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冠仁
今天的讲座我想通过几首作品的赏析来谈一下弹拨乐器组的艺术特色。
我国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特色鲜明。远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就出现了琴和瑟,随后陆续在周末战国时出现了筑、筝,秦代的弦鼗,汉代的箜篌、阮,隋唐的琵琶,元代的三弦,明代的扬琴等。另外,在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弹拨乐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音乐家和乐器制作师对弹拨乐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乐器在音量、音质、音区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改进和提高。演奏家们对各自的乐器在演奏技巧上的创新、发展,音乐教育家们辛勤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演奏人才,所有这一切对发扬光大我国传统民族器乐艺术都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也给我们作曲者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写作条件。
弹拨乐器组除了在大、中、小型民族管弦乐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同种类乐器及不同种类乐器的组合也极其多样,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同种类乐器的组合如:阮族重奏、合奏,琵琶重奏、合奏,古筝重奏、合奏,扬琴重奏、合奏等,同乐器组不同乐器的组合就更多样了。
下面介绍的阮族合奏《四川民歌二首》,乐曲由听众熟悉的两首四川民歌改编而成,第一首《康定情歌》抒情优美,充分发挥阮的滚奏技巧,奏出与吹管、拉弦乐器不同的旋律线条之美;第二首《黄杨扁担》欢快热烈,两首形成鲜明对比,每首乐曲自身结构完整,可独立成章,是颇具特色的阮族乐队合奏小品。乐队由高阮、小阮、中阮、大阮四个声部组成,有较为丰富的和声、织体效果。
弹拨乐器组不同乐器的组合非常丰富多样,下面这首琵琶、扬琴、古筝三重奏《雪雁南飞》,是根据汕头汉乐传统乐曲改编的一首三重奏曲,乐曲充分发挥这三个乐器音区宽、不同音区的音色特点,采用复调手法,构成丰富的旋律线条的穿插进行,快板用传统速度逐渐加快的手法,达到乐曲的高潮。乐曲风趣、幽然、欢快、热烈,既有浓郁的传统韵味,又有新的气息,很受听众喜爱。
把整个弹拨乐器组整合成一个弹拨乐乐队,这种弹拨乐合奏的演奏形式非常有特色且有很强的表现力。
在江南丝竹八大曲中,《三六》是一首较为短小、活泼的乐曲,它的结构也很有特点, 是一首合尾式的循环体乐曲(综合变奏手法),它的结构图式是:
引子(散起)+A合+B合——(补充)+B1合+C合+B2+D(尾声“春光好”[曲牌])。
1961年我尝试把这首传统乐曲改编为弹拨乐合奏,改编后的《三六》除揉进了《弹词三六》的某些旋律因素外,基本保持传统《三六》的旋律构架(除某些部分做适当调整外),主要通过不同力度、音区、音色及节奏松紧变化等手段,加大“合头”与各插部之间的对比,同时合头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样,乐曲在对比变化中出现了全新的面貌,加上弹拨乐队个性化的音色及演奏特色,乐曲给听者带来新的感受,此曲半个多世纪以来成为民乐团队的常演曲目,很受听众喜爱。著名民族音乐理论家乔建中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这样写道:“《三六》原是江南丝竹传统名曲之一。作曲家不仅注意到它那流畅通晓、一泻到底的旋律进行,更敏锐地觉察到潜藏于其中的那种跃动不已的音乐活力,而这种富有特色的跃动型态,最适合弹拨乐器演奏。于是他将《三六》改编成弹拨乐合奏形式,与原丝竹乐相比,乐曲的整体面貌似乎没有根本性变化,但由于各类弹拨乐器在其中得到出色的发挥,这首作品显然获得了它新的艺术价值。今天听众已把丝竹乐《三六》和改编乐曲《三六》看成两首各具特色的名曲了。这也是三十年来《三六》盛演不衰的根本原因。”[注]参见乔建中:《民族乐队作品创作四十年》,《人民音乐》,1997年,第1期,第6页。
《驼铃响叮当》是我于1980年创作的一首弹拨乐合奏曲,乐曲表达了这样的意境:一队骆驼队由远而近,人们唱着悠扬的歌声,拨弄着心爱的琴弦,奏出欢快的乐曲,骆驼队载着深情向远处走去,消失在茫茫沙海之中……乐曲开始由木鱼、马铃奏出的节奏型是驼队从远处走来行进的的脚步声,然后加入大阮、大三弦等低音乐器以及扬琴、琵琶、中阮等乐器的节奏音型,在这音型的支撑、衬托下,柳琴奏出了悠长而舒展的第一主题(a),这一主题由两个相呼应的上、下句组成,是由四句乐句组成的乐段。请看谱例1。
谱例1
这四个乐句几乎用了同一节奏,但由于旋律线条起伏大,每个乐句所强调的音也不一样,所以乐段既统一又有变化。接下去是引子材料的三次变奏(低音+枊琴,琵琶、扬琴的加花+低音旋律,高声部强节奏的衬托),这三次变奏与a部分形成对比,成为b,接下来由竹笛奏出a的主题,这里除了有节奏型的支撑外,在低声部又加入了复调的旋律,使音响更为丰满。这是全曲的A部分。
通过简短的连接,乐曲进入第二部分,这里转到了明亮的E大调(第一部分是e小调),是第一部分的同主音大调,在调性色彩上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快板的第一个主题(c)是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的乐段,极其简练,经过加花变奏,引出由竹笛吹奏的悠长的对比主题(d),这个主题由三个乐句组成,三乐句的落音分别为:sol、fa、do,然后回到主题c,乐队的连接把乐曲推向高点,引出竹笛的散板旋律,这也是个连接部分,它引出了引子中的节奏音型,并转回到e小调,在音型的衬托下主题a再现,整个再现部做了紧缩,减略了b,a也只呈现一次,这使乐曲更紧凑,最后乐曲结束在驼铃的叮当声中,力度越来越弱,骆驼队消失在茫茫沙海之中。乐曲采用了复三部的结构形式,它的结构图式见图1:
图1.《驼铃响叮当》复三部曲式结构图式
这首作品以旋律简练、结构清晰、形象鲜明的特点而深受听众喜爱。
《喜悦》是我于1983年创作的一首弹拨乐合奏曲,乐曲采用江南曲艺“评弹”音乐作为素材,吸取了它唱腔的优美、圆润,伴奏的华丽、跳跃的特色,创作了两个对比性的主题。第一个主题是抒情、优美的慢板主题(谱例2):
谱例2
第二主题以“评弹”的过门音乐作素材,活泼而风趣,是个开放性、带有展开性质的段落,两个主题之间由富有特色的“评弹”过门穿插其间,结构灵活多变,乐曲结构综合西洋三部曲式及我国民间传统音乐的串连式循环体的结构特点,它的结构图式见图2。由于综合了串连式循环体的结构原则,冲淡了西洋三部曲式的印象。此外在和声上采用了三和弦附加音的手法,四度叠置的和弦结构,使之与旋律风格相统一,并表达了诙谐、风趣的情绪。配器加上了板鼓、小锣、木琴等打击乐器,演奏上大三弦、木琴等乐器滑奏的应用,以及半音化经过句的应用,都给乐曲增添了喜悦、风趣的情绪。
图2.《喜悦》结构图式
以上五首作品分别介绍了同类乐器的重奏组合、不同类乐器的重奏组合以及整组弹拨乐器合奏的演奏形式以及它们的艺术表现力,下面通过两首作品介绍弹拨乐器在小型民族管弦乐室内乐及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的表现力。
我国传统民间乐种中有不少属于室内乐的演奏形式,江南丝竹就是其中一种,从1982年开始,我从事新江南丝竹的创作活动,2014年出版了“顾冠仁新江南丝竹曲集”总、分谱及CD,海内外主要专业民族乐团举办了专场音乐会。在这些作品中,弹拨乐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它们的演奏对乐曲风格的体现、乐曲内容的表达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向大家介绍的《瀛洲新韵》是我于2009年创作的一首新江南丝竹乐曲,乐曲吸取了“瀛洲古调”中“小月儿高”的部分特征音调,继承其简练、清新的风格特点,增强音乐的对比度及张力,使古调有了新的韵味。在这首作品中,琵琶演奏可以说是全曲的灵魂,它对乐曲风格的体现、乐曲意境的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这首作品的主题(谱例3):
谱例3
乐队协奏曲《八音和鸣》由香港中乐团委约创作,2002年8月完稿,2003年1月3日香港中乐团首演,由阎惠昌先生指挥。乐曲分引奏、竹风、弹乐、弦韵、鼓魂、尾奏六个部分,除引奏、尾奏发挥乐队整体表现力外,其他四个部分分别以吹管、弹拨、拉弦、打击等四个乐器组主奏,其他声部协奏,故称为“乐队协奏曲”。乐曲采用唐宋古曲的特征音调作素材,使我国传统八音乐器的演奏更具古典韵味,体现出它们特殊的艺术魅力。第三部分小标题为“弹乐”,这段由弹拨乐器组主奏,音乐欢快活泼,充满欢乐的情绪。开始时是自由华丽的古筝独奏段落,接着在扬琴、中阮等乐器流畅的音型衬托下,柳琴奏出轻盈、活泼的主题一(谱例4)。
此段旋律取材于由叶栋先生译谱的唐五弦琵琶谱《王昭君》,由弹拨乐器演奏,具有浓厚的西域风情,艺术个性非常强烈,接着在拉弦乐器拨奏的衬托下,全体弹拨乐器演奏了此段旋律,情绪更活泼,充满活力。
谱例4
通过简短的连接,柳琴、琵琶、扬琴等乐器演奏出具有舞蹈性的简短乐段,欢快而热烈的主题二(谱例5)。
谱例5
此旋律通过加花、移调以及连接(相当于新材料的插入)等手法加以变化,情绪越来越热烈,到高潮处弹拨乐器以主题二的旋律片断为固定节奏音型,古筝、笛再现经过扩充变化过的主题一,后又依次加入弦乐、吹管乐,音响越来越丰满,最后全乐队快速、热烈、干脆利落地结束了这段音乐。
一、弹拨乐器组各乐器音区宽广、音域齐全、音色丰富、演奏技法多样,可演奏多种多样风格特点的乐曲,是一组表现力特别强的乐器组。
二、弹拨乐器组合形式多样,不同组合会产生各具特色的效果,这方面留给了我们极大的创造、开发的空间。
三、弹拨乐器个性较强,在民族管弦乐队中与其他乐器组相比,音量较小,融合性较差,较难取得平衡,因此让作曲者感到很难处理这组乐器。其实,只要我们深入地了解各乐器,包括它们不同音区的音量、共鸣大小特点、各乐器的演奏指法、技法特点、风格特色等等,这样我们就能充分发挥它们的长处,弥补不足,获取最理想的效果。
讲座中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