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兰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实践探索;经验借鉴
本文系2018年度党校智库建设课题:“广州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对策研究”(编号:DXZK1806C)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1月14日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十九大报告作出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什么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理解高质量发展要从两个层面解读:一是经济目标从增长转向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二是经济要求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目前,我国高速增长的要素条件、开放条件、制度条件等都发生了变化,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从关注增长速度转向关注发展效益。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因此,高质量发展就要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一)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发展之路。北京市紧紧围绕“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积极探索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深刻转型发展之路。一是在减量发展当中提升城市建设发展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北京立足自身战略定位和资源禀赋,通过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大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淘汰退出一大批一般性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释放出宝贵的存量资源,为创新发展留出了空间。同时,北京彻底告别过去摊大饼、低效益的土地开发模式,结合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空间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北京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放弃了传统的“大而全”的工业体系,提出腾笼换鸟、重点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科技服务业等“高精尖”经济结构,通过精准、精细发展重点产业,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结构,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在创新驱动中提升城市发展动力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北京从原来依赖大量资源、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式,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动力的增长模式,发挥北京的教育、人才和科技的优势,运用政策、资金工具,搭建服务平台,在创新驱动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发展质量;四是在区域协调中提升区域发展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明确,北京着眼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建设,总体推动北京由单中心空间结构向多中心空间结构转变,既有效缓解单中心蔓延而造成的城市运行效率降低问题,又通过新的中心地区引导城市有序增长,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促进形成城市治理平衡的多中心网络化空间格局。这些稳步推进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推动北京迈进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二)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上海在推动高质量方面着力构筑战略优势,重点是彰显功能优势、增创先发优势、打造品牌优势、厚植人才优势,通过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以改革创新的锐气和务实担当的作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提升城市核心功能,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上海以服务全国大局、集聚要素资源、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使命担当配置全球资源、引领世界经济发展,以“龙头”地位的责任对内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力求在“四个中心”建设中更加注重优环境、促联动、强功能、补短板,在提高金融市场定价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增强航运枢纽港能级等方面着力突破。同时,对标全球最高水准打造体现国际高端水平的新功能,发挥好既有資源优势,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二是增创先发优势,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动力。上海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为目标,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强化全球创新资源的国际配置能力,力争有一批重大原创性的科技成果,并在创新成果产业化上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上海积极进行深化改革攻坚、深化制度创新,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特别是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通过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深化政府自身改革,让优质政府服务成为营商环境的核心竞争力,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三是打造品牌优势,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上海在继承老品牌中承载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基因的基础上,适应消费升级、抓住市场契机、优化供给质量,打造出更多引领消费潮流、具有时代气息、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创新品牌。上海以城市品牌建设为重要突破口,着力打造“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和“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力争以品牌和质量立市;四是厚植人才优势,树立高质量发展引领性优势。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上海市提出要形成以人为核心的创新要素培植体系,特别强调要领军人才和领军团队的引领作用,要以更精准、更有针对性、更具吸引力的突破性人才政策,营造更加适宜的工作生活环境,用更优质的土壤来引进培育国际化高端人才。同时,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动力和活力,尤其是青年人的创造潜力,真正营造出众人青睐的人才发展生态,让各类人才融入上海、扎根上海。
(三)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深圳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充分发挥本地竞争优势,坚持创新驱动为第一动力,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水平。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深圳经济实现高质量的稳定增长,得益于深圳创新驱动,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率先走上一条质量型发展新路。深圳立足在全球市场中的定位,把设计、标准、品牌作为提升深圳质量的三大支撑,实施提升工业设计、打造深圳标准、培育自主品牌三大专项行动计划,以实现经济质量型增长。目前,深圳建设多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行业领军企业,正从“执行标准”向“制定标准”转变,在通信技术、平板显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创制了一批关键技术标准,赢得更多国际话语权;二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圳制造正迈向高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以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深圳结合产业实际,围绕5G、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机器人、增材制造、石墨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精准医疗等新兴产业领域,规划建设10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并出台专项政策予以扶持。聚焦实体经济,提升核心竞争力,紧抓工业有效投资,实施重大项目提速增效;三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深圳借打造“中国制2025”国家级示范区为契机,加快构建创新引领、质量为先、结构优化、融合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制造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紧密结合,加快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制造、绿色制造,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围绕高质量发展抓重点任务。上述三个城市的实践探索虽然路径措施不同,但是它们都是紧紧围绕城市自身的战略定位而展开的,针对城市战略定位布置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广州也要准确把握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自身的城市战略定位,抓住“高质量发展”而研究工作重点。高质量发展包含不同层面的涵义,江苏省在探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提出“强富美高”发展目标,提出高质量发展的六个方面,即经济发展高质量、改革开放高质量、城乡建设高质量、文化建设高质量、生态环境高质量、人民生活高质量等,可以借鉴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针对每个不同方面明确不同的重点任务,将“六个更加注重”落在实处。
(二)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习近平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2018年北京要全力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上海市同样将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列入2018年重点工作,着力提升集中度和显示度。深圳一直以创新驱动而保持强劲的经济竞争力。广州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加大对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完善对创新型企业服务保障体制,构建开放创新合作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加快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聚集。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一方面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不断培育壮大新经济动能,加快推动传统行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新产业,重点发展IAB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NEM)产业,提升整体供给体系质量。另外,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对标国际最先进规则和最高标准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營商环境。
(四)转变经济发展理念,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民生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就需要坚决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奋力推动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上海曾连续十几年GDP保持两位数增长,但是从2009年GDP增速开始减速,增速曾从全国领先掉落到倒数第二位,但是上海曾一度放弃GDP指标考核,专注经济发展质量提升。质量立市归根到底也是为了提升供给质量,满足消费升级要求,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民生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中共北京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J].求是,2018(17).
[4]李萍.对标国际一流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N].深圳特区报,201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