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例谈

2019-03-05 17:46
语文天地 2019年3期
关键词:母爱爱国课文

文化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底蕴。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也正是这些优秀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语文属于小学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在提高学生文化认同感、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渗透,让学生能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与洗涤,从而健康成长与发展。

一、巧用教材传递节日文化

节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体现,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国家,自然也拥有许多独特的节日文化,而且这些节日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拘泥于照本宣科,而应当巧用课文渗透节日文化,使学生对传统节日以及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从而不断提高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例如,《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作者详细介绍了北京人过春节(从腊八到元宵)的风俗活动和热闹气氛,充分地展现了春节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中国人热爱生活的美好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几位学生站起来说说西方圣诞节的由来、节日活动和过节情景等,并设想一下西方人在过圣诞节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随后,教师让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并说说自己印象当中的春节是什么样的,北京的春节与自己印象中的春节存在哪些异同点。有的学生表示:“我们家每年腊八都会喝腊八粥,买年货、打扫卫生……”有的学生则回忆起来:“前几年的元宵节,我们全家人都会外出看花灯,街上特别热闹,到处都是漂亮的花灯。”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别说说中国还有那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的由来,以此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与认识,并树立良好的文化意识。

二、巧用教材传递爱国文化

热爱祖国是中华儿女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修养与优良传统。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爱国意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巧用教材课文来渗透爱国文化,让学生对我们的祖国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与认识,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少年周恩来在大街上目睹中国人被外国人欺负后立下了伟大宏愿,决心为中国崛起而读书、而奋斗。但由于小学生生活在和平而繁荣的年代,其对战争、侵略等比较陌生,导致其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感受到课文所传递的爱国情感,也难以理解周恩来为何会立下远大而宏伟的志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做好背景介绍工作:“当时的社会环境非常黑暗,外国人在中华大地上横行霸道、欺凌弱小,但没有人为中国老百姓做主……”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若你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外国人在欺负一个中国妇女,你会是什么样的感觉,你会做些什么?”由此,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了周恩来当时义愤填膺的心情,并对周总理产生敬佩之情,爱国意识也油然而生。通过此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自然会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巧用教材传递孝道文化

“百善孝为先”,中国是一个讲究孝文化的国家,如果一个人连爱父母、爱家人都做不到,又谈何爱祖国、爱人民呢?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父爱、母爱有关的文章,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文章来渗透孝道文化,以此培养学生的孝文化意识,让其学会尊重、爱戴、孝敬自己的父母、长辈。

例如,《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主要将彼得账单与妈妈账单进行了对比,并对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进行了颂扬,教师只要适时进行渲染,便能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戴之情,孝文化渗透自然变得轻而易举。教师在教学开始之前,先让学生背诵孟郊的《游子吟》,随后让学生默读课文,让其感受到母爱的细腻与伟大:彼得在做账单的时候,连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也计算了报酬,但是彼得妈妈为彼得做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却没有计算任何报酬,可见,母爱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回想一下母亲是怎样对自己的,母亲做过哪些不求回报的事情?课堂教学结束以后,教师布置一道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回家以后为父母做几件事情,让学生领会到孝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并懂得去孝敬、关爱父母。在本次教学当中,教师没有开门见山进行教学,而是以一首歌颂母爱的古诗作为课堂导入,随后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由人推己,再由己及人,学生自然能意识到无论是父爱还是母爱,都是无私而伟大的,为人子女,我们能做的就是要爱戴、孝敬自己的父母,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大爱。通过此种方式进行教学,孝道文化自然能深入人心,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四、巧用教材借鉴异国文化

语文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教材内容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不仅有助于扩展视野,还能深化认知。当然,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崇洋媚外,也不能恶意贬低某种文化,而应当客观地利用教材向学生介绍异国文化,取其精华,从而不断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

例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内容主要讲的是作者在留学期间看到家家户户养的花都是花朵朝外,并从中产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感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提出几个问题,如,“作者看到的奇丽景象主要指的是什么?”“你怎样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德国人奇特在哪里?”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学生会发现德国人种植的鲜花不仅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更多是给别人欣赏,也就是人们可以相互看对方种植的鲜花,而不只是看到自己的鲜花。可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具有辩证意义的思想,只有懂得为别人付出,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别人才会给予同等的回报,这种思想与中国人常说的“投桃报李”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后,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班上设立一个读书角,每位学生拿两本书放到读书角,这样每个人不仅能看自己的书还能看到别人的书,将“自己的花让给别人看”,从而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认真挖掘了课文中所隐含的异国文化,并慢慢向学生进行渗透,润物细无声,学生的思想素养自然得到较大的提高。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值得现代学生学习与追求,而无论是节日文化、孝道文化,还是爱国文化,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传承与发扬。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入挖掘每一篇课文中所隐含的文化意识,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与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母爱爱国课文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背课文的小偷
母爱大于天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背课文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特殊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