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月
(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市 1320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①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标。对于“如何培养人”这个老生常谈的难题,思政课一线教师们一直在探索,却始终未破解。2014 年“对分课堂”应运而生,历经五年的发展已得到众多教育界同仁们的认可,在提升思政课课堂有效性方面也已被证明卓有成效。
时间对分和权责对分是对分课堂的两个核心理念。顾名思义,时间对分是指课堂时间一半给老师,另一半时间给学生。对分课堂的最突出特点是将教学过程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环节,也可简称为PAD 课堂。教师首先在课上精讲留白,其次让学生课后内化吸收,最后又回到课堂进行讨论,这是最原汁原味的经典对分,称为“隔堂对分”。它既继承了传统课堂的优势,讲授在前,学习在后,又兼具讨论式课堂的优势,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权责对分倡导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学习模式,是对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理念的颠覆。对分课堂的三个教学环节又可被细分为五个阶段,即讲授、内化吸收、小组讨论、抽查和自由提问,这五个阶段中教师和学生权责分明,交互主导。课堂讲授阶段,教师拥有主导权,决定讲什么、如何讲;课后内化吸收阶段,学生具有选择权,依据授课要点及个人兴趣,完成个性化作业;课上小组讨论阶段,小组成员共同拥有控制权,决定如何交流;抽查阶段,教师又拥有控制权,决定用何种方式抽查;自由提问阶段,学生又拥有控制权,自由表达观点与教师交流。总之,在对分课堂的理念指导下,教师起引领作用,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解决个性问题。最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这种“适应力”增强了,他们才会成为主动意义上的学习者,进而实现教育的真谛,即“教育是由作为主体的人实施的一种活动,旨在通过这种活动影响作为客体的人的身心,帮助其形成和发展获得幸福的能力”。②
系统思考产生于20 世纪60 年代,它以整体论的哲学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为基础,并整合了现代复杂性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与还原论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广泛应用于欧美一些国家的生态环境治理、企业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及政策制定等,已取得显著成效。系统思考是一种“既见树又见林”的艺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地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根本,最终做出睿智的决策,还可以激发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并加速其成长,避免出现“局限思考”等系统思考缺乏症的症状。
系统之自组织。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令人惊奇的特征,它们具有多元化,复杂化和学习的能力。“系统所具备的这种使其自身结构更为复杂化的能力”③被称为“自组织”。这种自组织特性,不仅使系统能够塑造自身结构,还可依据一定的简单规则生成新的复杂结构。大自然和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自组织过程,例如一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单个受精卵不断生长最终演化成动物或人等。
系统之层次性。当系统的复杂化不断增强,就会生成一定的层次,例如一个大学拥有很多学院,每个学院拥有很多班级。这种大系统和子系统之间包含和生成的关系,被称为层次性。在这样具有层次性的系统中,子系统内部的联系要强于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例如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会更加熟悉,而不同班级间的同学联系会较少。如果层次内部和层次之间的内在连接设计合理的话,系统的效率和适应力将会大大提高。
一般情况下,层次是从底层开始向上进化的,如从单细胞发展到有机体,从个人发展到团队。产生层次性的最初目的是帮助子系统更好的工作,但不幸的是,系统层次越高或越低,这个目的更容易被忽视。例如当某个人忽视了集体目标而过多追求个人利益,集体目标就可能无法实现;如果学生的学习目的只是为了拿高分,并不是为了获得知识,那么教育的真正目的也很难实现。也就是说,“当某个子系统的目标而非整个系统的目标占了上风,并牺牲整个系统的运作成本去实现某个子系统的目标”④,这样的行为结果我们将它称为“次优化”。与次优化类似,干扰系统正常运转的另一个因素是中央控制,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师的权威。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缺少对学生个体化的关照。这种单主体的教学模式使传统教学这个系统日渐失衡。
因此,一个高效的系统,不仅应具有合理的层次结构,能够平衡大系统与子系统各自的目标与责任,还要拥有适当的中央控制和足够的自主权。适当的中央控制可以协助各子系统正常的运作,足够的自主权可以充分释放子系统的能量,激发其活力。只有这样,系统才能更加有效的运作以实现其总体目标。
以对分课堂小组讨论这个环节为例,不仅体现了系统的自组织、层次性特征,而且还合理地平衡了中央控制与自主权的关系,提升了思政课的课堂有效性。
第一个层次——教师。在这个层次中教师的任务有三个:一是“讲”,精讲留白。讲清层次脉络及重难点,让学生清晰“学什么”;阐述意义与价值,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告知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怎么办”。学生清晰“学什么”,明白“为什么”,掌握“怎么办”,这样有目标、有动力、有方法的学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二是“留”,对分课堂有作业,学生需在课后独立思考后完成。这个作业要求不是千篇一律的,需根据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级制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三是“定”,在小组讨论阶段制定规则,如何分组、排座等。四是“抽”,在小组讨论后对全班学生进行抽查。五是“答”,在全班交流阶段负责答疑。教师是这个层次的统领者,制定合理的规则,系统才会正常有效地运转。
第二个层次——若干自然班级。根据子系统内部的关系强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原则,我们以单个自然班为基本单位把大系统分成若干子系统,通常思政课大班由三或四个自然班组成。由于班级同学间较为熟悉,这意味着每个子系统内部成员联系会更为紧密,方便交流与分享,相互取长补短。
第三个层次——若干小组。每个自然班可通过自组织原则分成若干小组,通常是四人一组。如何分组非常关键,决定着系统的有效运转。分组时可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是指男女搭配,学习能力高低搭配;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之间的水平应相近。在这个层次中,小组成员间不仅可以分享与解疑,而且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互动活动,团体心理辅导的很多内容都会应用其中。心理学作为对分课堂的基础理论,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如何让小组成员快速融入团队,被接纳产生归属感;如何让小组成员转换角色,被关注体现存在感;如何让小组成员大胆发言,被激发增强自豪感;如何让小组成员增加互动,被熟悉增进亲切感;如何让小组成员消除分歧,被认可营造和谐感。这些都需要教师格外注意。小组成员间的良性互动,不仅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也会有所增强。
第四个层次——学生个体。学生需要在教师“精讲留白”、内化吸收后认真完成作业。独立思考、查阅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高质量的作业既是学习成果的展现,也为小组讨论做好了充分准备,以期使对分课堂达到良好的效果。
结语: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任务是知识传授、思想感化;学生的任务是知识获得、情感认同。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思政课并没有实现其“进头脑”的功用,这个系统运转是失效的。对分课堂可以平衡教学大系统与子系统的目标与责任,适当的中央控制可以协助子系统正常运作,足够的自主权可以充分释放子系统的能量。唯有这样,思政课的最终目标才会逐步实现。
注 释:
①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②张学新.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74.
③[美]德内拉·梅多斯.系统之美:决策者的系统思考[M].邱昭良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110.
④[美]德内拉·梅多斯.系统之美:决策者的系统思考[M].邱昭良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