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歆玥
早在20 世纪90 年代,二语习得界的语言学家们便清晰界定了二语学习和外语学习。二语学习是指在二语对应的母语国家学习第二语言,此语言在日常学习和沟通中使用,外语学习则相反(Ellis 1994:11)。汉语环境下的英语学习就是典型的外语学习。与英美国家的英语学习者相比,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缺乏丰富的听说机会。为了营造国内英语学习的氛围,改善英语学习条件,以王初明为代表的研究者于2000 年提出以写促学,提倡多读英语读物,多写英语文章。读后续写作为将优质性输入和创造性产出紧密结合的新途径,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读后续写要求学生在读完一篇结尾缺失的外语材料后,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补全内容(王初明2012)。该理念不落窠臼,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语境和模仿材料,激发了他们的表达动机,并且通过与文本互动协同产生了拉平效应,促进外语学习。
近年来,国内外语学习研究者在读后续写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CNKI(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截至2019 年3 月,以读后续写为主题词条的文献共达192 条。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的发文量呈稳步上升趋势。2014 年之前,该领域的研究发展缓慢,仅有10 篇文章。这10 篇文章阐释并初步验证了读后续写的理论基础。2015—2017 年,该领域的研究发展势头较猛,研究者从读后续写对外语学习影响的各个方面及影响其促学效果的因子出发,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加以完善和验证。2018 年至今,读后续写研究发展速度放缓,一线教师开始将读后续写应用于英语教学,与教学应用相关的文章逐步涌现。
尽管目前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速度放缓,但在笔者看来,还存在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研究者们应该拓宽研究视野,革新研究方法,推动国内读后续写研究的发展。本文旨在系统地回顾、梳理相关文献,分析读后续写的研究现状,进而探讨未来国内读后续写研究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提出新展望。
皮克林和加罗得(Pickering&Garrod,2004)提出交互协同模式,这一模式从人类对话的本质出发,提出了诸多关于人类语言加工的预测,深入揭示了对话双方交流之中的协同关系。这一模式在批判传统的自动传输—说(autonomous transmission account)的基础上,认为对话中理解和产出互相配合,语言加工涉及的情境和语言层面进行双向且直接的协同,各个层面之间相互联通、相互影响。例如,情境模式的协同与说话人用到的词汇句法形式紧密相关。这一交互协同模式背后的机理是结构启动。结构启动是指对话双方在交谈过程中倾向于使用刚听到的话语(Ferreira&Bock 2007)。在对话过程中,双方会启动关于对应情境的一致表征。随后,阿特金森和尼什诺等(Artkinson,Nishino,et al 2007)将协同引入二语学习环境下加以研究。该研究从社会认知角度分析了二语学习者学习的过程,注意到学习者在二语学习过程中不仅在大脑中与知识发生个体互动,而且无时无刻都在与周围的客观事物(文具、人、阅读材料等)发生协同。
基于以上发现,王初明(2008)开始关注语言学习与交互的关系。他从动态系统理论、交互协同模式、构式特征等三个方面讨论了二语学习中的交互现象,肯定了交互与语言使用相互依存的关系。王初明(2009)将影响二语学习者中介语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体因素视为一个交互变化的系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之间通达联动的关系,学习和使用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于是,王初明提出了“学相伴,用相随”的外语学习原则。这一基于使用的语言学习观对英语教育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随后,王初明(2010)充分解释了互动协同与二语学习之间的关系,理清了互动协同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上,王初明(2012)提出了读后续写这一新型写作练习方法,弥补了外语学习理解与产出的不对等性,通过与优秀习作协同产生拉平效应,在输入和产出的有效互动中提高外语学习效率。
总体来看,国内读后续写研究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读后续写促学效果;第二,影响读后续写协同效应的因素;第三,读后续写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读后续写提出之初,王初明(2012)便从理论视角辩证地分析了读后续写的促学效果。随后,大批验证其促学效果的实证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肖婷2013;王敏、王初明2014;王初明2015;姜琳、陈锦2015;张晓鹏2016)。肖婷(2013)通过对比有实验材料回读和没有实验材料回读的两组学生的写作表现,发现协同越强,学生作文的准确性和流利度越高。这一结果在姜琳、陈锦(2015)的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尽管协同能够提高学生写作流利度,但是与准确性和复杂性相比,读后续写在提高流利度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斯凯恩(Skehan,1998)的实验解释了这一现象:准确性、复杂性和流利度涉及不同的大脑加工机制,在同样的任务中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既然协同有促学作用,那么以协同为理论背景的读后续写的协同效应如何呢?王敏、王初明(2014)通过对比同一学生读英文材料和读中文材料的不同表现,发现学生在读英续英任务中高频使用原文出现的语言结构,且语误更少。后续研究表明,读后续写对二语词汇学习(姜琳、涂孟玮2016)、二语语法结构(辛声2017)以及议论文结构、内容、语言(张赛尔2018)均有积极作用。除了对语言本体和二语写作的发展有裨益外,读后续写对学生写作中的个体因素也有积极的影响。张晓鹏(2016)通过收集并分析学生的写作日志发现,读后续写能够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减轻写作压力,培养写作成就感。翁美玲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读后续写任务中由输入提供的支架帮助和读后续写自身的促学效果对写作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积极作用。
读后续写的协同效应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效率,而且适用于汉语学习。王启、王凤兰(2016)以母语为韩语的汉语学习者为被试,发现读后续写的协同效应同样存在于汉语学习中,能够减少汉语写作中的偏误率。王初明(2015)通过对两位来华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进行有声思维,剖析其思维过程,发现读后续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目的明确、连贯性好,而且能促使学生及时地学以致用。不仅如此,研究者还发现读后续写有利于汉语学习者空间结构的习得(Zeng Liyun,Mao Zhicheng,et al 2017)、汉语量词的习得(洪玮、石薇2016)。
1.读物的趣味性
薛慧航(2013)根据布兰特迈耶(Brantmeier,2006)基于文本的情景兴趣的定义制订了学生对文本兴趣度的调查问卷,随后分析了52 名大学生续写的两篇故事,发现读物的趣味性会影响学生写作的协同效果和偏误率。这一实验验证了王初明(2010)提出的“趣味性影响协同”这一论断。
2.同伴互动强度
庞颖欣(2014)通过对高、低水平的学生进行分组配对,使其在续写文章后进行同伴互动,然后修改续写的文章,发现读后续写任务中学习者、文本互动与学习者、学习者互动的结合等对协同效果有积极的影响。这一结果验证了“协同效果的强弱取决于互动的力度”这一观点(王初明2010;王敏、王初明2014)。徐欣(2016)通过对比看图写作、独立读后续写和同伴合作读后续写三组学生的写作表现,发现读后续写能够提高写作文本的衔接性,合作完成的读后续写在这方面的积极作用更强。周晓(2018)通过对比低—低水平、高—低水平、低—低水平加多媒体辅助组学习者写作中的协同量和二语词汇学习效果,发现同伴互动强度对学习者接受性、产出性词汇知识习得有显著影响,但多媒体多维互动对学习者词汇学习作用有限。
3.读物的语言难度
彭进芳(2015)对比了学生在阅读原版读物和简易版读物后的写作表现,发现读简易版读物的学生在写作流利性和准确性方面比读原版读物的学生提高得更显著。此研究验证了王初明(2012)的建议:“读物的语言难度不宜超过学生的文字驾驭能力。”
4.读物的体裁
张秀芹、张倩(2017)比较了续写议论文和续写记叙文两组学生在写作中的协同效应和偏误率,发现续写议论文比续写记叙文产生的协同效应更强,偏误率更低,但就语言产出量而言,续写记叙文大于续写议论文。
从2015 年开始,研究者和教师陆陆续续地将读后续写应用到英语实际教学中,成效颇丰(如洪世黄2016;罗金2015;邱赛仙2017)。2016 年10月,浙江省更是率先将这一题型运用在高考英语中,于是一批关于解题策略、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如俞贵飞2017;姜颖2017;袁希荣2017)等描述性研究应运而生,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读后续写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新出路。
从研究内容上来说,目前的研究着眼于读后续写的促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亟需从新的视角出发,探讨其对英语学习和教学的指导作用,开发读后续写与教学结合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中介作用,提高读后续写中的同伴互动强度,真正把读后续写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练习工具、测试手段贯穿课堂。虽然读后续写已经作为一种测试手段运用于高考英语中,但其构念、测试方法、评分细则等一直饱受争议。同时,读后续写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并根据其影响因素改善读后续写运用方式,提高促学效果。
从研究方法上来说,根据文秋芳(2004)对实验设计的分类,目前大多数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通过前测、后测和延迟后测的形式来开展研究。同时,大部分研究是通过定量研究对不同的题型进行对比,从而观察学生的表现。由于读后续写任务中的互动属于个体互动,难以测量,只有少部分研究用到了诸如有声思维、写作日志等定性研究方法。另外,关于读后续写在教学中的应用这一类文章大多都是描述性研究,即作者陈述自己的主观看法或教学经验等。笔者认为,未来的读后续写研究可通过定性研究或跟踪调查等方法深入探讨其中涉及的思维过程、写作策略和心理变化等。
从研究对象来看,目前大多数读后续写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自主性,而中学生自我学习管理意识薄弱,需要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结合我国国情——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笔者建议未来应多关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将促学效果极佳的读后续写引入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和课后自我检测提升,将读后续写和高考训练紧密结合,研发适合中学生的读后续写应用体系,力争将读后续写的促学价值最大化。
本文梳理了读后续写提出的理论背景,分析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研究的新方向。读后续写自问世以来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成果日臻成熟。读后续写为英语课堂教学和测试提供了新方向,也将我国外语教育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但这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空白,亟待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从新视角出发,运用新方法,予以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