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敏,张金华,张瑞芹,朱丽丽,张会敏,罗艳艳
(新乡医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1]。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具有短小精悍、主题突出、资源多样、应用灵活等特点[2],契合了微传播时代个性化学习需求和碎片化学习特征,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拓展了学生学习空间,满足了自主学习需求[3]。同时,微课给教育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4],带动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对深化高校教学改革起到积极作用,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
护理学是一门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学科,但受多年功能制护理模式的影响,我国护理教育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现象,护理人员人文素质不高,人文精神缺失[5]。2010年初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各项文件都提到要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素养的护理人才,做有人性、有温度的护士[6],满足人民群众对人性化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是时代赋予护理教育的任务。笔者在学习了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结构理论模型[7-8]和微课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借鉴了郭瑜洁等[9]构建的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在基础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微课,验证其教学效果,以期为医学院校开展人文关怀教育提供借鉴。
1.1.1 微视频制作 微视频制作过程中,首先对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人文化设计,收集相关人文关怀素材。每个微课均由两名教授、两名基础护理学教师及两名人文护理学教师共同制作。微课知识点完整,结构清晰,能让护生对操作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有直观的认识。微视频拍摄完成后进行后期编辑,插入字幕、图片等使其变得更加生动,便于护生理解记忆。
1.1.2 微视频内容 基础护理学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微视频也相应地分为两部分。理论部分主要是将网上下载的相关人文护理教学素材和教师制作的PPT通过录屏形式录制成微视频;实验部分由授课教师根据实验内容拍摄微视频,每段视频时长在10 min以内,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评估:根据具体病例及相关操作,寻找人文关怀的切入点,注意选择合适的环境及沟通技巧。(2)实施:有礼貌地称呼患者,进行自我介绍;告知患者本次操作目的、所需时间及注意事项;熟练操作并适当与患者沟通,实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3)评价:护士告知操作结果,向患者致谢,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
1.1.3 微课教学平台 我院现代技术中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微课教学平台,为每门课程配备微视频、PPT,护生可以通过手机注册登录后随时点击观看,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使学习变得简单便捷。根据教学安排不断更新微课内容,新内容一般在上课前一周上传到平台,教师利用微信群发出公告提醒护生课前学习,安排一名教师为助教,适时与护生交流并答疑。微课教学平台开放一周后,就相关知识(人文关怀理念、知识)对护生进行测评。护生提交试题后平台自动评出成绩,并显示每道题的正确答案和解析,加深护生对基础护理学人文关怀理念和知识的理解,为下一步的操作练习奠定基础。
护理人文关怀是护士照护、支持、帮助护理对象获得身心整体健康与生命整体和谐的专业行为。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是护士经过特定人文关怀教育形成的稳定的内在专业禀性或特征,包括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知识、人文关怀能力和人文关怀感知4个维度、8个次级维度、22个要素。本研究借鉴郭瑜洁等[9]构建的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华生人性照护理论十大关怀要素[10]为本体论依据,以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构成要素[7-8]为认识论依据,以敬畏生命、尊重人性的人本主义教育学思想[11]为价值依据,遵循品质内化的一般过程,聚焦模仿榜样、审美、体验、感悟、价值认同、实践6个环节,设计出了一套以情境为载体、以审美活动和体验活动为主线、以护生感悟生命以及关怀表达和关怀实践为目标的“设境—激情—践行—导悟”教学模式[9]。
按照教学过程将基于微课的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分为课前、课中、课后3部分。课前,教师对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人文化设计,收集相关人文关怀素材,利用多媒体、情景剧、游戏等手段创设情境(设境),录制微课,让护生提前感知人文关怀理念,学习人文关怀相关知识。课中,教师将创设的情境与具体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引导护生在情境中体验,鼓励护生参与关怀实践,从而激发其人文关怀情感(激情)。教师灵活运用叙事教学、组织小组活动等方法并录制微课,在课堂上播放,营造人文关怀情境,将人文关怀渗透到专业教学过程中(践行)。课后,护生通过书写关怀日记、开展小组讨论等感悟关怀(导悟),提高自身人文关怀素养。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某校大二3个班89名本科护生为研究对象。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以基础护理学为实验课程,采用相同测评工具分别在护生学习前和学习后进行测评,验证基于微课的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课前,教师在原有教学目标中融入关爱生命、职业感悟等内容,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关怀元素,收集南丁格尔悉心照护伤员的故事和电影,运用微课教学平台创设情境。课中,教师推演“提灯女神”情境,同时讲述南丁格尔照护伤员的故事,整个情境蕴含人性之美,展现了护士对生命的关爱。课后,教师要求护生书写关怀日记,使护生感悟到护理是一项崇高、充满爱心的事业,激发了对护理专业的热爱之情。护生将关怀日记上传到微课教学平台,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以“给药”章节为例,课前,教师在原有教学目标中融入培养护生行为观察、移情同理等内容,增加体验疼痛和缺乏安全感等活动。课中,教师设计角色扮演活动,护生分别扮演患者和护士,“患者”体验疼痛和失去安全感之后的无助,“护士”及时观察“患者”的需要并提供帮助。课后,教师要求护生书写关怀日记,护生在关怀日记中反思活动经历,感悟到只有设身处地地体验才能理解患者处境,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
2.3.1 人文关怀能力 采用郭瑜洁等[9]编制的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调查问卷,共44个条目,其中10个条目测试关怀理念,11个条目测试关怀知识,14个条目测试关怀能力,9个条目测试关怀感知。问卷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完全同意计5分,同意计4分,中立计3分,不赞成计2分,完全不同意计1分。问卷总分44~220分,分值越高代表人文关怀能力越强。经预调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3,各维度系数为0.614~0.732,内容效度系数为0.840。
2.3.2 关爱能力 关爱能力评价表是调查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量表之一,分为勇气、耐心和理解3个维度37个条目。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各条目分值为 1~7分,总分为 37~256分,分值越高代表关爱能力越强。2006年我国学者对该评价表进行汉化和调试,验证汉化后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2]。
2.3.3 技能考核中人文关怀部分成绩 参照基础护理学技能考核中的操作程序及考核标准,对人文关怀部分得分进行统计,总分为10分。
所有护生及任课教师均自愿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涉及护生的文字和音像资料均采取匿名处理,并告知其可能会引用到研究论文中。
护生分别于2015年8月、2016年6月接受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调查问卷和关爱能力评价表前测、后测各一次,每次发放89份,回收89份,有效率 100.00%,并于2016年6月接受基础护理学技能考核。
将数据输入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各量表得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表1 护生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调查问卷得分(±s,分)
表1 护生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调查问卷得分(±s,分)
t值P值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知识人文关怀能力人文关怀感知维度 后测3.5 9±0.5 3 4.2 2±0.1 4 4.3 1±0.4 9 4.2 2±0.0 9 2.9 9±0.2 2 3.3 6±0.1 5 3.2 1±0.1 3 3.4 1±0.3 4前测 差值0.5 9±0.3 0 0.8 5±0.0 1 1.1 0±0.0 5 0.8 0±0.2 5 1 8.4 0 7 3 4.6 3 6 2 0.4 7 0 3 0.2 9 0 0.0 0 0 0.0 0 0 0.0 0 0 0.0 0 0
表1显示,护生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调查问卷各维度后测均分均高于前测,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2 护生关爱能力评价表得分(±s,分)
表2 护生关爱能力评价表得分(±s,分)
维度 后测5.4 4±0.2 5 5.3 0±0.5 4 5.4 1±0.2 3 5.9 6±0.3 4前测 差值0.9 9±0.0 6 1.0 7±0.3 8 0.5 8±0.0 8 0.8 6±0.2 1 t值P值总分勇气维度耐心维度理解维度4.4 5±0.1 9 4.2 3±0.1 6 4.8 3±0.1 5 5.1 0±0.1 3 2 9.7 4 3 1 7.9 2 3 1 9.9 2 6 2 2.2 8 8 0.0 0 0 0.0 0 0 0.0 0 0 0.0 0 0
表2显示,护生关爱能力评价表总分和各维度后测均分均高于前测,差异有显著性(P<0.05)。
护生技能考核中人文关怀部分成绩为(9.23±0.49)分,表明基于微课的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护生人文关怀素养。
人文关怀在疾病诊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提升护生人文关怀素质成为护理教育的重要任务[13-14]。目前我国护理专业课程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缺乏特色,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护生人文关怀素质培养[15]。本研究采用基于微课的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进行专项训练。课前教师利用微课教学平台,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蕴含人文关怀精神的情境并制作微视频,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感知人文关怀理念。课中进行情境体验,设计能引起护生情感共鸣的课堂活动(如情景剧、角色扮演、游戏、人物专访等)。护生调动多种感官,感知外界刺激和自身心理行为变化,体验感悟、内化理念。同时,护生自觉分析和思考活动中的人文关怀元素,积累人文关怀知识,锻炼人文关怀能力。课后,护生通过书写关怀日记反思活动经历,感悟到只有设身处地地体验才能理解患者处境,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此外,这些活动可录制成微视频,护生下载到手机或电脑上随时随地学习和分享[16]。护生乐于接受这种授课方式,同时有效提升了人际沟通及自主学习能力[17]。
情感是人文关怀品质内化的催化剂。本次教学实践有效激发了护生情感,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精彩瞬间,引导护生去感受,学会关爱他人。通过参与人文关怀活动,护生提高了对自身和他人情感变化的感知能力,逐渐具备良好的情感观察、表达和调控能力。人文关怀能力需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本次教学中,教师为护生设计了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如课前关爱五分钟、临床关怀实践、关怀小组活动、敬老院服务等),使护生在实践中提高人文关怀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关怀实践也要循序渐进,如引导护生从关爱自己开始,关爱父母、同学、老师,再发展到关爱老人、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等,帮助护生认识到关怀是人类的普遍需求和护士的重要职责。
引导感悟是人文关怀品质内化的重要前提。在护理人文关怀教学中,教师引导感悟包括3个环节:推演情境之前,利用微课教学平台通过导语启发、榜样示范引导护生体验角色;推演情境之中,引导护生在体验的同时思考人文关怀问题;推演情境之后,利用多种教育心理学方法,如冥想法、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记日记法等,引导护生诉说感受,分享体验,感悟人文关怀的真谛。
本研究运用了微课、情境教学、成立关怀小组、叙事教学等策略,有效提高了护生人文关怀能力。
微课契合护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碎片化学习特征,可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拓展护生学习空间,满足自主学习需求。情境教学发挥了情境的心理场效应[18],需做好情境创设与课堂教学在内容、形式上的衔接,把握好课堂教学秩序,使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培养成为一个自然、自发的过程。关怀小组是师生组成的非正式团体组织[19]。本研究护生以关怀小组为单位完成课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第二课堂活动等,通过师生间、护生间的互动,促进关怀能力的提升。同时,把一些经典的关怀小组活动录制成视频,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素材。叙事教学方法具有人文特色,本研究运用微课教学平台组织讲故事、欣赏美术作品、看电影、听音乐、记关怀日记等叙事活动[20-21],引导护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关怀素养。关怀日记是记录、反思、评价和见证师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的载体。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日记主题,护生在记日记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情感变化[22],将关怀体验和关怀感悟进一步升华为关怀理念。护生将自己的关怀日记上传到微课教学平台供教师及同学查阅和点评,拓展了交流空间,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和行为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