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2019-03-05 16:12:23罗晓佳
英语教师 2019年13期

罗晓佳

引言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其翻译理论为全世界翻译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自从我国学术门户对外开放后,奈达的翻译理论被较早引进国内,并在国内翻译学术界受到广泛持久的讨论,其“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于当下诗歌翻译实践仍有指导意义。

译文和原文的“功能对等”,不只是指译文和原文在字、词、句等方面肤浅的语言学对等,而是强调译文读者感受与原文读者感受的一致性,强调在语言、文学和文化语境中,原文和译文给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带来的最终感受的对等,即两种文本在功能上的对等。尽管中英文诗歌翻译中存在的两种语言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差异较大,但是译者仍然可以在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尽可能地使原诗和译诗的“功能对等”。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的翻译思想可以划分成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描写语言学阶段,这一阶段的翻译研究主要从字、词、句等比较表面的语言学范畴进行。第二阶段为交际理论阶段,奈达翻译交际学理论在此阶段形成。奈达(Nida,1964)还详尽地论述了“动态对等”概念。第三阶段为社会符号学阶段,在这一阶段,奈达认为,语言只是一种符号现象,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不能脱离语言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

“功能对等理论”(Nida,Eugene A&Charles Taber R 1969)是由“动态对等理论”发展而来的。奈达认为“动态对等”只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内容上的一致优于形式上的一致,有失偏颇。他将“动态对等”改成“功能对等”,即译文不但要求内容对等,而且要求尽可能在形式上也对等(熊德米2001)。下文从三个方面阐释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内涵。

(一)读者反映论

奈达认为最高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与原文达到高度的对等,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最低层次的对等指:“译文与原文能达到充分的对等,使目的语的听众或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Nida,Eugene A 1964)

(二)意义与文体的辩证统一

奈达认为“所谓翻译,就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Nida,Eugene A&Charles Taber R 1969)。所谓切近,指意义上译文切近原文;所谓自然,指译文合乎语法规范,不带翻译腔。

(三)注重语言符号的社会功能

奈达认为在从源语言向目标语转换过程中,意义第一、形式第二。在语言转换时,要充分考虑译文接受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曹剑、李丹2011)。

综上所述,奈达的“功能对等”可以简单分为三个层次的对等:第一,翻译语言学对等,即词法和句法等方面的语言表层的对等;第二,翻译交际学对等,即意义转换方面的语言深层意义的对等;第三,社会符号学对等,即社会文化层面的对等。总之,“功能对等”的目的就是译文与原文达到高度的对等,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和欣赏译文时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上一致。而这种层次的译文,奈达认为永远无法达到,尤其是两种语言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差异较大时,更不可能达到。虽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但可以作为翻译实践的目标,译者应使翻译作品与原作尽可能靠近。

二、中英文格律诗对比

中文的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绝句一般四句诗行,律诗一般八句诗行,分为上下两阙诗节。汉字里一个字就是一个读音,按照每句诗行的字数或者音节数,可分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或者七言等。一言,即一个汉字或者一个音的意思。节奏和韵律是诗歌的重要特点,中文诗歌的节奏用平仄来表示,平音类似英文的弱读音,仄音类似英文的重读音。除了平仄节奏以外,押韵是格律诗的另外一个特点。韵式的类型很多,如一韵到底、隔行韵、叠韵等,这里不一一赘述。

在阅读英文格律诗的过程中,容易接触到的英文格律诗类型(不完全统计)如下:

以抑扬格为基调格的格律,如三音步抑扬格、四音步抑扬格、五音步抑扬格、四二音步抑扬格、四三音步抑扬格等;以扬抑格为基调格的格律,如二音步扬抑格、三音步扬抑格、四音步扬抑格、三四音步扬抑格等;以抑抑扬格为基调格的格律,如四音步抑抑扬格;以扬抑抑格为基调格的格律,如二音步扬抑抑格。这些英诗格律中,最常见的还是五音步抑扬格。

运用五音步抑扬格的集大成者,当属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基本是按照五音步抑扬格来写作的。所谓五音步抑扬格,即以一个元音音素为一个音节,每句诗行有十个音节,每两个音节为一个音步,每行诗共五个音步,每个音步的读音规则为“抑扬格”。“抑扬格”就是各个音节之间的轻重关系,“抑”为轻读音,“扬”为重读音。英文的抑扬格与中文诗歌中的平仄有异曲同工之妙。“抑”对应“平”,“扬”对应“仄”。

我国著名诗歌翻译家赵彦春(2019)教授发表过一篇博文《关于古诗的翻译的形式要求》,对中文格律诗翻译成英文格律诗作了以下类比性设定:“三言类比为五音节;四言类比为六音节;五言类比为八音节;六言类比为九音节;七言类比为十音节;八言类比为十二音节;九言类比为十四音节。”

另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每一首格律诗的格律都是十分工整、严谨的,有时因表意或者语法需要,不得已会有音节数过多或者过少的情况,或者出现非“抑扬格”的读音,如“扬抑格”或“扬扬格”。这种情况叫格律诗的“变格”现象。少量的“变格”现象在英文诗歌写作和英文诗歌翻译中是可以接受的。这样的翻译方法,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说属于形式、语言和格律方面的“功能对等”。

三、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中文与英文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和不同的文化体系。而中英文诗歌互译涉及文化和文学的互译,很难做到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中的“最高层次对等”。但是,译者可以以此为目的和标准,尽力实现原诗和译诗之间的“功能对等”。下文将以清代诗人郑燮的七言绝句《山中雪后》的英译为例,具体说明奈达“功能对等”对于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

山中雪后

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

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

一种清孤不等闲。

《山中雪后》是清代诗人郑燮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借此诗作托物言志,对历经苦难的身世发出深深的感叹,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清高坚韧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品质。笔者大致整理了翻译这首诗的三个步骤:

(一)解读原诗

首先,译者要明白此诗的基本意思。这首诗的白话文译文大致如下:“清晨,起床,打开大门,独居山中的我,看到整座山都被大雪覆盖了。此时,太阳出来了,天空云淡风轻,但雪化的时候,空气异常寒冷。房檐的缝隙中,雪水冻成了冰柱子,院子里的梅花枝条银装素裹。这是何等的一种不寻常的清冷、孤寂的景象呀!”这个步骤重在准确、深入地把握原诗的意义。涉及文言文、文化、典籍和文化方面的疑难问题都需要译者翻阅相关资料,得到准确的答案。这个步骤为实现奈达提出的翻译“功能对等”打下了基础。

(二)散体译诗

译者将上文的白话文用英语散文的形式翻译出来,这个步骤重在意义的准确表达,并注意语法的正确性和词汇选择的恰当性。这个步骤要基本在意义上实现奈达的“功能对等”,即从译诗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两方面都实现意义上的“功能对等”。初步的散体译诗如下:

译本一

After Snow in the Mountain

Zheng Xie

Translated by Luo Xiaojia

In the morning,I rise and open the door,finding the mountain snow-capped,with clear sky,wispy clouds and chilly sunbeams.

Icicles on eaves have not thawed and plum blossoms frosted,

How unusual is such bitter solitude.

(三)格律调整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诗歌翻译,可以遵循以下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原诗是格律诗,译本也应该是格律诗;原诗是自由诗,译本也应该是自由诗。原诗有韵脚,译本也应该有韵脚,实在很难押韵,就以达意为准,可以不必押韵,因为诗歌翻译非常忌讳“因韵害意”,立意和押韵相比,立意更重要。原诗如果没有韵脚,译本不必押韵。

《山中雪后》原诗是七言绝句,即四句诗行,每句七个音节。汉语诗歌的音节是根据汉字读音自然形成的,即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七言就是每句诗有七个音节。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中文格律诗可以翻译成英文格律诗。尽管中文格律诗和英文格律诗并不完全对等,但这样翻译,至少可以让原诗和译诗的读者的阅读感受尽量接近、能体会到原诗和译诗在格律方面相似的节奏感和音韵美。由于英文不同于中文,因语法的需要,会有一些虚词,同样一句话,英文可能比中文用词更多,音节更多。因此,可以考虑用英语母语读者很熟悉的五音步抑扬格来翻译七言格律诗,以让原诗读者和译诗读者的阅读感受尽量相似。

这首诗是有韵脚的,“山”“寒”“冻”“闲”四个词形成了aaba 的韵脚,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应尽量把原诗的押韵特点体现出来。原诗的aaba 韵式是古代绝句中常见的韵式,而这一韵式在英文里并不多见,因此,可以考虑用英文读者更熟悉的隔行押尾韵的abab 韵式来翻译此诗。综上所述,经过格律调整的译诗如下:

译本二

After Snow in the Mountain

Zheng Xie

Translated by Luo Xiaojia

I rise to open doors,finding snowed hill.

In clear sky,wispy clouds meet cold sunlight.

Eave ice not thawed,plum blooms are frozen still.

What a kind of bitter and lonely sight.

为了便于说明译本二的格律情况,笔者用符号“|”表示音节划分处,用“X”表示弱读音节“抑”格,用“O”表示重读音节“扬”格。如果单元音和双元音都按照一个音节来算,那么译本二经过格律调整,整首译诗共二十个音节,四句诗行,每行都有五个音节,每句诗行共五个音步。就抑扬格而言,整首译诗二十个音步,其中十四个音步是抑扬格,六个音步属于变格,包括一个扬扬格和五个扬抑格。大部分音步是按照五音步抑扬格编排的,因此,译诗的基本格律还是五步抑扬格,实现了原诗和译诗在形式、格律方面的“功能对等”。格律分析如下:

After Snow in the Mountain

Zheng Xie

Translated by Luo Xiaojia

I rise|to o|pen doors|,finding|snowed hill|.

XO|XO|XO|OO|OX|

In clear|sky,wi|spy clouds| meet cold| sunlight|.

XO|XO|XO|XO|OX|

Eave ice|not thawed|,plum blooms|are fro|zen still|.

XO|XO|XO|XO|XO|

What a|kind of|bitter|and lone|ly sight|.

OX|OX|OX|XO|XO|

结束语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可以用来指导诗歌翻译中的格律诗翻译。中文和英文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也各有千秋,中文格律诗和英文格律诗虽有共性,但也有个性,不能完全对等。诗歌翻译要做到奈达所谓的“功能对等”最高层次的对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为了文化交流的需要,译者可以尽力而为之,无论如何,奈达所谓的“功能对等”最低层次的对等是判断诗歌翻译合格与否,特别是格律诗翻译合格与否的最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