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关于学困生的思考

2019-03-05 14:46:22张美东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困生德育学科

张美东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关于学困生的思考

张美东

(长春第四十八中学, 吉林 长春 130051)

基于学困生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教师要立足学科特点分析学困生存在的现象及原因,有的放矢地改变其学困的自我认知及标签化,用给予更多的关注、赏识和教学方法的调整来助力其成长。

道德与法治学科;学困生;表象;原因

对于教师而言,每一届总是会遇到“教无力”的学生。在其心智水平正常的前提下却被标注成学困生,而悲哀的是其自我认知上完全无意这一标签。本文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讨论在本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如何界定学困生,是怎样的原因及成长环境促成问题的产生及长久存在,又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帮助和引导其建立积极正确地自我认知从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淡化以致摆脱学困生的标注。

一、立足学科特点,重建对学困生的认知和解读

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是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及公民意识教育为主要任务的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所以课程任务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教育,是一门基于德育、人际交往、法律、心理学及国情教育的综合课程,育人是课程宗旨。对学生的德育的考量是不能以分数衡定的,但基于当前社会背景下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德育的学习成果检测还是主要依靠梯度的学业考试来评价。而初中阶段本地区量化学生德育学习成果的学科的检测方式为开卷考试,即读题审题后可以照着书抄写答案,基于这样的学科及考试特点,对学困生的认知和解读必然与元认知的解读有所不同。

调查资料显示的“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由于方法不当,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影响,造成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主要指学生的智力同学业成绩比较时,智力在标准以上但学业成绩显著低者。如果仅以学业成绩来考评学生的德育学习水平,学困生就是指那些学习困难或学业失败或偶尔有些不太规矩的学生,其表现与一般学生相比,都有一些突出的缺点,如:认识能力往往比较低,情感起伏不定,习惯不良;同时,其心态比较复杂,玻璃心严重,却由于很少得到别人的尊重,又更多的表现出胆怯和自卑等。但结合学科特点从学科角度分析,其除了具备上述的一些特点外,还表现为心理上: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认同感缺失、自我效能感低于平均水平;行为上: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和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热情欠缺,缺少主观能动性,注意力水平低于同龄标准等等。而且还有一些基于个体成长的特殊经历而在某一阶段开始完全放弃学业学习的,学校成为其幼儿园般价值存在的学生则成为学困生中的特困生。当然个人的思想品德不能简单地以成绩衡量和讨论的,对现实中必然存在成绩优秀但品行残次的“学困生”不在此次的讨论范围。

二、透视学困的表象,发现背后的原因

1.主观原因:(1)青春叛逆期的自以为是,有的学生自以为开卷考试就是翻书抄SO EASY,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2)较多的失败体验导致缺乏学科自信,心理上表现自卑、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自我认同感低。(3)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 学习自主性有待提高,学习行为的主动意识欠缺,惰于思考,依赖性强。

2.客观原因:(1)学科有些内容理论性较强,与学生生活较远,使其情感上不能产生共鸣,情绪上不能引起其学习热情。(2)有的教师的或教学方法不当,或课程资源的选择不佳,或教学设计乏味使自律能力本来就低的学生更丢失学习兴趣。(3)社会因素的影响,暴力游戏、网络不良信息、浮躁的社会情绪、唯利的价值认知对其的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厌学、甚至弃学等。(4)家庭及环境的影响,有的父母忙于生计疏于管理,或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情感及心理伤害而生阴影,偶然突发事件致使学生学习中断或心灵可能遭受重创,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其学习的失能等。

三、用关注和赏识温暖成长

1.寻找机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如何是学困生转化的前提,“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亦需要打“感情牌”尤其是对心理自卑、敏感,脆弱的孩子,与其建立情感上的联系与沟通,使其卸下心理防御,促其逐步重建学习兴趣与热情。如青春逆反期的学生,好面子,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更不在乎结果。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他,发现并放大其优点,使其感受到老师传递的温暖和关注,同时经常创造机会让其展示优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逐渐转变自我认知,通过分配工作任务建立责任意识,树立新形象。

2.创造条件,逐渐转变学困生对学习的态度和认知,由学习过程中的边缘化转变到乐在其中。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游戏化的提问方式:问题链接,即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可以获得提问权,可以自主设定问题和自主确定答题人,打不上来问题的自主接受自选的惩罚方式(通常是朗诵一首诗或做一个动作),当然首个问题及答题者由老师确定。趁着这样的机会就故意设计低难度问题抛给他使其能参与其中而获得展示的机会,逐渐脱离边缘化,由主观回避到主动参与,到积极动脑思考,动口发表个人观点,动手进行学习训练与反馈,由不学不会到体验学会到收获小成功,累计叠加使其逐渐转变对学习的态度进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其积极地鼓励和认可,帮助其重拾信心,转变同学对他的评价,由集体接纳到集体认同从而转变其自我认知,重建自我认同。

3.注重课堂实效,加强学法指导,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首先随时注意观察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的跟进、共鸣、投入,并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如教学中引入小组学习的模式,按学习的能力高低使学生自主选择排列组合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学习过程中发挥优等生的优势资源,通过一帮一带小组学习,使成员间互帮互助,共同努力,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带领学习困难的同学一起成长。同时进行小组间比赛,让学习基础相同或相近的同学展开竞争,并计入小组成绩,并以小组为单位建立考评机制。这样每一个同学的进退都不再只是自己的事,组内成员要同甘共苦,互相监督,共担荣辱。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心里重建要学习、想学习、为小组争光的愿望,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和热情,最终实现小组成员共同进步和成长。小组学习模式使学困生不仅提高了学习的参与度和成绩,更增强了集体的归属感和集体责任感,这对其在学习和自我效能上的脱贫有着非常明显的助力作用。(当然小组学习模式的开展要有来自班主任的,学生的及学校等各方面力量和条件的协同下才能有效展开)。其次,寻找更多机会增加沟通交流,进一步走近他们的生活,或讨论学法,或讨论记忆的方法,或是读题审题技巧,如何寻找关键词回归教材,如何规范组织答案,甚至讨论到青春期话题,平等的高频交流中让其体会被尊重被认可,使其逐渐由边缘化回到群体中,逐渐淡化掉学困生的标签。

赏识和关注是温暖的阳光,能点燃热情,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重建学科的学习的热情,重拾自信,提高自我认同。

[1]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018—12—20

G633.2

A

1673-4564(2019)01-0123-02

猜你喜欢
学困生德育学科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6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8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44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44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