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英语“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探究

2019-03-05 16:12:23
英语教师 2019年13期

白 瑞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程基本理念中对英语课程作了具体表述,即“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都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教育部2012)。2014 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明确表示将根据学段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要求,即“学生通过不同学段具体学科的学习,实现自我提升并具备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素养”。

在初中阶段,学生通常处于身心变化不稳定的时期,而对于初中英语“学困生”来说,更是处于学习障碍与成长的危机时期。因此,一线英语教师应帮助“学困生”找到问题原因并寻求解决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一、英语“学困生”的定义

“学困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要求的学生”(冯宪庭2013)。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将“学困生”与“差生”“后进生”等同。其实,“差生”在传统意义上讲是指学习成绩严重落后或品行存在问题的学生,他们不遵守课堂纪律,或者没有按要求完成作业等。而“后进生”是指在某些方面发展比较滞后的学生,主要是由于后天原因如学习、心理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习成绩差。“学困生”的出现综合了“差生”和“后进生”,是一个比较中立的表述性词汇。

英语“学困生”是指“学习态度和基础比较差,学习困难比较大的学生,他们由于缺乏对学习的兴趣,逐渐放弃了英语学习”(姚健梅2009)。

二、初中英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1.手机及网络游戏

在当今科技发展不断加快、手机游戏层出不穷的时代,智能手机作为随身物品已成为一种常态。现在的初中生几乎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有时还会对手机型号、价格进行比较。手机是把双刃剑,在为学生及家长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腐蚀着学生的心,尤其是对于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沉迷手机游戏或通宵玩游戏,导致完不成作业,甚至课堂上昏昏欲睡。这些学生每天沉迷在游戏中,但凡有时间就会讨论与游戏有关的内容,如上下学途中、去洗手间期间等,严重影响了学习。

2.家庭因素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从家庭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单亲家庭。由于缺少父爱或母爱,缺少一个完整家庭的体验,在长期的心理缺失的影响下,学生会表现为缺乏安全感、不开心等,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畏难情绪,遇到困难就会放弃,而不会主动寻求解决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习困难,逐渐成为“学困生”。第二,家庭搬迁。经常搬家会给学生的生活环境带来变化,长期的变化会导致学生心理产生不适感,进而影响情绪。学生随家长经常变换地点,要不断地适应新环境,缺少长期交往的朋友,甚至会受到欺负,长此以往,容易造成自卑心理。所以,家庭因素也是英语“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

3.教师因素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授课方式过于传统,往往“一言堂”或“满堂灌”,加之对教材理解不够透彻,导致教学内容脱离生活、重难点不突出,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障碍,无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变成“学困生”。另外,很多教师经常布置机械的、重复性的抄写作业,或者背记单词等,使学生逐渐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厌学,逐渐变成英语“学困生”。

(二)内部因素

1.学习兴趣不足

初中生的年龄在13—15 岁之间,很多学生喜欢上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等学科课程,一上英语课就无法提起兴趣、打起精神,不能很好地融入课堂,投入学习。学生只知道每天都要上英语课,却不知道学习英语的目的,课堂上马马虎虎,课后敷衍了事。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诚然,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自然不会投入精力和时间,难以提高成绩,影响了学习的信心,如此恶性循环,逐渐变成“学困生”。

2.学习方法不当

学生变成“学困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会复习,还未掌握旧知识,新知识已经跟上来了。久而久之,英语学习负担不断加重,慢慢失去了英语学习的信心,变成“学困生”。还有一部分学生看上去很用功、很努力,但学习不得法,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上不去,导致厌学,变成“学困生”。归根结底,英语“学困生”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运用了不当的学习方法,使学习效率低下、学习能力跟不上。

三、初中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严肃告诫学生手机网游的危害,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明白手机游戏带来的弊端,使他们不再沉迷游戏,而是认真学习。同时,对严重沉迷手机游戏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解答学生心中的困惑,帮助他们尽早摆脱游戏,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

(一)家庭

1.榜样教育

家长是学生的榜样。家长的言行会不断地影响学生。所以,学生在家学习时,家长要保持安静,不影响孩子学习。如果父母在打游戏、看电视、听音乐,孩子如何能静下心来看书、学习呢?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这个道理。家长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作孩子学习的楷模。同时,家长要给孩子穿插更多的榜样教育,如科学家、教育家、革命家等伟大人物的学习历程和成长经历,帮助孩子找到英语学习的方向。

2.温暖教育

从生活处着手,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父母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从而把家长当作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同时能让父母时刻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从而形成强大的家庭凝聚力。另外,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总有优秀的一面。因此,家长不能总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这容易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学习。相反,家长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和长处,多鼓励、多倾听、多安慰、多宽容,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

(二)学校

1.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差就歧视或冷眼对待,而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要有健康、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念,对“学困生”和学优生一视同仁。教师只有用真诚的关爱让学生感受到尊重,才能够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

2.融入先进理念的教学观

时代在不断进步,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发展教育观念。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更新自己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让学生对课堂充满好奇和期待,从而改变“学困生”的英语学习态度,成功转化“学困生”。

(三)学生

1.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人只有在对有兴趣的事情上才会下功夫去研究、去学习。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习起来难免枯燥,但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感觉、有兴趣,不将它看成是一种负担,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该降低对英语“学困生”学习英语的要求,注重培养其学习兴趣,促使他们逐渐养成自愿学习、自主阅读的习惯。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学困生”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希望与乐趣,从而慢慢喜欢上英语。

2.改变学习英语的动机

学生喜欢哪个科目,想要学习哪个科目,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能够在学习动机上得到充分体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对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好教学环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英语“学困生”对英语充满喜欢、热爱和向往,能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找到心灵上的慰藉,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结语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英语“学困生”不再是简单的从知识层面进行转化,还要从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转化。同时在教学中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思想品质、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形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