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大多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法看似能够利用课堂时间将更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但由于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降低了教学效果。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对话策略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除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外,还包含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对话要以学生的个人阅读体验为核心,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的对话和交流,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达到共鸣,以此来收获最佳的阅读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创设开放的对话过程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拥有深度的思维和丰富的思想。
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马克思更是将其称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高中阶段的学生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以这样的方式导入,可以方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进入文本的阅读和学习。在对文章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进行讨论时,学生难免会显得有些茫然,而且文章所呈现的只是戏剧的选段,并不完整,这更加大了学生理解文章情感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失去爱人的痛苦。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将《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以此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总而言之,教师在采取对话策略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对话过程的设置一定要具有开放性,不能将讲解重点全部集中在教材文章上,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增强阅读体验。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在阅历、文化、能力方面呈现的差距比较明显,受以上因素的限制,学生群体在阅读同一文本时,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感受,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文本的内涵和魅力。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让更多的学生深入把握文本精神,教师应根据高中生阅读特点,有智慧地运用对话策略,避免“假对话”的现象发生。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在讲解创作背景、作者生活背景、巧妙设置问题的同时,为学生创设科学、有效的阅读情境,缩小对话代沟,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
以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这篇文章为例,由于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与现如今高中生生活的时代有很大不同,所以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在思想上会与其产生很大的隔阂,如何将这种隔阂消除,使学生以最快的时间进入文本,是开展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先不急于向学生讲解文章结构,而是先从文章出处入手,当学生了解“且介亭杂文”中的“且介”来自“租界”一词后,再来理解当时鲁迅先生对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现状的情感,就比较容易把握了。这些对话策略的实施都是为了缩小学生与鲁迅先生之间的对话代沟,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对话策略教学的角度出发,学生在阅读文章时,需要对文本进行通读,然后通过对字、句、段的理解来掌握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才算是做到了与文本的有效对话。此外,在对文章进行阅读后,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与其他学生就文章内容进行交流、沟通,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表达出来,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好习惯,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
近年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加入了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在文字的基础上,将文本内容以更多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如图片、声音、影像等,让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了解文章,更有利于指导教学。比如说,在对《雷雨》这篇文章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课前在网络上找到与之相关的图片或影像资源,在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和学习之后,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这些资源向学生播放,通过图片、声音和影像,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体验中,学生更容易让自己置身到文章的情节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这对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若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首要任务就是对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创新与完善。对话策略在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不仅可以充分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教师要从实践角度出发,将对话策略合理应用到阅读教学中,使其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发挥出来,促使教学目标顺利实现。