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与高校育人体系的创新发展研究

2019-03-05 20:51:06张桂华

张桂华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7)

青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领导和推进青年工作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视野,对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进行了全面思考和战略部署,其中在新时代青年教育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深入解读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的科学内涵和逻辑特征,对高校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以及在育人实践中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的主要内涵

1. 教育价值方面:青年教育关乎国家民族未来。青年所处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使命,决定了青年工作是我们党的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将贯穿于当代青年成长发展的全过程。习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青年是生力军和突击队”[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接续奋斗中变为现实”[1]。可以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党和国家对青年寄予厚望,广大青年担负伟大使命,加强青年教育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大计,事关国家民族未来。高校是青年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习总书记对高校育人工作高度重视。他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从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进行新的伟大斗争高度,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阐明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

2. 教育内容方面:突出理想信念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是人生目的的最高体现,也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习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他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1]。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也指出,人才培养是育人与育才相结合,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是立德。要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在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习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他指出:“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2]。“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

3. 教育队伍方面:强调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在青年成长过程中,教育者的作用与责任重大,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师的崇高职责和神圣使命。他指出,广大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一方面全党全社会要尊师重教,提高教师地位,另一方面每位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他指出,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一名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教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必须为人师表。广大教师要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他要求广大教师加强学习,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潭水。他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4. 教育路径方面:强调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习总书记指出,青年时代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应把学习当作首要任务,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对学生开展知识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静心学习、刻苦钻研、加强磨练。同时,他要求学生既要学习书本知识,也要学习社会知识,更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本领,注重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的积累。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实践论者。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都要受到实践检验。青年良好品德的养成、辨别是非的能力都需要在实践中培育和锤炼。习总书记非常强调对青年的实践教育,他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就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他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5. 教育机制方面: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青年教育不单单是某个部门、某个群体的工作,也不是某个时期特有的事情,而是全社会、各部门共同承担的职责,青年教育贯穿于工作始终。习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各级党和政府要支持教育发展,为育人提供良好氛围。各级党委要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各地党委书记和有关部门党组书记要多到高校走走,多同师生接触,多去高校作报告”[3]。他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他非常重视高校育人机制的创新,强调高校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6. 教育方法论方面:强调因事因时因势而变。随着青年教育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要求青年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也要随之变化,不能因循守旧、泥古不化,而要主动求变顺势而为。习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指导青年教育的重要方法论。他多次引用汉代桓宽在《盐铁论》中所说“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强调变化创新的重要性。他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认识和把握历史必然性。他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尊重人关心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习总书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3]。

二、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的主要特征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具有内在严密的逻辑性,体现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具有以下鲜明特征:

1. 继承性和发展性相统一。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是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高度重视青年工作,马恩列斯对青年的地位和培养均有重要论述。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提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恩格斯提出要把青年培养成为能够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全新的人,要求青年加强学习,提升自我修养。列宁提出全体青年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来表达:就是要学习”。斯大林强调要加强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马列主义理论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毛泽东同志指出,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邓小平同志希望青年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江泽民同志对青年提出“四个统一”的要求。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青年成长的一贯要求,同时又赋予新时代特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他深刻洞悉新时代青年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依据,紧密结合青年教育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青年教育的新观点、新论断,如对青年地位和历史作用的新定位新要求,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等,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青年教育思想,是新时代青年教育的指路明灯。

2. 方向性和规律性相统一。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体现鲜明的方向性。他一直强调高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他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再次指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指出,人才培养是育人与育才的统一,育人是根本,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4]习总书记的青年教育观也充分体现规律性,既站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又从青年成长规律和价值观形成的内在逻辑出发,阐明了对青年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指出青年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他把青年学生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比作小麦的灌浆期,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3. 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统一。习总书记关于青年教育的论述全面系统、内涵丰富,既体现在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涉及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又体现在教育论述的系统性,如涉及青年教育的意义、教师队伍、教育的内外部环境、教育机制、教育方法论等;既体现在宏观层面的高屋建瓴指导,如涉及总体目标、战略部署、工作要求、体系构建等方面,又体现在微观层面的具体细致的要求,如对立德树人的具体要求,对师德师风的具体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具体路径等,对如何认识青年、青年如何成长成才、如何教育引领青年、如何发挥青年作用等问题作出了全面而科学的回答。在全面论述的同时,又突出对重点和关键方面的强调。如强调对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要求把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为灵魂工程来抓;强调党对青年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来抓;强调教育者先受教育,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在新形势下,他又特别强调美育以及体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等,体现了全面与重点相统一的辩证法思想。

4.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具有理论的严密逻辑性,涉及青年教育的各个方面,观点之间相互支撑、相互联系,是与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思想一脉相承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是在其治国理政具体实践过程中锤炼而形成的,产生于青年教育实践并指导青年教育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赋予青年教育以时代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正是立足于这一现实基础,对青年教育作出时代应答,科学回答了青年教育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既有宏观政策方向的引领,又有微观路径方法的指导,并要求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抓好落实,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操作性和执行力。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办学方向,起到核心和灵魂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教育观,不断创新理念思路,夯实方法措施,切实提升育人质量。

1. 完善机制,凝聚育人合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通过机制创新来统筹各个因素、整合各方内容、形成育人合力。一要完善育人主体的协同机制。建立党委领导职能部门主导各部门协同的育人工作体系,明确各部门在育人工作中的主要任务,明确管理干部、教师队伍和保障服务人员均是育人主体,理顺各主体在育人工作中的关系,充分履行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实现全员育人。二要完善育人环节衔接机制。克服育人工作各自为政、各个环节相互脱节的现象,做好内容安排的顶层设计,做到相互衔接、相互补充,不留空白,实现全过程育人。三要完善育人资源整合机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密切的联系商讨机制,统筹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育人资源,凝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合力,实现全方位育人。

2. 强化素质,锻造育人队伍。按照习总书记关于好老师标准的要求,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一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全完善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定期分析教师思想政治状况,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健全完善师德师风建设规章制度,加强对师德师风日常监督管理,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的要求。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三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学习制度,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会议和开展访学研究活动,加强教学研讨,拓展教师专业知识,培养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四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改变过去单纯以科研项目及奖项来评价考核教师的做法,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

3. 紧贴时代,统筹育人内容。以习总书记强调的“六个坚持”统筹育人内容,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把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在学校全部工作之中,渗透在各个环节,筑牢意识形态防线。二要坚持把知识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教育学生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识是青年成人成才的重要基石,知识教育也是学校和教师的主课主业。青年学生要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三要突出以美育人。美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能力的教育,美育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要坚持把美育贯彻到立德树人过程中,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育学生判断美、认知美、创造美的能力。四要加强实践教育。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教育学生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检验知识。中国梦的实现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靠干出来的,要教育学生勤于实践、敢于实践,不做讲大话、空话的口号家,而应该做务实勤勉的实干家。

4. 开拓资源,丰富育人载体。积极开拓育人资源,丰富和创新育人载体,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面覆盖的育人平台新体系。一是课堂育人平台。在着力抓好思政课程育人质量的同时,深入挖掘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二是重大节庆活动育人平台。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重大庆祝活动等载体,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内涵要求紧密结合,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三是校园文化育人平台。统筹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积极打造富有品牌特色的文化育人平台,充分发挥校园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制度育人功能。四是社会实践育人平台。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充分挖掘实践育人资源,高质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五是网络育人平台。加强校园网站建设,整合网络文化资源,推动网站、“两微一端”、电视台、广播台、校报等平台优势互补。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搭建符合时代特点的信息平台,打造网络教育精品,创新网络育人载体,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