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秦世玉,潘孟雄,蒋英华,覃小荣,曾祥林,杜双成,陈 梅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 桂林 541001)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研究口腔器官(牙、牙槽骨、唇、颊、舌、腭、咽等)、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颞下颌关节、涎腺以及颈部某些相关疾病防治的学科。口腔颌面外科学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与口腔内科学、口腔正畸学、口腔修复学有着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又与普通外科学、整形外科学以及内、儿科学等有着共同特点。此外,头颈颌面部有许多重要而复杂的血管、神经,稍有疏忽就会给患者造成不可弥补的损伤[1]。因此,口腔颌面外科学具有理论抽象、知识面广、操作困难等特点。同时,口腔颌面外科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2]。随着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学生临床实习和见习机会减少,导致其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很难提高。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学科知识,课题组将PBL结合CBL教学法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现报告如下。
随机抽取桂林医学院2012级口腔医学专业学生5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人、女28人,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实验组(25例)。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上学期考试成绩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主体,利用多媒体讲课,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每周一次课,每次3学时。实验组采用PBL结合CBL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每组5人;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课前设计口腔颌面外科学案例,各组结合案例讨论后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课后自行查阅教材、参考书;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教师引入临床经典病例,利用多媒体、录像、图片、模型等加深学生印象,提升教学效果,每周一次课,每次3学时。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编制试卷,其中客观题(A型题)40道,每题1分共40分;主观题包括简答题(4道,每题10分)和案例分析题(1道,每题20分)。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其中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如表2所示,实验组总成绩、主观题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客观题成绩无显著性差异。
表2 两组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2 两组考核成绩比较(±s,分)
实验组t值P总成绩客观题成绩主观题成绩8 1.2 3±3.5 7 3 0.3 7±2.5 9 5 5.7 9±2.8 7对照组7 2.3 6±2.3 9 2 9.8 5±1.9 6 4 8.6 3±1.3 9 1 0.3 2 3 0.8 0 0 1 1.2 2 6<0.0 5>0.0 5<0.0 5
表3 两组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
如表3所示,实验组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比对照组好,差异有显著性(P<0.05)。
目前,我国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是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3]。但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还需进一步探讨。我们发现,学生临床实习时,缺乏制订系统治疗方案的能力。PBL、CBL根植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二者均通过真实病例来获取关键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但PBL与CBL需要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更好效果。PBL以学生为中心,将学习置于问题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团队协作解决问题能力,但单纯的PBL教学存在许多缺点[5]。CBL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经典案例、教师讲授,引导学生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理论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我们将PBL结合CBL教学法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显著提高了学生总成绩、主观题成绩,说明这两种教学法的搭配使用能显著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发现,PBL结合CBL教学法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身能力、拓宽知识面、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但是PBL结合CBL教学法需要师生配合,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更高。我们发现,学生主动性差,教师临床工作任务繁重、缺乏教学经验均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师生教学参与度是今后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