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礼德“以语言为基础的学习理论”探讨

2019-03-05 16:12:23常明慧段庆春
英语教师 2019年13期

常明慧 段庆春

引言

我国基础外语教育阶段依然存在教学碎片化、费时低效等问题(王蔷2015;张绍杰2016)。尽管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提出了如外语立体化教学法(张正东、杜培俸1995)、“一条龙”式英语教学(范文芳2000;戴炜栋2001)、“集中教学、自主学习”模式(束定芳2012)等解决方案,但上述方案未得到广泛推广与有效应用(韩宝成2018a),我国基础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仍亟待解决。《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明确将学习能力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指出学习能力作为其他核心素养的发展条件,对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并将学习能力的课程目标设定为“提高学习者使用英语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育部2018:6)。学习者通过使用英语拓展学习领域,丰富学习渠道(梅德明、王蔷2018a,2018b),这与韩礼德(Halliday,1980) 提出的以语言为基础(language-based)的学习理论相契合。在这一背景下,要全面、深刻地理解学习能力内涵,促进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而提升我国外语学习与教学的效果,有必要明确韩礼德提出的以语言为基础的学习理论的内涵,理解其将语言视为学习工具的理念,即通过外语认识世界,识解自我或他人的经验,进而实现通过外语学习促进其他方面学习的目的(程晓堂2018)。了解韩礼德以语言为基础的学习理论,明确其内涵,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基础外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语言为基础的学习理论的来源与内涵

(一)以语言为基础的学习理论的来源

韩礼德通过系统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将学习者语言发展分为“原型语言(protolanguage)”“原型语言向成人语言过渡(的语言)”和“成人语言”三个阶段(Halliday 1975),并依据各阶段的语言特征提出了以语言为基础的学习理论。

具体来讲,当学习者处于“原型语言”阶段时,学习者“学习语言(learning language)”。在此阶段,学习者学习、使用语言功能的本源(origins),即工具功能、控制功能、交流功能、个体功能和启发功能等语言的微观功能来创造意义系统并逐渐学会表达这些功能的方式,为掌握成人语言系统提供充要条件(Halliday 1975)。当学习者处于“原型语言向成人语言过渡(的语言)”阶段时,学习者“通过语言学习(learning through language)”。在此阶段,学习者的语言微观功能“简化(Halliday 1973:36)”为宏观功能。理性功能(mathetic function) 和实用功能(pragmatic function)的使用成为该阶段的主要特征(Halliday 1974),前者用于学习(Halliday 1974,1975,1976),后者用于做事。其中,“理性功能源于对初始的外在功能进行概括化的过程(Halliday 1974:95),”对学习者认知发展至关重要,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学习者使用理性功能了解社会及物质环境,建构现实,“在确认自身身份的同时进行‘非自我’(non-self)的探索(Halliday 1975:52),”并不断进行社会化(Halliday 1978)。当学习者处于“成人语言”阶段时,进行“关于语言的学习(learning about language)”。在此阶段,学习者进入成人语言,“建立起内容、形式、表达等多层次,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等多功能的体系(Halliday 1975:55)。”成人语言的语法是由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组成的选择网络,学习者依据所需从中选择。

(二)以语言为基础的学习理论的内涵

韩礼德提出的以语言为基础的学习理论认为,语言发展包括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学习和关于语言的学习三个方面。

“学习语言”指学习者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学习。语言既可以是母语,又可以是母语以外的语言。学习内容为语言本身,此时的语言是学习者与他人互动的工具。具体来讲,学习者语言学习的根本任务是建构一个意义—词汇—表达(meaning-wording-expression) 的 三 层 级(three-level)语言系统(Halliday 1976,1980)。意义先在词汇语法中编码建构,之后再编码为表达形式以与他人互动。任何可被他人识解的符号皆可作为表达形式。在学习者早期与他人互动中形成的语言为仅包含意义(meaning)和表达(expression)两个层级的原型语言,且表达形式多为手势和语音(sound)(Halliday 1976)。尽管原型语言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表达学习者的内在想法,却难以表达复杂的意义。鉴于此,学习者后期需通过学习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 发展为意义—词汇—语音(meaning-wording-sound)相结合的三层级语言系统(Halliday 1980)。

“通过语言学习”指学习者使用语言建构世界,包括其内心及外在世界,此时语言成为学习者学习其他知识和技能的资源,是用来建构世界和学习的重要工具。通过掌握新的词汇,学习者的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得以丰富(Halliday 1993),不断构建新的概念及世界,拓展思维。此外,创造性的表达也是建构新概念或新思想的过程。“通过语言学习”常发生在学习者内在世界的不同方面产生冲突或与外在世界产生冲突时,“在无数的小的契机(innumerable small momenta)中进行(Halliday 1980:319)”。

“关于语言的学习”指学习者对语言的本质与功能的探索,将语言视为研究对象,此时语言是知识的一个领域或分支(Halliday 1991)。对语言本质的理解可从文字(writing)入手,文字在漫长的进程中逐步发展,其系统深刻洞悉了语言的本质、语音、词汇语法与意义(Halliday 1980)。此外,“关于语言的学习”多在教育环境中进行。为实现教育目标,学习者所需的语法应是以话语(discourse)为导向、语义为重点的功能性语法,且此时语法是灵活的表达方式而非僵硬的规则。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语言的学习”除其本身内在价值外,还是“学习语言”和“通过语言学习”的必要支撑(Halliday 1980)。

总体来看,语言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连续性过程,“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学习”和“关于语言的学习”在此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语言不仅是用来交流的工具,还可视为学习的工具。充分利用语言作为学习工具的价值,深刻体会其内涵,有助于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与发展。

二、以语言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与我国基础外语教育

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新知、训练思维、培养品行、实现自我(徐浩2018)。使用英语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是英语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梅德明、王蔷2018a)。充分运用韩礼德以语言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中语言的学习工具价值,有助于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提升。语言作为学习工具的价值亟待给予足够重视。

从教育管理者层面看,语言作为学习其他知识的资源,其背后承载着概念与意义。教育管理者应注重外语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立足全人教育、整体考量(韩宝成2018b)。在教学内容上,选择适合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心智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的人文通识内容(韩宝成2018a)。教育管理者应关注英语教材的思想内容、语言特点、文化知识和语言学习观等方面对教材使用者的显性和隐性影响,特别是隐性影响(邹为诚2015)。选材质量也是教育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方面,除考虑语言知识外,更要注重学生在接触文本后可能在行为、认知层面产生的影响,从而在编写教材时选择高质量、便于学生与之进行互动的“真正好的东西(许国璋1978)”,使教材做到“有趣、有意、有理(韩宝成2014)”,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教师层面看,在以语言为基础的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学习多发生在学习者与其自身或与周围环境产生冲突时。“师生作为课堂活动的共同实践者和建构者,通常在信念、知识、态度等方面存在鲜明的个性化差异。”(任庆梅2014)因此,教师应正确看待并充分利用这一个性化差异,将其视作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手段,实现促学效果。另外,韩礼德以语言为基础的学习理论认为,有效学习多发生在无数细小的契机中,这种契机通常以学习者已有经验为基础。因此,教师应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注重将课堂所教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联系起来,帮助他们做好衔接工作,在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扮演好“重要他者”的角色(周燕、张洁2013)。同时,以语言为基础的学习理论指出,教育环境中的语法应以话语为导向,以语义为重点(Halliday 1980)。但在我国基础外语教育中,大多数教师将语法视为僵硬的规则,这不利于学生对语法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因此,教师在讲授语法知识时应树立以语言运用为导向的“形式—意义—使用”三维动态语法观(教育部2018),将语法视为意义建构的灵活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表达意义,增强语法意识。此外,教师还要从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与研究入手,在教师职业和教师身份的正确信念与强烈的认同感及使命感等方面加强自身发展(李伟英、邹为诚2017),努力成为专家型英语教师,更好地运用以语言为基础的学习理论,进而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

从学习者层面看,学生作为外语课堂的主体,应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学习。其中,掌握导向型(mastery orientation)动机是一种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应变型动机模型(Galloway&Leo,et al. 1996)。在该动机模型下,学生将学习视为自身进步过程,将困难任务视作挑战。因此,学生更易参与深层次的认知思考,如思考如何理解、联系新旧知识之间的复杂关系(Galloway&Rogers,et al. 1998)。课堂环境协调学生学习动机和认知关系(Pintrich&Marx,et al.1993;Dörnyei 2001),影响动机的协调过程。因此,将韩礼德以语言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与上述理论模型相结合,有利于学习者发挥自主学习能动性,主动参与、充分运用课堂活动,提高其自身掌握导向型动机程度,培养其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作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教育管理者、教师与学习者应共同协作。从根本上来讲,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习者均应转变观念,以人为出发点,将“学外语、用外语学习、用外语”作为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助益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及发展。

结语

在我国基础外语教育阶段,学习者以教育教学为途径实现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程晓堂2017),通过语言来建构知识(程晓堂2018)。但长期以来,大多数英语教师只看到语言的交际功能(韩宝成2010),忽视了语言作为学习工具的重要价值。韩礼德以语言为基础的学习理论将语言视为学习工具,可用来拓展学习领域,是学习其他知识的资源,这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学习能力的目标完全契合。以语言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使教育管理者、教育者、学习者注意到语言工具属性的宝贵价值,深刻理解该学习理论的内涵并与我国基础外语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助益学习者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进而对我国基础外语教育教学产生促进作用。

此外,学习者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建构或生成新的概念与思想,可视作学习经验、思维和智慧的过程(程晓堂2018)。在韩礼德以语言为基础的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聚焦学习者思维品质的培养,还将助益学习者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