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云云
我的作文教学实践始于2009年底,缘于全区模拟考试的惨败。我当时任教的是一所新办学校,生源质量差,社会期望高。语文联考的惨败,让教师压力陡增。我们必须寻找突围之路。详细的数据分析之后,我发现:基础相差无几,作文差距很大。基础靠落实,“背”多分、“默”克尔,可一举拿下。而作文是慢工细活,只能靠精耕细作。只有这最后的一个学期,该怎么办?带着这样的难题,我开始了作文教学的探究实践。
一、倾听心声,解决学生应考疑难
(一)学情访谈,深入了解学生考场作文的实际状态
我先把全年级所有学生的作文认真看了一遍,最大的感受就是学生的作文“立”不起来,段落之间逻辑不明、层次不清、衔接不够,头重脚轻详略不得当,旁逸斜出中心不明确。我又选取各层次学生,围绕“考场上,看到作文题目之后你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状态”进行学情访谈,学生的典型描述如下:
看到作文题目,脑子一片空白,我就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一边想一边写,想一句写一句,数数字数,字数够了作罢。
看到作文题目,我要想很长时间,下笔时又感觉没什么条理,于是就左想一点、右想一点,想凑到符合题意的句子。
看到作文题目,我感觉自己想好了,下起笔来废话却很多,前面写得太多,后面时间比较赶,内容没有紧扣中心,偏题了。
看到作文题目,我有时即使有想法,写出来却简短不够字数,平淡又丧失了原有的生动,真实感受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看了人家的作文,恍然大悟——“原来要这样写”,可换一个题目我又不会了。
跟学生聊着聊着,我的思路就开了;学生的作文为什么立不起来呢?因为他们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没有篇章结构的预设。那是不是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易学好用的结构范式呢?
(二)结构范式,着力解决思路不明,结构松散的问題
范式从哪儿来?教材课文、经典名篇、学生佳作,这些都是可能的选择,但考虑到中考迫在眉睫,经典浩如烟海,名家已入化境,再三思量,我决定从中考满分作文入手。寒假我浏览了30余本中考满分作文选本,并把思路、结构相同的作文放到一起,归为一类。综合其他研究者的成果,根据其典型特征,我将它们分别命名为并列式、片段式、小标题式、日记体式、成长式、顿悟式、读后感式、人物品评式、托物叙事抒情式,戏称“独孤九式”。接着,我选取上好的例文,逐类分析各范式的结构特点、写作步骤和适用范围。
以“顿悟式”为例,我用表格呈现略加说明:
逐类分析完毕,我开始设计制作学案。学案包括例文赏析、问题思考、方法总结、練笔运用等学习活动。那段时间,我全身心投入范式的提炼、讲解和运用的教学实践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0届中考,我们绝地反击,效果明显。校领导留我在初三再战一个回合。
(三)量体裁衣,根据材料选范式写结构清晰的作文
2011届,我当了班主任。毕业班的班主任必须兼顾全局、协调六科。我的语文教学必须讲求效率,不抢时间。接班之初,我又做起了面对面访谈,这次的话题是“说说你写作文时的烦恼”。学生的烦恼很多,但比较集中的两个引发了我的思考:①从初一开始,每天都要摘抄,写作文却又用不上,怎么办?②作文没什么素材可写,怎么办?
怎么办?师生一起想办法就好办!我们想到了生活中找东西的经验:如果物品散乱地摆放缠绕在一起,找起来很麻烦;如果把物品分类存放于不同的抽屉并贴上标签,找起来就特别方便。我们想出依主题(人间真情/人生哲理/人世百态)、分类别(格言警句/古诗歌词/典型素材)、巧摘录(摘抄与概括相结合)的点子,美其名曰“抽屉式积累”。
我们想到了现代文阅读的启示题:“读了本文,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启示。”这种题目没有详细的参考答案,教师常常忽略,学生往往畏难。我们约定:这样的题目,经过就不错过。要以“我”为圓点,层层向外,扩大半径,深入挖掘家庭生活、班级故事、校园活动和社区见闻等,写出各自有真实感受的“事件”,全班分享。我们把它做成一款好玩的游戏,名字就叫“真心话大冒险”。
语言和素材的积累丰富起来之后,我开始指导他们在“结构和材料如何相得益彰”上做功课。记叙文的材料多为“事件”,我们一起研究怎样依据“事件”的丰简多寡来选择合适的范式,或一事一理(情),或一主一辅,或一线串珠,讲究谋篇布局,追求结构清晰;我们一起琢磨范式的灵活运用,或“一鱼多味”,或“多鱼一味”,于无法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把范式变成作文可灵活运用的工具。
这一年,我们“尺水兴波”,把作文教学实践
写作隽语
写后指导课要“瘦身”,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面面俱到,结果个个浮于表面。深入研究学生的写作困难,选准一个点,重敲-个点。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帮助学生拾级而上。
写后指导课要重心下移,要花力气解决一些显而易见的普遍问题。教学选点、教学目标的重心虚高,会使得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成为欣赏他人精彩的“看客”,难以获得提升自我的成功体验。
写作文和学功夫相通,要练好内功。内功不厚,外功来凑。招式是功夫的架子,范式是作文的架子。范式要实,解决实际问题,实用易学才能被学生所喜爱。运用要活,先求“有招”,再“无招胜有招”。这样,范式就成力学生作文灵动的招式,而不是思维的桎梏。
看,需要眼睛,看见,需要心灵。生活的风景,看了,就看见了吗7语文教师要唤醒自己的心灵,保有一份文学的敏感,既要看见生活别样的风景,还要能把这别样的风景指给学生看,让他们在看见的过程中,见内心,见风景,见生活里的大事小情。
不要一开始,就用“立意深刻”的标尺吓跑想要写一写的孩子。为什么一定要“有意义”呢?有意思也未尝不可!对中小学生来说,从写好玩的、有意思的开始,更能激发他们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兴趣。
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没什么特别的窍门。思想提升作文,写作唤醒写作。自己喜欢写、喜欢思考,又能在师生的相处中做到尊重、真诚和宽容,这样的语文教师,一定能唤醒学生的体验,一定能教得好作文。
做得有滋有味,中考考得有声有色。
二、叩击心扉,唤醒学生生活体验
(一)及时讲评,激发学生持久的写作热情
2011年9月,我申请到七年级从头带一个实验班。我想在写作教学方面做进一步尝试。按照教学常规要求,作文必须精批细改。眉批、旁批、总批下来,讲评已是两周以后的事了,而学生对那次作文事实上已经淡忘了,需要预热才能提起兴致,可等兴致上来,40分钟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这样的讲评,效果可想而知。有效的作文讲评必须及时!要及时,就必须简化程序。实践中,我摸索出如下操作流程:
1.找“亮点”:遇到好句、好段,画波浪线;遇到好作文,分开放一边。全部看完,马上打成电子档。
2.制“学案”:分佳句集锦、美段汇编、妙文赏析三个板块,仅设置一道思考题,即“说说好在哪里?”。
3.共“点评”:品精准的词语、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篇章,交流。
找“亮点”,我最用心思,既要保持审美的品位,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学生感到自己被真诚地欣赏了,会绞尽脑汁让自己一次比一次写得好。在第四届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上,我有幸现场聆听毕飞宇先生“答写作教学问”。在答问中,他说:“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老师要不吝赞美,多多地赞美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赞美和赏识更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我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夸赞我的作文,尽管这些文字比较稚嫩,但这些夸赞激发了我写的热情。”毕飞宇先生的现身说法,让我的内心霎时间奔涌出一种“知音得遇”的惊喜。
(二)情感触发,唤醒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
写作兴趣被激发了,可学生还是苦恼没什么素材可写。我开始广泛地查阅资料,寻觅解决之道。
学生天天在生活,为什么就写不出作文呢?孙绍振教授认为:“光讲‘贴近生活就可能产生一种误解,认为生活是客观的,跟人的心灵有无关系是无所谓的……要贴近生活,必须贴近自我,贴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孙绍振教授的阐述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没有内心的触发和感悟,就没有写作,写作的过程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对事物的感知和对生活的感受。
谈及题材来源,王鼎钧先生认为:“体验是题材的来源之一,体验是指体会和经验。先经验后体会,能经验始能体会。经验是亲自尝受,体会是因为自己尝受过,知道别人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什么是体验”,我把它简化为一个等式,即体验=经历+感受(或感悟),经历指的是“事”,感受(或感悟)指的是“心理情感观念的触动”,所以,体验=你所经历的事+你心理情感观念的触动。
怎么唤醒体验呢?美国心理学家s·阿瑞提点燃了我灵感的火花。他认为,每个人的心灵当中都贮存着他对其所生活实际的体悟与感受,即“内觉”,而开启内觉需要拨动心弦,唤醒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中有了情感的波澜,笔下才能泛起朵朵浪花、层层涟漪。我想,“情感”应该成为唤醒学生生活体验的叩击点。
于是,我领着学生一起认识情感类型。我们参考我国古代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说”,并按照现代心理学的划件,将之分类为:①喜:喜悦、高兴、激动。②怒:郁闷、生气、愤怒。③哀:难过、份心、悲伤、悲痛。④恐:胆怯、担心、害怕、恐惧。④恶:反感、讨厌、厌恶、惭愧、羞愧等。
于是,我教会学生每周一次静默推想。周末抽闲暇时间,放着音乐,闭上眼睛,回忆过去一周发生在自己身上或欢喜、或忧伤、或郁闷、或羞愧的事,然后三言两语把它记下来。周一的语文课,我们分享各自的喜怒哀乐,評选最能叩击心扉的讲述。在这个敞开心扉的“话语场”里,有听众、有氛围、有共鸣、有回响,学生的表达欲望很容易被激发、被激活,越说越开两节课也意犹未尽。
在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中,抓取起起落落又稍纵即逝的情感,我们将写作引入生活,将生活引入内心,唤醒自己独特的体验,感动自己,也感动着别人。
(三)推荐发表,形成良性发展的内生动力
潘新和教授尤其重视学生习作的发表,他认为,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教师,不应该把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上,他至少应当分出一半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管建刚老师多次表达类似的观点,在《对当前作文教学4大误区的破解》一文中,他写道:“作文教学的第一关键,是唤醒学生‘我要写,第二关键是激励学生‘我要改。写作的最初也是最激动人心的欣喜在哪里?在‘发表和‘获奖。学生通过文章的发表,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源,写作教学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内在机制。”
对此,我深有体会。文章的发表是一种“巅峰体验”,有类似孕育分娩的艰辛和喜悦。发表不易,我想办法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疏通发表的渠道。2014年中考前,我把三年的好句佳段整理出来,共计3.6万字,作文发表52篇。7月,中考放榜,全班47人,中考A+(总分100.那年90分以上是A+)15X、A(85-89分是A)21人。当时的青涩少年如今已是天之骄子,他们还珍藏着当年刊载自己作文的那已微微泛黄的报纸。迄今这仍是我最幸福的教育教学体验。
三、拨动心弦,激发学生升格热情
(一)聚焦关键问題开发写作学程
2014年9月再留初三,我申请教平行班。我的笔记本上还记着第一届学生留下的那句话:“看到作文题目,我有时即使有想法,写出来却简短不够字数,平淡又丧失了原有的生动,真实感受不能完全表达出来。”五年过去了,它仍然是困扰一届届学生的关键难题。
在求解的过程中,先贤前辈的点睛之笔让我获益良多。在《情感的流露》一文中,叶圣陶先生说:“所谓感情,无非喜、怒、哀、乐等等……但是要把这一段感情写入文章,情形就不相同。写到文章,就得预想有读者,要读者知道并且感到,在读者面前单写下几个感叹词,独感而没有传达给人家,实际却等于没有写。”贾平凹先生在其创作谈中写道:“成语的产生,是在众多的现象里面概括出来的东西……会写文章的人就要想办法还原成语,会还原成语,善于还原成语,文章肯定会生动有趣。”
我猜想,很多学生的记叙文写得不具体、不形象和不生动,会不会跟他们写到关键场景和细节时,常使用抽象词语进行概括有关系呢?整体分析上学期10个题目的学生作文后,我发现普遍缺陷在于:“学生常抽象地概述人物的心理、情感,缺乏具体生动的再现。”围绕着“情感外显”,我持续开发供初三下学期使用的写作学程。大部分学生感受到了习作脱胎换骨的变化,在成功的喜悦中持续进发升格的热情。
2015年4月,广东省初中语文教研员冯善亮老师征集写作教学微课程。我赶紧把自己的实践和反思进行梳理、总结,将文字稿提交给他。他提出意见并以《具体地表现人物心理》为题推荐,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6.)。后来,在他的具体指导下,我主持立项广东省青年教师小课题《基于习作问题解决的记叙文写作微课程开发》,开启真正意义上的课题研究之旅。
(二)精准选点设计进行写后指导
因为那篇文章的缘故,冯老师知道我在进行作文教学实践,于是就给我机会,选派我到省内多地执教写后指导课。他的要求是:当地学生写完作文寄给我,我批阅作文进行诊断,然后依据学情,选点设计写后指导课,再到当地现场授课进行集中研讨。
2015年12月,冯善亮老师、刘小华老师带着我去河源龙川支教。上课的前一天,冯老师看了我的教学设计对我说:“是不是先问问作者,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可不可以让他先把这件事情讲一讲?在他讲的过程中,师生一起去发现哪些地方没有讲清楚。”当时我还顾虑这会不会是浪费时间,可谁知,此环节竞成为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听众反馈哪些地方没讲清楚,这不仅不耽误时间,反而让后面写的环节水到渠成。我把这堂课的实录整理出来,课题是《唤醒还原,选点细描》,撰写教学反思《写后指导课教什么?怎么教》,在《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8.5.)发表。
集中研讨,我说:“学生作文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叙事空泛,一是选材狭窄,这节课我着重解决第一个问题!”听了我的话,冯老师接话说:“那明年3月份,全省初三复习研讨会,你就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吧。”后来,我在研讨会上执教了《唤醒体验,精选素材》一课。那节课,佛山南海的学生素质很高,学生沉醉其中,我也流连忘时。课后,我整理出课堂实录,肇庆市初中语文教研员张海侠老师欣然点评,课例在《中学作文教學研究》(2017.10)发表。
如果说冯善亮老师是我作文教学实践的点灯人,那么,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就是载我寻梦的摆渡船。
2017年9月,我参加了“新作文杯”全国第二届中小学作文教学“创课”大赛。《那一次,我真____》是部编教材七(上)第二单元“写作实践”中的半命题作文。批阅作文,我发现:多数学生用“感动”补题,所写素材有“运动崴脚,朋友护送”“暴雨倾盆,亲人送伞”“半夜生病,妈妈送医”等。学生生活各不相同,但“感动”千篇一律。于是,我重拾“唤醒”,以《说出你的真“感动”》为题,设计“创课”,并幸运地获得特等奖。
人间四月芳菲盛,“三新”作文会金陵。因冯老师推荐,水先生抬爱,2018年4月,在全国第四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上,我以《一病写“真”情》为题,执教写后指导课。这节课以“半夜生病,妈妈送我去医院”为例,剖析“失真、少情”的症候,唤醒学生生病时独特的生命体验,搭建“病情、心情、感情”三个写作支架,指导学生写真事,抒真情。
我的作文教学实践始于应试,乐在“唤醒”。我把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牢记心间,他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因为这段话的指引,我始终真诚地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心声;真诚地敞开心扉,用一颗心唤醒另一颗心;真诚地欣赏学生,由衷地赞美他们的闪光点。就算代沟初现,我始终努力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让他们心里的诗意的琴弦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