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时定角度外固定疗法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2019-03-06 03:10:10韦财廖海浪杨文彬韦庆
实用骨科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肱骨患肢肩关节

韦财,廖海浪,杨文彬,韦庆

(来宾市人民医院创伤手足外科,广西 来宾 546100)

肱骨近端骨折以老年患者较为常见,多由低能量损伤所致。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但因并发症发生率高、手术固定成功率低等原因,探讨肱骨近端骨折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成为骨科医师关注热点。本研究中通过2014年8月至2017年3月期间我院接收的13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应用定时定角度外固定疗法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3月我院接收的13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Neer分型为亚型,患者致伤原因包括跌伤、交通事故伤、坠落伤或其他。排除严重心、肝、肺、肾等疾病;长期使用肝素、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影响骨代谢药物;类风湿性关节炎;伴有颅脑疾病或颅脑损伤等;存在精神障碍或因癌变造成骨折的患者。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双盲试验原则分为对照组(n=66,予以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术后患肢处于自动体位)与观察组(n=66,予以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行定时定角度外固定疗法)。观察组中,男36例,女30例;年龄60~82岁,平均(72.5±3.2)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46±3.52)kg/m2,受伤时间(5.66±1.02)h;对照组中,男37例,女29例;年龄61~83岁,平均(72.6±2.9)岁,BMI(23.48±2.58)kg/m2,受伤时间(5.62±1.05)h。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予以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行全身麻醉或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取仰卧位,肩关节前方三角肌胸大肌肌间隙为切口位置,长约8cm,将三角肌纤维沿头静脉外侧0.5 cm处纵形分开,显露肱骨上段前外侧及肩关节,对肩袖及关节囊的血液循环进行保护。对骨折块进行撬拨复位,并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后,将合适的钢板置于距结节间沟后方1 cm、肱骨大结节顶点下0.5 cm处(钢板上端不超过大结节),先用1枚皮质骨螺钉对肱骨干进行固定,肱骨头用锁定螺钉固定,之后将肱骨上端以锁定螺钉固定。C型臂投射下观察螺钉固定及骨折复位情况,确保螺钉未穿过肱骨头。存在肩袖撕裂者,通过钢板近端缝合孔用可吸收缝线将损伤的肩袖进行缝合修补。放置负压引流管,将切口关闭。术后观察组用肩关节功能支架外固定患肩,每日上午10时左右对功能支架进行调节,将患肢固定于前屈30°位,外展90°位,于当日晚10时左右将功能支架去除,使患肢处于自动体位,让患肢在自动体位及外展90°,前屈30°位交替固定3周。对照组在术后将患肢处于自动体位。

1.3 观察指标 于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行肩关节X线检查,对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观察,进行疗效评价[1-2]:优:骨折对线、对位良好,大小结节未移位,肱骨头无旋转与倾斜;良:成角及肱骨头旋转倾斜<5°,骨折及大小结节移位<5 mm;可:成角及肱骨头旋转倾斜<10°,骨折及大小结节移位不大于10 mm;差:成角及肱骨头旋转倾斜>15°,骨折及大小结节移位>10 mm。应用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evaluation form,ASES)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分[3],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对关节疼痛情况进行评分。观察术后6个月时的肩关节活动度,包括后伸、外展及前屈时的活动范围。观察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时间。

2 结 果

2.1 疗效对比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明显要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2.2 VAS及ASES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VAS及A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及ASE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及ASES评分对比分)

2.3 关节活动度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关节活动度对比

2.4 相关时间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要短(P<0.05,见表4)。

表4 两组相关时间指标对比(周)

2.5 并发症发生情况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要低(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典型病例为67岁女性患者,因“跌伤致右肩肿痛、功能障碍1 d”入院,入院诊断:右肱骨近端骨折(Neer Ⅲ型),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应用肩关节功能支架定时定角度外固定,术后13周肩关节功能评分优(见图1~4)。

3 讨 论

肱骨近端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多为稳定及无移位的骨折,临床采取保守治疗的疗效尚可,但保守治疗的治疗时间长,且最终肩和肘关节存在僵硬的可能,对于皮肤状况差及肥胖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失败率高,而对于移位、不稳定的骨折,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4-5]。目前,手术治疗的方法包括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人工肩关节假体置换等。本研究采用的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其形状设计与肱骨近端解剖形状相符,能更好地贴服肱骨近端,且具有良好的把持力,能提高内固定成功率,此外,锁定钢板起支架作用,可避免紧贴骨质,使软组织与骨膜的剥离减少,有利于保护血运,且内固定较稳定,为后期功能锻炼提供基础,减少关节僵硬。老年患者肩关节囊及周围肌肉韧带松弛,骨折后局部出血充盈关节腔,使关节稳定性较差,导致肱骨头向下移位。术后早期患肢局部制动,对炎性渗出的减少及血肿的吸收均有利,有利于骨折端愈合,对恢复肩关节功能有重要意义[6]。

图1 术前X线片示右肱骨外科颈骨折 图2 术后X线片示骨折对位对线好、钢板螺钉位置良好

图3 术后用肩关节功能支架外固定患肩 图4 去除外固定支架自由体位照

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将患肩处于外展位,关节囊下壁处于展开状态,产生的张力能对抗关节囊下壁挛缩,使关节囊下壁瘢痕组织发生弹性形变,一定时间内可发生塑性形变,并且在关节囊下壁形成“修复模板”,使其上增生的瘢痕组织处于最长状态,在肩关节外展、上举时产生最小的阻力。肩关节外展时关节囊上壁处于褶皱状态,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使关节囊上壁及瘢痕组织发生挛缩[7-9]。若将肩关节长时间处于外展状态,挛缩的关节囊上壁和瘢痕组织为稳定状态时,产生较大张力阻碍关节内收。肩关节外展时三角肌松弛,胸大肌紧张,缓解三角肌对远端的牵拉,同时抵抗胸大肌对肱骨的牵拉,减轻骨折端移位,防止复位丢失,并容易纠正旋转或成角畸形,保证骨折愈合。本研究中介绍的方法是上午10时将患肢处于肩关节外展90位,屈曲30°位,晚上10时左右将功能支架去除,使患肢处于自动体位,方便患者夜间睡眠,12 h持续应力,可促进关节周围软组织塑性形变修复。研究显示[10-11],术后定时定角度外固定3周,能使肩关节术后获得较好的活动度,有利于后期的关节功能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明显要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ASES评分、VA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均显著改善,明显要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要低(P<0.05),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要短(P<0.05),可见肱骨近端骨折采取定时定角度外固定治疗,能有效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效果确切。

综上所述,肱骨近端骨折采取定时定角度外固定治疗,能有效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肱骨患肢肩关节
肩关节镜术后进行肩关节置换术感染风险高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保守治疗,切开复位还是肱骨头置换?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天津护理(2016年3期)2016-12-01 05:39:59
重新认识肩关节骨折脱位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
肩关节生物力学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