7 个阶段的,有分为 4 个阶段的,有分为 3 个阶段的,还有分为 两个阶段的。这主要是因为划分的角度不同。有的是从 华校发展状况的角度划分,比如创办、发展、停办复办、繁 荣、鼎盛、衰弱、振兴;有的是从教育对象变化的角度划 分,比如华侨教育和华人教育;有的是从教育环境变化的 角度划分。我们认为,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主要取决 于两大因素,一是教育自身的因素,包括办学者、教师和 学生等;二是教育环境的因素,主要是当政者的政策和规 定。在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育自身的因素 相对稳定,教育环境的因素变化比较大,无论是华校发展 状况的变化还是学生身份的变化,都是当政者政策规定 变化的结果。所以,本文按照教育环境的变化状况,将菲 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分为 3 个阶段。

(一)自由发展时期(1899-1945)

早期的华侨出洋谋生为跑单帮式,绝大多数人赚钱 后就会回到福建、广东等地的老家去,因此这一时期不存 在子女的教育问题。然而随着华侨人数的剧增,大批华 侨携家带口移民到菲律宾,华侨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凸 显。十九世纪后期,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带动了华侨民 族意识的觉醒。一些富有的华侨就将他们的子女送回祖 籍国接受中文教育(大清驻菲律宾首任总领事陈刚就是 一例)。然而,回原籍接受教育并非长久之计。华侨开始 意识到学校教育的作用,创办华文学校的意识开始萌芽。 起初,一些华人家庭由同乡或族亲将三五子女组织起来, 不定时请人简单教授千字文、尺牍;还有一些事业发展较 好的华侨,从国内聘请读书人,既作为子女的教员,又作 商业的簿记,形成菲律宾早期华文教育的雏形。

1899 年(光绪二十五年)4 月,大清驻菲律宾首任总领事陈刚因华侨子女教育问题的需求,征求商家同意, 以旧有“甲必丹”衙署为校舍,聘请晋江举人龚绍庭为 校长兼教师,创办“小吕宋大清中西学堂”(即菲律宾中 西学院的前身),开创了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先河。

1911 年辛亥革命成功,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新式学 校模式和学制,大大地鼓舞了海外华侨的办学热情,类似 中西学堂的华校相继建立。1912 年创办的怡朗中华实 业学校(现怡朗华商中学),是菲律宾华侨开办的第一所 华校。同年,马尼剌爱国学校创办。1914 年菲律宾第二 大城市宿务中华学校(现宿务东方学院)创办。1915 年, 菲律宾华侨教育会成立,负责统一领导、管理、协调、推动 华侨教育,华侨办学事业迅速发展。从 1917 年至 1935 年,菲律宾的华侨学校如雨后春笋,总数达到 79 所,学生人 数近万名。

1937 年,侵华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七七事变”,拉开 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菲律宾华侨闻风而起,开展 捐款、捐物和抵制日货等运动。同年,全菲各地华侨学校 组织成立“菲律宾华侨学生联合会”,开展一系列抗日救 亡活动,积极支持祖国抗日战争。“七七事变”后,不少 内地的文人、教师为避战火来到菲律侨校当老师,促进了 菲律宾华侨教育。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 南进登陆菲律宾,全菲华侨学校先后停课。1945 年,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菲律宾各地华侨学校先后复课。 1946 年 11 月,全菲的华校已恢复到 93 所,基本上接近 战前水平。

(二)督察管制时期(1946-1972)

独立后的菲律宾政府重新登记侨校,并备案加以管 制,强制性规定必须开设菲、英文课程,从此,侨校便开始 实施双重学制,华文教育受到约束。

1947 年 4 月 18 日,中菲两国政府在马尼拉签订《中 菲友好条约》,条约第四条规定:双方侨民可依照彼国法 律规章,享有在对方领土上开设私立学校以教育子女之 自由。在《中菲友好条约》的推动下,1947-1949 短短 两三年的时间里,菲律宾华校增开了 30 多所。新中国成 立后,由于菲律宾政府唯美国马首是瞻,断绝与中国大陆 的往来,菲律宾华侨及其子女回祖籍地福建、广东探亲活 动基本中断。1953 年,菲律宾政府完全禁止两国人员的 往来。因此,华侨子女回国学习中文的机会便完全消失。 另一方面,菲律宾政府和我国台湾地区当局保持着外交 关系,因此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的侨校作为台湾地区当 局的海外侨民学校,必须向台湾“侨务部门”办理登记, 申请侨校证书。当时侨校的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及中文教科书都来自我国台湾地区。

1955 年 7 月,菲律宾众议院发表共产党渗透侨校报 告,菲律宾从国会到民间自上而下掀起反华、关闭华校之 风浪,一时菲律宾侨社风声鹤唳。一些来自中国的教师 出于自身考虑,想办法离开了菲律宾。侨校的关闭对菲 律宾侨教与侨社造成巨大影响,对台湾地区当局的侨教 侨务政策也造成了相应的打击。

1956 年 1 月,仍与菲保持官方关系的我国台湾地区 当局出面与菲律宾政府协商、谈判,签署了《中菲督察华 侨学校备忘录》,强制侨校必须实行英语教学的双重学 制,强调英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时间要多于中文的设置 和教学时间。即英文学科周课时要遵照菲律宾教育局的 规定:中学  1200-1400 分钟,小学  1100-1175 分钟;中文学科周课时要按台湾地区“侨务部门”的规定:中学 900-1000 分钟,小学  800-870 分钟。到了 1961 年,菲律宾教育部通令全菲侨校,规定把华文课程由原来的每周 24 节课,压縮为  18 节课(每周 6 天,每天  3 节课)。

1959 年,计顺省推事黎沙留是提出关闭所有华校, 认为华人既然有意在菲律宾永久居留,就应将其子女送 到菲校就读,学习菲律宾人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没必要 再设立华校,得到不少议员的附和。1963 年,《马尼拉 时报》披露了菲律宾教育局即将公布的关于改革侨校的 计划,该建议书明确提出:华文学校完全采用中国式的教 育制度,不但训练华人成为中国人,同时还使菲人成为中 国人,对推行同化教育有所障碍。消息一出,在华人中引 起一片恐慌。

从上世纪 40 年代菲律宾独立开始,菲律宾华文教育 进入督察管制时期。各地区教育局的督学,每学年都有 几次到华校督察,督查范围可谓是自上而下、通透彻底, 这种管制造成了菲律宾华文教师荒,华文教师队伍呈现 出老年化、女性化、非专业化的特点,侨校的华文水平一 再下滑。

(三)全面菲化时期 (1973 年之后 )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打开中美关系正常 化的大门,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唯美国马首是瞻的 菲律宾政府,开始筹备和中国大陆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菲律宾马科斯总统为了让华侨在中菲建交前成为效忠 菲律宾国家的菲律宾公民,避免建交后倾向中国大陆, 实施了中国侨民的集体转籍,并实行华侨学校菲化的法 案。1973 年“华校菲化法令”的实施是菲律宾华文教 育的分水岭,有研究者认为华文教育从华侨教育时期进 入华人教育时期。

1973 年 4 月菲律宾政府发布的 176 号外侨学校全 面菲化法令规定:菲律宾境内所有外侨开办的学校实行 全面菲律宾化,即学校必须由 100% 的菲律宾人或由菲律宾人控制 60% 的社团依法创办。学校的董事会成员、 学校行政主管必须全部由菲律宾人担任;外侨学生不得 超过学校总生数的三分之一。法令明确写道:“目的是防 止华文学校成为宣传外国意识形态的工具,并在本国的 外侨中鼓吹对祖籍地的爱国主义、效忠和忠诚”。该法令 规定:学校的校名不得含有外国的色彩,一切有中国、中 华色彩的校名都要改。176 号法令把华校的中文学制改 为与英文学制同步:幼儿园三年,小学六年、中学四年,对 华文课程、时间、教材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华文课程只保 留华文一和华文二(华社把“华文二”称为“综合”,教 授中国史地常识和成语)两个科目,其他的中文学科全 部取消,每天上课时间为 120 分钟。华校所采用的教材,必须经过菲律宾教育部审查批准。该法令规定:从 1973年 4 月至 1976 年 4 月的三年时间,作为侨校菲化的过渡期。由于 1975 年大批华侨依照总统法令集体入籍,成为 华裔菲律宾人,使得当时侨校的董事和学生都能达到外 侨学校全面菲化法令规定。

全面菲化令实施以后,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环境、教学 目标、教学对象等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办学理念、师资力 量、教学模式和教材都没有跟上变化,造成学生学习华文 的兴趣下降,华文教育水平停滞不前甚至下跌。

1986 年 10 月 1 日,菲律宾《商报》社長于长城先 生应邀出席密三密斯光华中学庆祝五十周年校庆,并在 大会主旨发言中提出,“把培训新一代具有中华文化道 德熏陶的良好菲律宾公民作为今日的历史使命。”[6] 第 一次明确提出了菲化后华文教育的目标,受到菲律宾各 界的普遍认同。虽然侨校菲化后受到严格控制,但是在 菲化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全菲 各地仍有数十家新办的华校诞生。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江河日下的华文教育,引起了菲 华社会各界人士担忧与思考,关心华教的各阶层人士不 断发出改革华文教育的呼吁,并且实施了相关有效举措。 1991 年 5 月,在热心人士的资助下,菲律宾华文教育研 究中心(简称华教中心)成立。同年,华教中心受中国 国务院侨办委托开始组织华语教师、学生前往中国学习、 参观。在以后的每年暑假,华教中心都组织教师到中国 进修,组织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还邀请中国的著名专 家、学者到菲律宾讲学,培训华语教师,协助部分华校从 中国聘请汉语教师来菲律宾任教。1993 年 11 月,菲律宾华文学校联合会(简称“校联”)成立,会员学校超过 一百家,遍布全菲各地。校联成立后,也多次邀请台湾专 家到菲律宾协助培训教师,并多次组织教师到中国大陆、 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学习、考察。

1997 年 4 月,经过五年的试用和修订,华教中心出 版小学《菲律宾华语课本》1-12 册,2003 年 6 月出版 发行中学《菲律宾华语课本》第 13-20 册,为菲律宾华 校提供了一个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大纲,确立了新 时期菲律宾华语教学的目标。该教材先后被泰国、印尼、 韩国、日本及欧美地区的华文学校采用。1998 年 6 月, 华人资助的“华文教育辅助方案”启动,每年斥巨资聘 请来自中国的华语教学督导来菲,委托华教中心具体管 理,安排到各校进行华语教学督导工作,为华校带来了华 语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1999 年,台湾地区“侨务部门” 编辑出版并赠送了《菲律宾华校华语课本》(小学),不 久又编辑出版《中学华语课本》赠送给菲律宾华校。

在华侨华人的努力下,菲律宾华文教育在经过多年 沉寂、衰退后,又焕发出生机。1973 年,菲律賓共有华校 154 所,在校学生  6.8 万人;上世纪末一度降至 129 所,学生数量也相对减少;本世纪初已达 168 所,在校学生 10 万余人,[7] 许多研究者称菲律宾华文教育进入“振兴时 期”。

三、菲律宾华侨华人、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

菲律宾华侨华人和华文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世界各 地几千万华侨华人发展过程的缩影。华侨华人到异国他 乡谋求发展的同时,也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在 这个过程中,类似菲律宾的“菲化运动”,缅甸有“缅化 运动”,印尼有“印化运动”,越南有“越化运动”,如此等 等,大量华侨由此加入当地国籍,当地的华侨教育转变为 华人教育。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近年来国内学界存在不 同的声音,这里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提出几点思考。

(一)华侨加入菲律宾国籍对中华文化传播的影响

对于华侨加入菲律宾籍,许多研究者或明或暗地表 现出否定态度。这种态度从民族感情的角度可以理解, 但是单从感情的角度看待这个事件,就会忽视其中的积 极作用,得出与当地国民包括华人相对立的结论。

二战以后,菲律宾及东南亚众多国家相继摆脱殖民 统治获得政治上的独立。对于这些刚刚获得独立的国家 而言,统一国民意志,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真正独立,是 一种正当的理所当然的要求和权利。菲律宾的“菲化运 动”以及其他国家相类似的活动,是实现这种要求的具 体行动。中国有句俗语说得好,“若要公道,打个颠倒”,就是要换位思考。如果我们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 不从当事国的角度考虑问题,就难以得到全面客观的结 论。单纯从民族感情出发的认识,诸如把“使菲人最终 取代华侨的经济地位”看作“菲化运动”的目的等,[8] 不仅失之片面,会导致当事国国民的反感,而且会影响中 国的对外形象。

从华侨华人的角度看,他们在异国发展最基本的要 求,莫过于有一个安全、公平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加入当 地国国籍,显然有利于实现这样的目的。菲律宾独立初 期,菲当局害怕华人入籍不利于土著人的生存,对华人入 籍采取限制政策。1969 年至 1974 年间,579 位(指户 主,户主入籍,家人随入)华侨申请入籍,只有 300 人获批。菲化运动的 1976 至 1979 年间,由菲总统批准整批入籍的华人将近 3 万人,目前 90% 以上的华人已成为菲 律宾公民。1939 年,菲律宾华侨在菲各产业总投资中占 14.24%,上世纪 90 年代初约占菲人口 1.5-2% 的华人,在菲律宾经济中已占有 20-30% 的比重。对于菲律宾华人 财富的快速发展,有学者认为,“如果不是菲化运动冲破 华侨经济中商业为大一统的格局,华人就不可能取得那 么辉煌的经济成就”。[9] 可以说,加入菲律宾籍是大多数 华人理性选择的结果,菲化运动只不过给他们提供了机 遇。通过加入菲律宾籍,菲律宾华人得到相对安全和公 平的生存环境,经济上得到快速的发展,社会地位也得到 显著提高。对于菲律宾华侨华人来说,目前的生存状况 与“菲化运动”之前相比,显然有大幅度的改善。如果 无视华侨华人的真实需求和生存环境的实际改善,相关 研究的结论就会背离广大华侨华人的感受。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在“菲化运动”之前,华侨华 人是当政者歧视、排挤和打击的对象,这样的社会地位限 制了他们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当时华人华侨的文化传 播作用,局限在使当地人了解华人和华语的外在形态,属 于文化传播的外在影响力。文化传播的外在影响力具有 正面和负面两种作用,增加文化吸引力的作用属于正面 作用,降低文化吸引力的作用属于负面作用。由于当时 华侨华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外在影响力很难产生正面的 作用。“菲化运动”之后,大批华侨变身菲律宾公民,但 是他们自身包括语言在内的中华文化的因素仍然存在, 在融入当地社会同其他族群的频繁交往中,这些因素就 会不可避免地传播开来。特别是菲律宾华侨华人在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崛起,对于中华文化传播产生的正面 作用,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

(二)“菲化运动”对华文教育的影响

“菲化运动”对于华文教育的作用,目前研究者多持 否定态度。除了民族感情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菲化运 动”之后,华文教育陷入长达 20 多年的衰退过程。许多 研究者认为,“教育菲化后,华侨学校变成了华文学校, 华侨教育也顺理成章地向华人教育转变,造成了华文教 育日渐式微的趋势”[8]。华文教育衰退的表现是多方面 的,但最根本的问题是,“菲律宾华裔青年说英语、菲语 成为时尚,‘华文无用论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对华文教 育的发展是一种致命的打击”[10]291。“总的来说,对于菲 律宾华人青年一代,中华文化的影响正日益式微,菲律宾 文化尤其是欧美文化占据了统治地位。”[11]

菲律宾华裔青年不愿意学习华文,其他族群对华文 的态度可想而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菲化教 育”把华侨学校变为华人学校,把华文从必修课改为选 修课,压缩华文课时,华文考试成绩不再作为学生升学的 要求等措施,虽然可以影响人们学习华文的积极性和效 果,但显然不具备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华文喜好的作用。 从语言传播的角度看,一种语言能不能吸引人们学习,最 重要的是这种语言的实用功能价值。中国大陆上世纪 五十年代出现“俄语热”,改革开放以后出现“英语热”, 根本原因就在于两个时期社会对两种不同语言的需要。 菲律宾青年不愿意学习华文华语的根本原因,同样在于 社会的需要。有学者指出,早于“菲化教育”前,第二、 三代华人中就兴起了“华文无用论”的论调,因为当时 的华文教育脱离当地社会实际,无助于学生就业和发展, 并且阻碍了华侨华人本土化的进程。“即使没有 1973 年 的华校菲律宾化,华文教育的衰落也只是迟早的问题,所 以,可以说菲律宾华文教育是随着华人的当地化,在华人 的选择中自然衰落的,华校菲律宾化的实施加速了这一 进程。”[12] 由此看来,“菲化教育”前后华文教育衰落 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菲律宾社会对华语华文实用功能 需要的弱化。同样的道理,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菲律宾 出现的“华文热”,尽管有其他方面因素的作用,但根本 的原因却在于菲律宾社会对华语华文实用功能需要的增 强。菲律宾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中国普通话已成为亚洲 地区的‘功能语言……菲华人,尤其是年轻一辈,不应 只重视英语英文,普通话和华文同样重要,所以华文教育 水准,非但不应任其式微,而需要加强”[12]。这种认识就 建立在对这种社会需要变化的基础之上。

“菲化教育”前的华文教育,正如许多研究者所言, 实际是“华侨教育”,是华人在菲律宾的土地上关起门来 对自己后代的教育。这样的华文教育,从正统性和纯粹性而言,类似于国内的文化教育。但是从文化传播的角 度看,对于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作用却非常 有限。“菲化教育”之后,华侨学校变身华人学校,华文 教育的课时和内容减少,但是由于成为菲律宾教育的组 成部分,获得了法律保障,也就获得了稳定发展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菲化教育”消弭了以往华侨华人华校与 当地居民和政府间有形无形的分裂和对立,拓宽了菲律 宾华文教育发展的道路,为中华文化在菲律宾的传播创 造了有利条件。

“菲化教育”发展到现在,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菲律 宾主流社会对华文教育的包容、肯定和支持。菲律宾前 总统阿罗约多次在公开场合号召菲律宾人学习华文,允 许大专院校开设华语课和业余华语班。菲律宾高校设置 了华语专业,把华语列为外语选修课之一,甚至设为大学 入学考试外语考试课目之一。2008 年菲律宾华校学生 统计数据显示,纯华人血统的学生占总数的 22.97%,混 血华裔的学生占 45.74%,纯菲人血统和其他族裔的学生 占 31.29%。在米沙鄢地区华校,纯菲人血统和其他族裔 学生占比达到 56.97%。这意味着菲律宾华校的华文教 育已经不仅仅针对华侨华人,相当数量的菲律宾人和其 他族裔学生也成为华校华文教育的对象,华校已经成为 不同族裔青少年语言文化交流的场所。[13]

(三)菲律宾华文教育前瞻

对于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目前研究 者存在不同认识。有的认为出现了“华语热”[13],进入 了“振兴时期”[7];有的认为,“就目前菲律宾新一代华 人的华语水平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来看,实现华文教 育保留中华文化根本、培养中华文化气质的菲律宾人的 目标,前景堪忧”[11]。两种不同的认识,都有现实生活中 的依据。前者基于这样的事实:愈来愈多的华人和其他 族裔的人把子女送进华校接受教育,愈来愈多的政要、富 商和中产阶级家庭把子女送到中国学习华语。后者基于 这样的事实:在菲律宾华人青年一代中,学习华语的积极 性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日渐式微。这两种现象同时存 在于当今菲律宾社会,使得研究者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 前途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认识。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菲律宾华文教育未来如何发 展,不仅仅在于华文教育自身,更重要的在于菲律宾社会 发展的需要。而菲律宾社会发展对于华文教育的需要, 则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中华文化优秀元素的彰 显相关。文化传播分为外在影响力和内在吸引力两种作 用方式。华侨华人的存在状况、对外交往、华文教育以及今天遍布世界的汉语教育,属于外在影响力的范畴。中 华文化的内在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华语华文实用功能吸 引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吸引力和中华文化内在元 素吸引力三个方面。

现代美学中有一个社会发展水平形成审美心理规 律,指社会发展水平低的地方的人学习和模仿社会发展 水平高的地方的人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审美心理这样 一种社会现象。[14] 这种现象在文化传播中就是经济社 会发展水平吸引力的表现。前不久,国内一位知名学者 在演讲中提出,中国古代从没有主动影响过其他国家,是 其他国家的人主动来到中国,所以古代“丝绸之路”“长 安是世界文化中心”都是伪命题。他说的现象是真实的, 但结论却是错误的。因为文化传播中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吸引力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落后地区的人主动学习先 进地区的人。古代世界各地的人到中国学习,今天众多 发展中国家的人到西方国家学习,都是社會发展水平吸 引力的表现。语言的实用功能吸引力,与社会发展水平 吸引力密切联系。英语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实用功能,就 在于历史上英国和当今美国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 先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增强 了中华文化在社会发展水平和语言实用功能方面的吸引 力,这才有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振兴。当代菲律宾华裔青 少年已经是华人的第五代甚至第六代后裔,他们中的大 多数人对中国社会的印象极少甚至没有。虽然目前在许 多华裔青年中存在轻视华文华语的现象,但随着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这种现象必然会随之改变。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世界上其 他古代文明都因为外族入侵而中断,中华文明却能在多 次外族入侵后流传至今,应该归功于中华文化内在元素 的吸引力。中华文化相比其他古代文明最大的特点,就 在于它不是关于外部世界(物质生产)或人与外部世界 关系(宗教)的认识,而是对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之间关 系的认识,是关于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才能 获得幸福生活的认识。这种对人和人类生存规律的认 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所以历 史上才會屡屡吸引和同化入侵的统治者。在人类物质文 明高速发展的今天,生存意义的问题成为人类面临的重 大问题。上世纪 80 年代,维克多·弗兰克(Frankl Viktor 1905 - 1997)就在《无意义生活之痛苦》一书中指出:“我 们生活在一个无意义感的时代里。”他提供了一组数据: “在美国大学生中,自杀已成为第二大死因,位居交通事 故之后。同时,自杀未遂(并非以死亡为结束)的数目增长了 15 倍。”对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学生的调查显示,“有 85% 的学生在其生活中再也看不到任何意义,而其中有 93% 的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是健康的。”他特别 提醒人们注意,“这种现象发生在马斯洛所说的那些基 本需求似乎无一不被满足了的那种‘富裕社会。”[15]2014 年 9 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个调查报告表明,这种现象正在全世界蔓延。世卫组织耗时 10 年,调研了全球 172 个国家,得到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 80 万人自杀身亡,平均每 40 秒就有一人自杀,每年自杀死亡 人数已经超过战争和自然灾害致死人数之和,其中 25% 的自杀发生在富裕国家。①这些现象的产生虽然在人类 发展过程中具有必然性,但也与偏重物质生活和宗教意 识的西方文化传统有关。如何解决这个世纪难题,中华 文化显然具有明显的优势。解决诸如此类问题的过程, 将会大大增强中华文化内在元素的吸引力。当今菲律宾 华文教育把“培养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菲律宾公民”作 为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在华文教育中挖掘和发挥 中华文化内在元素的吸引力。与此同时,随着中华文化 内在吸引力的不断增强和广泛传播,菲律宾华文教育必 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注   释:

①转引自参考消息 2014 年 9 月 6 日第 6 版。

参考文献:

[1] 华金山 . 福建史话 [M]. 福州 : 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 ,1983.

[2] 林蒲田 . 海外华文教育溯源 [J]. 海外华文教育 ,2000(1).

[3] 施雪琴 . 菲律宾华人移民政策与人口的变化 [J]. 南洋问题 研究 ,1996(3).

[4] 黄滋生 , 何思兵 . 菲律宾华侨史 [M]. 广州 :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87.

[5] 吴建平 .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J]. 沙洋师范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8).

[6] 于长城 . 密三密斯光华中学创办五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 话 [J]. 菲律宾奥三米 . 密三密斯光华中学五十周年校庆特 刊 ,1986.

[7] 耿红卫 .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历史沿革即现状 [J]. 广西社会 科学 ,2007(5).

[8] 姜兴山 , 李凌晨 . 教育“菲化运动”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 影响 [J]. 南洋问题研究 ,2013(1).

[9] 黄滋生 . 试论菲化运动对华人社会的客观正面影响 [J]. 华 侨华人历史研究 ,1993(4).

[10] 周南京 , 吴文焕 . 菲律宾与华人 [M]. 马尼拉 : 菲律宾华裔 青年联合会 ,1993.

[11] 苗于雯 .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文化导入 [J]. 云南师范大学学 报 ,2011(2).

[12] 周聿峨 . 战后菲律宾的华文教育 [J]. 东南亚研究 ,1993(1-2). [13] 杨静林 , 黄飞 . 新世纪以来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新发展及其困境 [J]. 八桂侨刊 ,2017(1).

[14] 赵惠霞 . 现代美学:审美机理与规律 [M]. 北京 : 人民出版 社 ,2011.

[15]( 德 ) 维克多·弗兰克 . 无意义生活之痛苦 [M]. 朱晓泉译 . 北 京 : 三联书店 ,1991.

猜你喜欢
华校华语华文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柬埔寨华校文化教学调查研究
民国时期华校国语文考试研究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菲律宾华文教育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泰北华校小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报告——以清莱府光明华侨公学为例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