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话语变迁的三维审视

2019-03-05 20:44熊踞峰
延边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话语现代化

熊踞峰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闵行 200241)

“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决定实施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它不是要动摇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让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得“多一点、好一点、快一点、省一点”[1]。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被认为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之一,也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之一[2]。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它使中国人民从物质匮乏到实现总体小康再到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任,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发端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这其中的话语变迁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一、依附时代的话语环境

改革开放的话语环境具有现时性。作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的话语变迁一方面依附于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另一方面又反映特定时代的主题,它由环境变化而发生并为实践中解决环境变化所带来的问题提供指引。因此,要了解改革开放的话语环境,就必须从其所在的国内外社会环境以及时代主题和特征深入考察。

实行改革开放被认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最为核心也是最为标志性的决策。在1978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实行改革开放并不是一个偶然的选择,而是在面临国内人民生活困难、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双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刚刚粉碎“四人帮”,全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几乎都处在停滞状态,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挫折和损失的同时,也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惨重的教训,“以阶级斗争为纲”被认为不再适用于中国的国情,经济恢复被提到日程上来。同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世界范围内给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带来严重威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渐渐团结且日益强大。在判断国际形势上,邓小平认为“就打世界大战来说,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一个苏联,一个美国,而这两家都还不敢打。”[3]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国际地位遥遥领先的反向刺激和短期内较为稳定的国际环境的正向鼓舞下,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成为摆脱经济困难、提升国家实力、推动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话语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背后也有着深深的时代印记。1978年,中国改革的序幕在农村最先拉开,之所以先在农村实行改革,与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直接推动密切相关,但根本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的农村人口占绝大比重,用邓小平后来的话说就是“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4]农村改革在当时的中国是关键问题,只有农村改革成功才能进一步带动城市改革。上世纪80年代,改革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有所改善,美苏两个大国的关系趋于缓和,世界格局逐渐展现出多极化的走向,国内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农民生活大大改善,但是在改革重点逐步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城市的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使得这一阶段改革的话语转向“全面改革”。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上“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5]。邓小平认为无论国际环境怎么变化,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滑坡的问题才更为重要,尤其是1989年和1990年国内的经济增长速度突然从10%左右大幅下滑到4%左右①从1978—2017年的39年间,我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9.5%。而1990年经济增长率为3.9%,为改革开放至今单年经济增长率最低;1989年经济增长率为4.2%,为改革开放至今单年经济增长率第二低。,为了激发经济增长活力,改革的话语开始转向“深化改革”。同时,20世纪末21世纪初,经历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的两极格局土崩瓦解,国际形势不可测的因素变得更多,美国变成唯一的超级大国,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经济增长伴随而来的是人与自然矛盾和社会内部矛盾的日益突出,如何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一个难题,种种情况都客观推动着中国在反对霸权主义和科学发展经济的道路上不断行进。

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不同于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它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旨在把改革开放纵向上更深层次推进、横向上更全方位发展的一次重大部署,孕育它的是更加复杂和瞬息万变的国内外环境。从国内来看,虽然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改革过程中所涌现的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渐突显出来,例如: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生态环境被破坏、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频发、产能过剩等问题,这些在改革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都迫使改革必须向更全面、更深层推进,以促进社会向着更加公平、正义和可持续的目标发展。而全球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滋生了许多问题,包括国家之间发展失衡、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出现、国际恐怖主义事件频发等,全球所共同面临的发展难题和治理危机的加剧都给我国的改革开放造成了极其严峻的国际环境,它不仅会增加国家风险的全球化影响,还会进一步激化国内的社会矛盾,危及人民的政治认同。所以,面临这样复杂的国际环境,要保持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社会的和谐有序,我们就必须改变传统思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不难发现,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至今,我们经历了从“改革”“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任何一个时段的改革话语都依存于所属时代的话语环境,改革话语的“现时性”从自身所属的环境切入,体现了在不同历史时段内,改革重心的变化依附于国内环境和国际形势并从中展现自身特点的过程。

二、丰富发展的话语内容

改革开放的话语内容具有历时性。回首40年改革开放,党中央已召开了8次三中全会。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九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话语内容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改革作为一项实践活动,要想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就必须根据其实践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改革话语内容的不断变化给4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把改革这一对象放到“现时”的特定时空中,话语内容的发展就体现出明显的“历时性”特点。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会议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管理体制问题的基础上,指出现阶段工作的重点是把农业尽快搞上去,并且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就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6]。随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关于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内容涵盖农村生产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农村生产的分配公平、人民公社的内部架构和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除此之外,国务院提高农产品价格、缩小工农业产品差价,也助力了农村发展。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开始了尝试性的探索,最为标志性的内容就是1979年4个经济特区的设立。总的来说,这一阶段改革开放在农村和城市的初步探索为改革的进一步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客观分析了我国当时的经济和政治形势,总结了前几年的城乡经济体制改革,肯定了改革在农村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客观指出城市改革还只是初步的,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所以接下来的改革重点应该向城市转移[7]。改革话语内容进一步丰富最显著的标志就是1984年首批14个沿海城市的对外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稳步推进。1988年,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推进相互配套的“全面改革”,其内容包括价格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9]。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实际意义上是改革开放话语向“深化”转变的一个转折点,之后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都是围绕着深化改革的具体内容来展开的。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经历十五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随后围绕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开展了财政、金融、投资、外贸等一系列重点领域的具体改革举措[9]。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重申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仍旧要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并提出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10]。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主要进行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内容涵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实施人民币汇率等多个方面[11]。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全面分析了我国经济形势和存在问题,研究了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并围绕农村进一步深化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包括农业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12]。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成为改革开放历史上又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不同于以往的全面改革和深化改革,这次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方案,包括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13]。改革话语的具体内容包含经济制度、市场体系、政府职能、财税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法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15个方面。2018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把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到顶层设计方面,提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14]。改革开放在实践中充满活力,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从1978年开始到现在,党的每一届三中全会都把主题聚焦改革,从8次会议的会议公报来看,改革开放话语内容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经验,体现出由浅到深、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领域到其它各领域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时性”特点。

三、目标一致的话语指向

改革开放的话语指向具有共时性。从1978年以来,我们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历史起点,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价值归宿,而党和人民则是连接两者的实践主体。虽然针对不同阶段的具体问题,改革开放话语的具体内容有所差异,但从话语指向来看,对“党”和“社会主义”的关注贯穿于改革开放话语变迁的始终。将“现时”的话语环境和“历时”的话语内容结合在一起,话语指向就体现出目标一致的“共时性”特点。

(一)“党”的发展目标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已经意识到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在吸取“四人帮”给党造成的恶劣影响的教训下,为了提高党在面对各种困难问题时的应对能力,邓小平提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15]。江泽民同志更为具体地指出我们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6]。胡锦涛同志在从严治党的建设目标下提出“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8]。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即便有种种困难艰险和考验,我们对“党”的发展目标的话语指向始终是一致的。首先,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人民本位的党。中国共产党无论在任何时期,都不能脱离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它不仅担负着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而且要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人民本位是我们党不断发展的基石;其次,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创新进取的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能够得到人民群众长久稳定的政治认同,就是因为它不断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推动自身的不断革新,这种创新性和进取性是我们党必须始终遵循的目标;最后,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意志坚定的党。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经受着种种困难和考验,改革开放后,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外来思想和文化的冲击极易对党的路线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保持意志坚定才能在现在和未来经受住各种各样的风险与考验。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认知是“四个现代化”。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前面加上了“富强、民主、文明”的定语修饰。1992年12月,这一内容被写入党章。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提出“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9]。2006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的特征。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提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至此,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又有了新的认知和要求。

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四十年的历程中,我们不断提出和丰富现代化应有的特征,但最终指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特征的丰富变化是我国在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反映。从最开始的富强、民主、文明再到后面所增加的和谐、美丽,这种变化体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不断深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无论特征如何变化,其最后都有着一致的话语指向。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是过去、现在与未来共同的目标,也是党和人民所想要共同实现的目标。

结 语

从改革开放的话语变迁出发,依附时代的话语环境、丰富发展的话语内容和目标一致的话语指向分别体现出现时性、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特点。现时性研究让我们了解到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国内外环境,历时性研究从改革具体内容的丰富让我们对改革开放有了更立体、更直观、更全面的了解,共时性研究让我们从不同阶段的话语表达中找到目标一致的话语指向。同时,三个维度的研究密不可分,任何历时性的内容都要放到现时性的环境中去挖掘其深层次的原因,共时性的指向又需要从历时性的内容中提炼概括。现时性、历时性和共时性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把它们结合起来去研究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话语变迁,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改革开放话语背后的生成逻辑和演变规律。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话语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