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琳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212)
围绕着实现《中国智能制造2025》的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我国正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各行各业急需技能型人才;同样在高职教育中,模具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模具制造人才缺口巨大,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因此,对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如何围绕服务国家需要、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等方面,对模具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探讨,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1+X证书制度的核心就是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能力,为生产一线提供合格的职业技能熟练劳动者,从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
高职教育中,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备冲压模和塑料模设计与制造、模具装配,成形(型)设备及现代化模具加工生产,能从事生产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近年来,模具专业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是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①模具行业人才缺口也比较大,模具企业经济发展与模具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突出的矛盾;②模具专业结构不合理,毕业生的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必须对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大力加强模具专业学生的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技能水平,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国务院2019年2月21日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指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职业院校必须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改革教育教学体系,适应快速增长的人力资源需求”[1]。
(1)开发模具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本文主要探讨模具专业“1+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这里“1+X”证书制度并不是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两种证书”的简单相加,“1”指的是“毕业证书”,“X”指的是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选择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后期将通过企业调研,以社会需求、企业岗位(群)需求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依据,对模具专业的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评价,如实反映模具专业的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然后对模具专业的学生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评价后,学生可获得“模具钳工、冲压模具工、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制图员、3D打印产品工程师”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从获取该职业准入资格入手,探讨如何搭建服务于这一培养职业课程群,实现专业与产业相对接、岗位技能标准与课程标准相对接,并通过优化考评体系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真正培养出模具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融入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模具专业可以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修订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证书培训内容纳入模具专业人才培训计划,在原有的基础上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协调教学的组织实施,深化教师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例如从“制图员”、“模具冲压工”、“模具钳工”、“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3D 打印产品工程师”等不同职业技能标准的基本要求和工作要求中提炼出职业岗位的“素质、知识、技能”要求,并将职业领域中的工作任务进行剖析、选取、序化,转变成职业技能等级要素与模块,重新制定对应课程的课程标准,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的有机融通,学生可以通过培训和评估获得与模具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还可以探讨安排模具相关的专业课程考试和职业技能水平评估,并取得相应的学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3)实施高质量模具职业培训。
模具专业可以结合职业技能水平证书培训要求和相关专业建设,改善实际培训条件,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培训能力,积极开展高质量培训。根据社会、企业和学生技能考证的需要,对模具专业课程或需要特殊强化的实践培训内容进行专项培训;同时,深化学校与企业合作,坚持工学结合,充分利用机构和企业的场所和资源,配合评价机构开展教学培训;最后还要建立和完善各类证书进入高校的质量保障机制,才能最终实现模具专业高质量的职业培训。
(4)严格模具职业技能等级考核与证书发放。
模具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考核内容要反映模具生产制造中典型岗位(群)所需的职业素养、模具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体现社会、市场、企业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考核方式要灵活多样,强化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能力的考核。在模具专业学生取证的过程中,要严格考核纪律,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推进考核工作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
(5)探索建立模具专业“学分银行”。
根据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探索建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制度,模具专业应研制相关规范,建设信息系统,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登记和存储,计入个人学习账号,尝试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学生在按规定程序接受相关专业学历教育时,可按规定兑换学分,例如参加院级及以上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获奖可申请替代学分,免修相应课程或模块,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
(1)根据社会需求,围绕“1+X”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模具专业“学分银行”。从模具专业“1+X”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分析入手,开发若干模具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严格职业技能等级考核与证书发放,探索建立模具专业“学分银行”,建立健全模具专业职业技能考证的监督、管理与服务机制,形成一个为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目标而实施的质量监控体系,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过程中,对模具专业教学各环节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将测评结果进行反馈,作为修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依据,形成一个循环的、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模具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基本框图
在这个过程中,一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基于“1+X”人才培养过程导向系统化课程开发等方面的作用,从源头上把握模具专业就业导向;二是制定与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符合的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与监控措施,保障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正常运行;三是强化基于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力,对职业技能考证的过程实施有效监控。
高职教育模具专业依照“1+X”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高职院校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模具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可以提升模具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可以更好地建好用好实训基地,同时深化模具专业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促进学校和企业合作。
根据上述分析,模具专业“1+X”证书制度的具体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养企业急需的岗位人才,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建立“1+X”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
(2)有利于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即根据专业面向岗位搭建相应职业工种的课程体系,形成以获取职业准入资格为目标放射性课程群,并开发适应岗位要求的专业课程及教材,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3)有利于加快“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通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可锻炼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水平。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考证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过程,学生在主修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通过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和考核,来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构建以个人发展为中心的能力结构。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明确了学习和就业的方向,提高了就业的竞争力。后期的职业技能大赛亦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5)优化考证考评体系。在模具专业中,选择一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证来实现相应课程群的“以证代考”,即考证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融,全方位体现各门课程学习内容在本职业岗位中作用。
通过对模具专业在“1+X”证书模式下的探讨,实现“1+X”证书多元培养机制,能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的模具专业教学改革,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更能优化考证考评的评价体系,提高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