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堂口语课的教学设计谈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

2019-03-05 16:12:23
英语教师 2019年13期

李 琳

引言

高职英语课是集英语语言技能培养和英语文化意识培养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帮助他们形成跨文化意识和多维度的思维方式。高职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学习,大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自学能力,但他们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对英语课不太感兴趣,习惯被动地学习英语。由于班级人数多,教师很难顾及每一个学生,部分学生在口语课堂上经常沉默,他们课前、课后更难以主动进行口语学习,加上许多高职院校近些年在增加专业技能培训课时的同时,大幅削减英语等公共基础课课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高职英语培养目标是高职英语教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

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正悄然地改变着教学环境,大数据、云技术等信息技术给高职英语课堂带来新媒介的同时,带来了挑战;在颠覆性地变革传统教育教学的同时,带来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一系列创新。如何将信息化教学更好地运用于高职英语教学以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率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研究方向。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由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2002)提出来的,它指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信息化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利用信息资源,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强调协作学习和针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本文将通过一堂高职英语口语课的教学设计分析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实现教学过程的全优化。

一、教学分析

作为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交际,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英语听说能力培养是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很多高职学生入学前已经习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以死记硬背语法、单词为主,进入大学后要摆脱“哑巴英语”而进行听说训练,面临诸多不适应,难以提升学习效果。另外,由于课时有限、班级人数多等,在传统口语课堂上,教师很难兼顾每一个学生,因而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七单元节日习俗(Holiday Celebrations)中的口语课模块Christmas。授课对象是高职一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主要着眼于帮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认识圣诞节的由来及文化习俗,锻炼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教学目标包括能用英语讲述圣诞节的由来及习俗(能力目标);熟记与圣诞节相关的英语词汇和表达(知识目标);知晓与圣诞节有关的西方节日习俗(素质目标)。教学重点是口语输出练习,即学生需用英语说出圣诞节的由来和节日习俗;教学难点是听力输入练习,即学生在做口语练习前需先听懂和理解微课的内容。

本次课所采用的信息技术手段是蓝墨云班课手机平台。蓝墨云班课作为一款适用于信息化教学的手机APP 具有支持教学过程的各种功能,如资源共享、签到点名、答疑讨论、投票测试、教学评价等。这些功能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系列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和个性化特征的学习体验,且教师通过该平台可以实现全过程教学评价,即课前评价、课上评价、课后评价。

二、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拓展三个阶段,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一)课前准备

教师上传微课Christmas 至蓝墨云班课平台,供学生预习,并通过“投票问卷”功能发布预习测试,让学生判断任务中的表述是否正确。

(二)课堂实施(45 分钟)

1.教师通过“头脑风暴”导入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ristmas?(关于圣诞节,你都知道些什么?)”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如Christmas trees,Santa Claus,family dinner 等(5 分钟)。

2.师生共同观看微课Christmas,让学生边看边听边记下关键词;教师视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情况可重复播放微课(15 分钟)。

3.教师通过“测试活动”功能上传选择题,题目涉及圣诞节的日期、由来、习俗和传说等知识点,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答案;教师随后进行梳理点评(5 分钟)。

4.教师通过“课堂表现”功能随机选择学生进行口语复述,针对性地点评、打分并鼓励其他学生提出建议(15 分钟)。

5.教师归纳、总结并利用“作业任务”布置课后口语作业,允许学生通过“答疑讨论”功能提问(5分钟)。

(三)课后拓展

学生通过蓝墨云班课平台复习、上传口语复述作业等。

三、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有效促进学生英语应用与自主学习能力。

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经过精心设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微课,展示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微课具有独立完整的知识模块,由于其内容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切入点强等特点,能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热情,便于帮助其围绕重难点进行学习,也有利于其在课前、课后随时随地开展自主学习。

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化资源为学生创设的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虚拟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其学习效果达到最佳。如课前准备阶段的微课自学及课前测试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信息化教学模式呈现出课前、课上和课后的一体化设计,教师作为课程的监督者,适时控制课程走向,引导学生完成课前、课上、课后的英语学习任务,使英语学习延伸至课外,而教师亦可以根据学生的活动进行全过程评价,这样的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具体。具体如下:

(一)课前阶段

教师上传教学资源,供学生课前预习,并通过蓝墨云班课平台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或通过“答疑讨论”或“测试活动”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作出评价(占20%),这有利于教师根据结果调整时间分配,突破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上阶段

通过“头脑风暴”导入课堂,组织学生讨论并为接下来的课堂活动“热身”;通过“测试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通过“课堂表现”随机抽取学生完成课堂任务,并打分、评价,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作业任务”给学生个体或小组布置课后作业并引导学生通过“答疑讨论”功能提问。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体现,同时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活动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占60%)。

(三)课后阶段

教师在云端对学生提交的作业和课后学习进行评价(占20%)。学生可通过“答疑讨论”功能发问,以便教师掌握学生的知识欠缺并在下次课重点复习。

四、教学反思

尽管信息化教学能有效解决当前高职英语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但与此同时也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挑战:

(一)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出要求

在高职英语课堂上,依然有许多教师缺乏信息化教学意识,不愿意采用信息化教学。究其原因,一是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强;二是认为信息化教学会增加教学负担。这就需要高校增加对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投入,建设与信息化教学配套的智慧教室,加大对教师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力度。只有教师熟练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才会逐步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信息化教学的理念,认识到信息化教学对于教学创新、学生发展和英语教学改革的意义。

(二)信息化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精力

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不断创新、优化信息化教学过程等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精力。虽然互联网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但不一定适合教学实际和满足教学需求,所以每个学校都需要组织建设符合本校实际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如制作微课等。这不是一个小工程,需要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制订详细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计划。从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角度出发,可以考虑由英语教师负责内容开发,而把制作交给更专业的制作团队;信息化教学的全程评价需要教师在课前、课上和课后发布任务,全程监督、引导、评价等,导致教师的工作量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成倍增加,这对教师是个巨大的考验。另外,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保障信息化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成功应用,这都需要巨大的精力投入。

除此之外,信息化教学虽然能在一开始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能在短时间内让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但是随着新鲜感逐步淡去,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否保持也是摆在高职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这就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结语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融合已成必然。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更科学的多维度评价,教学效果明显。但英语信息化教学也给高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有效监督和引导有待加强;为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信息化素养,学会精心设计、制作微课与微视频,同时具备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等。可以说,高职英语信息化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教师要充分认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主动学习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高职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